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搞笑合阳方言 合阳人用方言骂人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搞笑合阳方言 合阳人用方言骂人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踅面,是陕西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有的人写成“旋面”,是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踅”字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实在是一大误会。 踅面用荞面做成,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卖踅面的人讲究自已动物,把荞麦拣净淘好,磨成细面。 和面时要用能装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面粉里添上水,用一根粗木棒顺同一方向搅拌,这是关键的一环,必须稀稠得当,搅拌均匀。面糊和得好,摊出的面更好。 摊面用的是物制的铁鏊,重达40余斤,直径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划开摊平,据说“踅面”即由此得名。 稍顷,待一面受火变硬翻过来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叠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细丝,讲究切成的宽窄和面饼薄厚一样,四棱见线,才显功夫。切好的面码在木箱在里备用。 吃时把水烧开,再放少许盐,以防面入锅中变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锅中,用筷子须锅一搅,便可捞起。外地人见状总怀疑这面是否变熟,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在鏊上已烙至七八成,再在沸汤中一烫,便完全熟了。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须手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然后调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时大油必不可少,荞面调上大油,才软和好吃。外地人一是嫌荞面看起来黑,其貌不扬;二是怕不熟;三是对红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觉味美可口,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方知合阳人为什么对踅面感情极深。合阳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会赶集,少不了两碗踅面,一个个吃得满嘴红油,即使是穿着入时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丝毫不觉难为情,反而却觉得这才吃出味儿来了。逢到过春节,许多家都是专门订做几十斤,准备好红油辣椒,以便招待亲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来客,踅面更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在合阳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镇踅面被称为正宗,高手辈出,每逢集日,数十家踅面各呈民彩。近半个世纪来则以田振江的踅面最为出名。
“渭南小说界”微信群里,关中牛兄出了一篇《合阳踅面》的文章,引起众多文友的共鸣,也勾起我对合阳踅面的念想,舌底竟有馋津泛起,喉咙吞咽了数次。
我不是合阳人,十八岁以前不知踅面为何物,1995年上班到合阳,驻在县北二十公里杨家庄乡底下的上洼火车站,和一帮当地的工友赶集逛街,看到一街两行的小吃摊子多是“页面”,很是稀奇,不知此“页面”是何物。工友问:“咥页(xue)面不?”还茫然四顾,瞅哪块有卖刀削面的。直到他拉我坐在“页面”摊子的矮条凳上,方知此“页面”即xue面也!
只见摊主一手拉着风箱,一手从木箱子的包袱布下抓起一把面条,刚下进锅就捞入碗中,长铁扁勺麻利的勾入盐、椒、醋、辣子油等调味,又从另一个盆中刮起一块白蜡样的猪油放在上面,捏上一撮葱花,跟着一句“缺啥你说噢”,双手端着放到面前。但见面条土黄发黑,平淡无奇,那一块猪油更让人生畏。迟疑中拾筷搅匀,入口酥软,带着荞麦面的糙麻,红油辣子烧地口里直吸溜,盛情难却中勉强吃完,其间摊主抄起一只小碗,直接在锅里舀起多半碗面汤奉上,正是时候,原汤冲原食了!
上洼是个小车站,除了住户在家里开的两个“小卖部”,日常买东西就要到杨家庄街上去。杨家庄街道不长,除过农历逢四逢十的集日,平时没啥人,赶着羊群能畅行无阻。一家国有食堂改换成的饭馆撑着门面,卖些炒菜、大肉面一类像样饭食,剩下的就是街道南头两家不定时开门的“页面”摊子了。单位食堂的饭吃厌嫌了,想改个口味,没有太多选项,只有这页面,时间一长,慢慢习惯,我竟和这页面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天不去吃上一碗,竟还想的慌。
杨家庄街上那个页面摊主看着干瘦朴实,但心底里却透着精明,在摊上吃过三两回,他就能记住了客人的像貌,在街上经过时老远就打招呼,待你坐定后,边扯家常话边下面,让人感到遇到熟朋友似的。吃过四五回,他根据平时的只言片语就记住你的职业住处,和你叙谈时自然多了话题。最精明的还是下面的方式:第一碗面他下的量少,只有一平碗,让你吃着半饱不饱,意犹未尽,就会再来一碗,第二碗面他下的却量大,碗里冒尖,让你觉得他的面量足、人实诚。开始我也没注意到,后来师傅闲聊时给我一提点,再吃时我发现果真如此,不禁莞尔,看来这“合阳鬼”确实盛名不虚。
时间长了,听当地的老人讲“古经”,传说这“页面”是上古时候大贤伊尹发明的,又说是秦末韩信将兵攻魏王豹时,行军路上的即兴创作,都带着对先贤名人的追慕,对历史长河的取撷,其实都经不起认真推敲,不过善良百姓对精神文明的附会罢了。
不管生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赞美家乡的丰满富饶,作为一名外乡旁人,当年的合阳在我心里是贫穷的,特别是县北的大片旱塬沟壑里,艰苦奋斗了一辈又一辈的子民们,多数还处于勉强糊口的境况,家里来了人,用油炒点葱花拌面,叫做“炒菜面”,就是待客的饭食,只有过年或过红白喜事才能闻见腥荤吃到肉,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所以这便宜实惠的页面,或者说里面调的那一块猪油,便成了日常打牙祭解馋的奢侈品。听师傅讲,有的老人天不亮起身,步行十几里路到杨家庄赶集,就是为吃一块钱那一碗页面。
合阳的页面以“坊镇”的名气最大,我最熟悉的除了杨家庄页面,其次却是百良镇的页面,这和同工区的田民叔有关。田民叔家在百良镇莘村十一队,是地道的合阳土著,提起页面和他的家乡,满脸都是兴奋自豪,经常自夸莘村得名殷商时期--“古有莘国”。田民叔的妻子--我的巧绒姨,平日就在村里人多的地方支摊卖页面,因此我有幸“参观了”制作页面的全过程。
先是和面,把灰色的荞面和麦面(取较粗的黑面,合阳人也叫红面,据说白面太筋道不容易熟)按比例拌匀,添水和浆,和浆比较费力,需要用擀面杖粗细的棍子顺一个方向不停的搅,直到面浆稀稠合适,浆糊均匀为止。和好面浆后,抓软长的麦秸生火,让专用的平板鏊子均匀受热。火候达到时,舀起一瓢面浆,倒在鏊子中间,拿专用的木板迅速踅刮着面浆抹开,就像摊煎饼一样。待一面烙透后,用铲子把一圈划利索,使用两根专用的长竹片给面饼翻个,再烙几分钟即好。刚烙好的面饼要搭在铁丝晾晒,脱去表面的湿气,然后叠起切成丝条,笼布包住放入木箱“回性”,防止风干,吃的时候抓一把直接下锅就可以。
到田民叔家,顿顿饭都是页面,尽饱地吃,可算是过足了嘴瘾。这里我顺便提一下田民叔其人,田民叔是五零年生人,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早年当过兵,转业地方到铁路上班,闲暇时喜欢看报读书,自娱自乐吼几句秦腔。他黑瘦低矮的外表和白净高大又富态的巧绒姨不般配,但两人却都是幽默风趣、心直爽朗的性格,生活中壁合珠联的幸福,田民叔弟兄六人,一个弟弟早年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牺牲,因此他的老母亲是“革命烈属”。老人家八十高龄仍身板硬朗,思维清楚。我常听田民叔讲他们母子之间的生活趣事,他竟像个顽童一样偷母亲的茶叶、吃食,又故意让母亲发现骂他,然后又嬉笑着厚脸皮给母亲赔礼回话,逗母亲开心。古有老莱彩衣娱亲,我田民叔叔这大概也是尽孝的另一种方式吧。
2002年冬天,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东府。每每坐火车途经合阳,总是提前打电话给当地的朋友,让递一份页面上车。回回到合阳办事,和朋友喝酒大餐之前,总是先吃一碗页面垫底。尽管这种廉价的穷人饭后来成为地方代表小吃而身价倍增,但在其他地方都很少见到,想吃一碗还真不容易。
谦题一首油诗题合阳页面:
历史厚重乡音浓,先贤遗韵妙无穷。
大鏊烙制日月饼,长刀细切四季风。
笼布包裹香如饴,滚水撩煮熟似生。
盐椒油辣调舌津,葱韭麦荞脾胃通。
滋养小民无数辈,合阳页面真正宗。
民俗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地处关中东府的合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古老的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是全国一个独特的剧种;面花色彩鲜艳,民俗内涵丰富,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纸塑窗花是合阳独有的窗花品种;上锣鼓粗犷豪放,颇具阳刚之美;青瓷船与旱船相类,却又别具一格;撂锣与五圆鼓动作刚劲整齐,画面优美;大型血故事令人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
合阳的民俗风情在关中东府有很强的代表性。合阳距省会西安仅180公里,距渭南市12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合阳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五帝之一帝喾安葬在这里;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夏启把他的一个支子封在这里,称为“有莘国”;黄河边的洽(hé)川是周文王妃太姒的故里,我国第一首爱情诗《诗经·关雎》篇就产生在这里;洽川瀵泉天下罕见,尤以处女泉名闻遐迩。洽川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我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合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既有观赏性的,如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的跳戏;拥有自己专用声腔的线腔提线木偶戏;粗犷豪放、颇具渭北农民阳刚之美的上锣鼓;灯光闪烁、青瓷相互撞击宛如仙乐的青瓷船;动作刚劲整齐、形式优美的五圆鼓;场面宏阔、惊心动魄的血故事;造型巧妙的芯子杆;威武雄壮的耍狮子、舞龙灯等。又有参与性极强的以春节为代表的各种节日民俗,还有可供收藏的面花、剪纸、纸塑窗花、洽川铃铃枣串成的枣牌子等。 一、合阳跳戏 跳戏又称“调(tiāo)调”或“锣鼓杂剧”,流行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主任、对戏曲颇有研究的学者李静慈先生(合阳县行家庄人)讲,关于跳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的演变;二、宋代宫廷“队舞”的演化;三、金元时代锣鼓杂剧的遗响。但因缺乏文字资料和实物佐证,尚难具体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近年来专家们认为,跳戏是我国北方傩戏中存世极少的种类,虽仍用锣鼓伴奏,但已有分开角色的完整剧本,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1984年春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到合阳拍摄了资料片;1992年春,澳大利亚专门研究东方戏剧的学者贺大卫先生也专程来合阳了解跳戏。
在合阳,跳戏始终是以社戏的形式出现的。演职人员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从翰林举人,到工匠农民,只要爱好,皆可同台。每年一入腊月即开始排练,训练新手。从大年初一开始,各社(村里按姓氏或地域分开的组织)便开始在巷道里敲锣鼓,制造气氛。初五正式出跳,元宵节进入高潮,一般正月十六即停。先是在广场上演出只表演动作不开口的“哑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场表演,动作整齐,场面壮观。到元宵节时或在广场上演出大本戏,或者“上台跳”,均由把式承担演出任务,献演拿手剧目。
跳戏演出前,先由“春官”出台,是元明杂剧中“副末开场”的遗存。春官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述农民困苦,或夸赞演出阵容,语言诙谐风趣。接下来是“锣鼓打台”,鼓点变化丰富,营造热闹气氛,然后开戏。
跳戏表演与其它剧种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凡各类武角上台均需“上势”,动作威武雄壮,舞蹈性极强。文角和女角叫“踩场”,步态轻盈。武角上势动作是跳戏的艺术精华,分为“平势”和“凹势”两大类,十八种势灵活搭配,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加上锣鼓和唢呐伴奏,极具观赏性。 跳戏中人物登台后以吟代唱,剧本中凡标“说”的地方则相当于其它剧种的“唱”。唱词简炼,一般四至八句。剧目丰富,多为《三国》、《水浒》、《杨家将》、《封神演义》内容的武打戏,有五六百种之多。 二、线腔提线木偶戏 线腔提线木偶戏是合阳独有的民间小剧种,简称“线戏”,民间又叫“线胡戏”、“线猴戏”或“小戏”。在中国三大木偶品类杖头、布袋和提线中,数提线木偶操纵技巧最难。据笔者1991年在扬州参加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小型木偶皮影艺术座谈会”时了解的情况,1955年举行全国首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时统计,当时全国的提线木偶剧团有五十多个,时隔三十余年,仅剩了三家,这就是福建泉州木偶团和广东梅州木偶团,而在长江以北,专业的木偶剧团仅剩合阳提线木偶剧团一家,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合阳提线木偶有自己专用的声腔线腔(亦称“合腔”),从这一点上讲,合阳提线木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2002年秋,陕西省文化厅上报国家文化部,命名合阳为“线戏艺术之乡”。
线戏历史十分久远,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清光绪年间,全县有七十二个线戏班社,就连梁山脚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社家塬,也有自己的线戏班子。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线戏艺人的足迹不但踏遍陕西关中和陕北,还到苏扬二州及北京演出。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艺人们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而且可以做卸帽子、搬椅子、脱衣服、抡杆子、单双闪帽翅等高难动作。
过去线戏演出时由坐鼓板怀的人(俗称“说戏的”)指挥全场,一本戏里主要角色的戏也全由他一人说唱,一般的都能熟记一二十本戏,最有名的“六八儿”(王武汉)可以说一百多本戏,他的徒弟王孝前(艺名“十三娃”)也能说六十多本戏。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虽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津津乐道。线戏的唱腔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听起来悦耳动听。
线戏剧目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多本,1961年省上进行普查时收集到二百余本,现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最受群众欢迎的是“三箱(《百宝箱》、《囊哉装箱》和《西厢记》)二楼(《谪仙楼》、《鸳鸯楼》)双钗(《金碗钗》、《双凤钗》)以及《蝴蝶杯》等。还有一部分艺人即兴创作的小戏(俗称“捎戏”),因其语言通俗上口,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 三、上锣鼓
上锣鼓是合阳县东雷村所保留的古老民俗,这是一种粗犷豪放、情绪热烈、舞蹈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带有强烈的祭祀色彩和拙朴的地方特色。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像上锣鼓这种形式在全国仅此一家。
东雷村二百来户人家,有马、秦二姓,上锣鼓时则分为南北两社。上锣鼓的具体时间在元宵节。如果村里当年摆社火(该村的芯子杆也很出名),上锣鼓则在每天下午社火将结束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半夜时分;如果当年不摆社火,则从半后晌开始酝酿,快半夜时收兵。
上锣鼓开始时,两社锣鼓在村中广场上对扎营盘,要比个高低。该村的大鼓比外村的略小,鼓面直径约60厘米,而铙钹则是专门订做的,直径40厘米左右,重约5至7斤,敲起来声音洪亮。鼓点分四个阶段,先是“排锣”,节奏较缓,起一种召集人的作用;接下来叫“流水”,节奏加快,花样也多,显示鼓手的敲打水平,向对方挑战的意思十分明显;再是“上鼓”,敲打的人情绪高涨,鼓手骑马蹲裆,锣手则从远处跃起,奔至鼓前,一脚踩鼓,一脚踏地,锣锤绕头顶划弧,先击鼓,后敲锣,同时与鼓手一起围鼓转圈;敲铙钹的也把铙钹举到头顶,矫健有力。气氛酝酿成熟,鼓点变成“乱刮风”,锣、鼓、钹齐鸣,没有明显的节奏,有如风吹梢林,松涛怒吼,又似人海涨潮,浊浪排空。只听领头人一声尖利悠长的口哨,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抓住鼓环,把鼓抡上脊背,飞身便跑,鼓手们紧随其后。此时另一家见状,同样扛鼓便跑,追上了,便想把鼓摞在对方的鼓上。前头跑的哪里肯让,还想把鼓反身摞到他的鼓上呢。你争我夺,难解难分。这个时候,天上一轮明月高照,地上无数灯笼争辉,芦苇扎成的火把高高举起,干柴拢成的火堆熊熊燃烧,火铳震天,硝烟弥漫,口哨声此起彼伏。马铃哗哗,喊声阵阵,你要在我的鼓上擂一棰,我想在你的锣上敲一下,鼓棰飞舞,锣棰乱抡,使人如入“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阵之中。争夺到一定时候,两家重新摆开阵势,整整齐齐地敲打一阵,收兵回营。如果不摆社火,则是一社的锣鼓队到另—社的巷道里挑战,两家来回反复若干次。人群在巷道里追逐,似两条“火龙”在村里游动,因为村庄地处塬畔,连黄河对岸山西的人也能看到游动的“火龙”,还有不少人专门坐船过河来看热闹。
上锣鼓的人都是赤裸上身,斜挎一串马铃,下身只穿一条短裤,显示出一股渭北农民的阳刚之美。虽是寒冬,却从来没有人感冒过,相反地一个个汗流浃背。 四、血故事
在合阳金水沟中段,有两个隔沟相望的村庄,沟东的叫坡南村,沟西的叫岱堡村。两村都有一种独特的民间社火形式——血故事。之所以叫血故事,一是故事的内容都是有杀战的,如《铡美案》、《石秀杀嫂》等;二是装扮出的故事人物血淋淋地表现出斧劈、刀砍、枪刺的形态,颇令观者惊心动魄。要达到表现血的效果,除了使用猪的板油、肥肉、肚肠之外,还有一套秘不示人的特技。装扮故事的场地外人免进,即使是领导或者到处畅通无阻的记者也不能例外。
血故事场面壮观。在农村用的木轮大车上搭上木板,站上五六个甚或十来个故事人物,在巷道里行进。最有吸引力的是“当场变”,当大车行至人稠广众之中时,四周十余杆火铳一齐响起,车四角的火药篓子冒出黑烟,鞭炮炸响,烟雾弥漫。等烟雾散去,车上已是另一种景象,或是陈世美的头已滚向一边,或是潘巧云的肠子已被拉了出来,而石秀手上的利刃还在滴血。场面颇具强烈的刺激性,特别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新奇、神秘、刺激、冒险的心理。血故事在“文革”中曾被戴上“宣扬恐怖”的帽子而遭禁止,1987年起又恢复活动。 五、撂锣与五圆鼓
撂锣流行于合阳县黄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吴仁等村庄,亦是黄河文化中的奇葩。
锣手们步伐整齐,随着鼓的节奏在同一个鼓点上把锣一齐撂向高空,接住后继续敲击,鼓点丝毫不乱。数十面铜锣一起飞向高空,金灿灿一片,余音袅袅,场面十分壮观。
撂锣是在行进中表演,社火队伍停顿下来表演,俗称“落场子”。西中雷村在落场子时打“五圆鼓”,四面大鼓摆成一个圆,每两个大鼓之间再摆两面小鼓,这样每个鼓手前面都有一面大鼓,两侧四面小鼓。四名鼓手动作整齐划一,俯仰开合,变换多姿,或单棰扫边,或双棰连击,或对角线击,或转环挨个敲击。鼓手姿势优美,大小鼓摆成图案,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而且鼓点丰富,鼓声震天撼地,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青瓷船 青瓷船看外形与普通的旱船相类,奇特在“青瓷”上。合阳的王善庄、硷泗、北王等村庄里都有几个制作青瓷船的能人巧手,他们掌握一种熬制“火胶”的技术。主要原料是清油和松香,而几种配料及熬制方法是绝不向外人讲的。用火胶把数百个大小不同的青瓷碟子像垒宝塔一样“焊”(“焊”是民间俗称,实际上是用火胶粘合)成若干摞,下大上小,一摞大约六七个碟子。碟子之间垫上弹簧,最上面的小碟子里再“焊”上一只酒盅,然后在青瓷碟子上加“焊”几个只打了一个小口的鸡蛋壳,蛋壳内插上小蜡烛,制成小灯。最后把这一摞一摞的青瓷碟子按事先的设计在船体上绑扎牢实,再饰以纸花、布幔等。因为要承担青瓷碟子的重量,所以船架必须用结实的槐木做成,加上碟子有一百多斤重,驾船的“渔妇”便由小伙子男扮女装来担任。表演时船体一晃动,青瓷碟子便互相撞击,发出金石之声,宛若仙乐从天际飘来。此时天上明月朗照,地上灯笼争辉,耳畔如闻仙乐,使人若入仙境,觉得这个元宵节才过得有点意思呢。 七、纸塑窗花
纸塑窗花是合阳提线木偶戏衍生出来的独特民间艺术,被誉为“窗格上的木偶戏”。在民间叫“出花”,意思是“突出纸面的窗花”;又因为内容多是戏曲人物,所以又称“人相”。它属于剪纸艺术,但又与一般剪纸完全不同,原料除色纸外,还要金银箔、绸布料以及棉花等,而制作方法更为复杂,熔包扎、剪贴、点染、堆塑等工艺于一炉,形成一种类似浮雕的窗花,贴在窗上迎风舞动,人物似乎是活的。 纸塑窗花是民俗文化旅游中极佳的收藏品,经过精心包装,无论悬于墙壁还是摆在案头,都仿佛面对着一座小小的提线木偶戏舞台,那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正在表演着动人的故事。 八、合阳面花
面花在合阳民间称为”花馍”、“花馒头”,制作精巧,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工艺品。合阳面花久负盛名,因之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1998年,合阳县甘井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面花)之乡”。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从外形上看,合阳面花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有的甚至做成几层楼,十分壮观。点染是合阳面花的一大特色,既要点染得色彩艳丽,又要不失面的本色。面花与民俗紧密相连,既是红白喜事、行门人户的必备之物,又是四时八节赠亲馈友的珍贵礼品,几乎每一类民俗都有与之相应的面花形成。人们一见到面花,从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场。比如外孙子过周岁时,外婆便要给他蒸一个“牛轭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有耐力,能经得起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长大以后能肩负起生活的重担。而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外婆就蒸一条大鱼,鱼身上插满了花朵。在合阳方言中,“鱼”与“女”同音,祝愿孩子像鱼一样活泼可爱。合阳面花制作精巧,比如嫁女用的“老虎馄饨”,“百兽之王”浑身插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额头、眉毛和双耳上还停着小巧可爱的花蝴蝶,威武雄壮中透出几分温柔。祝寿用的寿桃中间是一个大“寿”字,四周围满了琴棋书画、鹤鹿同春等面花,再插上福禄寿三星,寄托了人们对寿星的良好祝愿。 合阳被三条大沟分成四大块,“十里乡俗九不同”,各处的面花又自有特点,这样一来更显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金水沟以西的面花长于细腻,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上七八十甚至上百朵小面花;在黄河边的洽川,面花个体大,一个送清明节的“娃女子”可以蒸到一尺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而在梁山脚下的村庄里,面花突出特征,省去细部,充分显示了当地群众坦诚豪放的性格特点。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搞笑合阳方言 合阳人用方言骂人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搞笑合阳方言 合阳人用方言骂人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搞笑合阳方言 合阳人用方言骂人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108329.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搞笑合阳方言 合阳人用方言骂...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给司机好评的句子大全 给司机...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形容值班无聊的句子搞笑 形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女孩签名简短霸气句子四字 女...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永远陪伴的唯美句子简短 永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形容心情乱的句子怎么说 形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关于船的优美句子摘抄 关于船...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描写神态的句子摘抄 描写神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描写滑冰的优美句子 描写滑冰...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关于老徐的搞笑句子 徐哥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