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稻田蟹?稻田蟹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稻田蟹烂和由于味道鲜美,口感更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所以稻田养蟹也开始兴起。稻田养蟹有很多好处,螃蟹不仅能够清楚田里的杂草,还能够防治水稻病虫害。由于化肥农药用的少了,水稻的品质也更好,又能够保障河蟹的健康。今天小林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稻田养蟹的技术及注意事项!
1、稻田设施建设
稻田养蟹,亩产水稻可达450公斤以上,蟹10公斤。养蟹要用的稻田怎么选择呢?最好是要土质肥沃、排灌方便、水质优质、水源比较充足、保水能力较强的中熟晚粳或杂粳的稻田,常年不脱水的沤田也是可以的。
在水稻的建设方面,我们要使稻田的四周田埂加高加固,埂高大概66cm、土要非常结实,避免发生漏水螃蟹逃跑的状况。在田块四周开挖复堆河,复堆河埂2~3m,深1.5m,河宽3m,坡比1∶2。如果田块面积太大的haul中间要挖一个蟹沟,沟宽沟深均为50cm,可以形成一个“田”、“日”、“围”的形状,其面积一般占到总稻田面积的百分之十到十五。
稻田蟹怎么养?稻田蟹养殖技术及注意事项
2、稻田水质调节
水稻品种最好选用盐粳235、汕优63、、六优1号、武育粳3号、南优6号等品种。
我们最好在秧苗移栽前要给稻田施足够的基肥,基肥品种的选择,我们可以用有机肥,最好是饼肥,时效和效果都非常好。一般可亩施人粪尿250到500kg,饼肥150到200kg,如果没有有机肥,无机肥也是可以的,施用量能够保证稻子正常的生长发育即可。
在秧苗移栽的前两三天,为了防止水稻病虫害的传染,最好对秧苗施一次高效农药。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栽插,发挥边际的优势,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秧苗栽后的七天内内,特别是秧苗返青之前,要尽量减少螃蟹的投放,因为螃蟹投放过多的话会影响秧苗的成活率。
3、苗种放养规格
清田消毒苗种放养前一个月左右的样子,将复堆河和蟹沟内的水排干,经过曝晒之后,再放水5~10cm,每亩田用生石灰75kg同水一起溶化,马上撒向田里。放蟹前我们可以用鱼来做试验,检验药性是不是消失了再放螃蟹。
我们在什么时候放养呢?稻田培育成蟹,一般在二四月份,选择一个水温达5度~1度的晴天,把蟹种放到复堆河里面去。稻田培育幼蟹,我们一般在五六月的时候把蟹苗放进复堆河内(我们要注意稻田最好不要鱼和螃蟹一起养)。
4、日常饲喂管理
用来培育幼蟹的稻田,要把水养肥了之后再后放蟹苗,放了之后,每天投喂一两次豆浆或者蛋黄,泼洒要均匀。七天之后,可以开始慢慢投喂糊状的饲料,甘薯糊、麦麸糊、南瓜糊、豆饼糊、菜饼糊、麦麸糊和一些动物内脏做成的糊等,并投喂充足的水草,在螃蟹蜕壳的时候最好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蜕壳素。
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巡田检查的工作,每天早晚都要巡查一次,查看进排水道有没有漏水,防逃设施有没有问题,并观察螃蟹的生长、摄食、蜕壳是否正常,还要及时地清除已经腐烂变质的残余食物。
病害防治方面的话,目前稻田养蟹的疾病较为少见,所以我们做好预防工作即可,放养时用0.2万国际单位孔雀石绿溶液撒进稻田。在螃蟹养殖的期间,每亩每月用生石灰15~25kg在复堆圆历戚河和蟹沟内泼洒一次,并定期在饵料中掺和土霉素进行投喂。我们还橘陵需采取在田边投放鼠药、安放鼠笼、鼠夹或者人工捕杀这些措施,去防止水鸟、青蛙、水蛇、老鼠这些螃蟹的天敌。
稻田养殖成蟹模式有哪些养殖技术要点?
稻田养蟹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立体种养模式,稻蟹共生,各得其所。稻田养蟹对水稻单产影响不大,每亩可产蟹20-30公斤,比一般稻田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其主要技术要点:一是选择好田块,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绝对没有污染,土壤保水性好,能集中连片;二是搞祥握好田间工程,主要是稻田养蟹的沟池,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个部分组成。环沟是养蟹的主要场所,在田块四周堤埂内侧2-3米处挖沟,沟宽1.5米左右、深1米、坡比1:2,成环形。田间沟主要供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每隔20-30米开一条横沟或十字形沟,沟宽50厘米、深60厘米、坡比1:1.5,并与环沟相通。暂养池主要用于培育幼蟹、暂养蟹种和收获商品蟹,一般开挖在田的一角或一边,池长5-10米、宽2-3米、深1.2-1.5米。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水面占稻田面积的20%左右。蟹池、蟹沟要中间深四周浅。如果连片养殖面积大,控制条件好,还可以把周边灌排水沟利用起来,作为稻田养蟹的暂碧扮养池或环沟,以扩大养蟹水域,不减少或不影响稻田面积。
谨慧庆
稻田养蟹防控稻田杂草技术
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2003年,辽宁省盘山县坝墙子镇在于永清教授主持下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进行稻田养殖大规格成品河蟹实验。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活动空间,又因大垄双行通风透光好,水稻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有增。
稻田养蟹技术是指在稻田内既种稻又养蟹、稻蟹互利共生的复合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该技术应用农业生态学中的食物链理论、生态位理论和种间互利共生理论,融传统的精细耕作农业、现代低耗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立体农业于一体,采取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稻蟹互利共生、安全生长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改善人们食物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试验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进行,该地区常年平均温度8.4℃,无霜期174天,年降水量612毫米。蟹种为辽蟹,规格12克/只,每公顷放蟹苗60千克;水稻品种为辽星1号;试验田土壤为黏土,田间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各处理施肥量相同。
水稻于4月27日播种,5月31日插秧,采用大垄缓喊双行(即40厘米垄,比常规的30厘米垄大)栽插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每公顷基本苗82.04万株,平均每蔸4.1株。于6月10日放蟹入稻田。9月25日收蟹。
1稻蟹共育田的杂草种群稻蟹共育试验田杂草的主要种类有鸭舌草、水葫芦、稗草、苦草、眼子菜和野慈姑,还有陌上菜、节节菜、异型莎草、千金子、丁香蓼和牛毛毡等,数量较少。从其种群数量和密度分析,试验田杂草的主要优势种为鸭舌草、稗草、水葫芦、苦草、眼子菜和野慈姑。其空间分布为,稗草和野慈姑为上层草,而鸭舌草、水葫芦、眼子菜和苦草分布在下部。
2.稻蟹共育对杂草的防控效果稻田养蟹控制稻田杂草的主要机制是:
利用河蟹的杂食性和长时间的活动,不断采食稻田杂草,河蟹活动引起的浑水也能够抑制杂草种子和病原体的萌发、杂草幼苗的光合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杂草的发生基数和危害程度。杂草在水稻插秧后3~5天开始萌芽生长,被翻压的杂草于立苗时恢复生机,至稻苗封行时杂草达到生长高峰。
在水稻拔节期,养蟹投饵区对眼子菜、鸭舌草、野慈姑和水葫芦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达到28%、64%、49%、63%和42%,对水绵和浮萍的防效低,对稗草无防效;养蟹不投饵区对眼子菜、鸭舌草、野慈姑和水葫芦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达到51%、80%、73%、76%和38%,对水绵和浮萍的防效好,对稗草无防效。
在水稻拔节期,养蟹投饵区对杂草的植株密度防效达到44%,对杂草植株鲜重防效达到43%;养羡亩蟹不投饵区对杂草的植株密度防效达到57%,对杂草植株鲜重防效达到59%。
收获稻谷产量,不养蟹区为兄哪森每公顷9665千克;养蟹投饵区为每公顷10495千克,增产7.9%;养蟹不投饵区为每公顷10405千克,增产7.1%。
收获河蟹产量,养蟹投饵区为每公顷405千克;养蟹不投饵区为每公顷381千克。河蟹的引入,不仅减少了稻田杂草,还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河蟹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