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的技术要点(食用菌栽培的一般过程的技术要领)
摘要:该文从食用菌生长特点入手,对人工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究,介绍了食用菌的生长特性、人工栽培技术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便为人工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优化应用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食用菌生长特性食用菌主要是指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其需要在有机物质含量较高的环境内生长,主要有生殖生长、营养生长两种类型,主要可分为孢子萌发、单核菌丝形成、子实体形成、孢子形成等过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受酸碱性、温度、氧气、光照、水分等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二、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
1.培养基处理培养基处理可以为食用菌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常用的技术主要为脱脂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水煮、石灰堆积发酵、石灰浸泡等措施。其中水灰堆积发酵为最燃迅常用的措施,其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木屑与2.5%的石灰水进行搅拌均匀,当木屑含水量达到66%后进行堆积发酵操作。在石灰堆积发酵过程中应注意采用适当的稳定控制措施,保证石灰堆积温度在22℃以上,如石灰拌合过程中加入55℃左右的温水、架设塑料大棚或者塑料薄膜、稻草等保温材料的铺设等。同时也可加入0.15%发酵剂、干马粪及0.45%尿素混合物提高石灰堆积发酵速率。当料内温度大于65℃时应在3天内进行石灰堆翻盖措施,并在首次翻盖3天后进行复翻措施,25天后结束堆积发酵工序。发酵完成后的培养物应具备一定的柔软度及含水量,并无其他异味皮竖此。
水煮法主要是将所搜集到的木屑与1.54%的石灰水进行混合煮沸,在煮沸的过程中应持续进行搅拌工作,当木屑与石灰水混合物煮沸时间达到2.5h后,可进行捞起冲洗工序。石灰水浸泡主要是将搜集到的木屑浸入2.5%的澄清石灰水内,当浸泡20h后可进行打捞、清洗、晾晒工序。2.二次发酵流程配料与一次发酵法大体一致,一般来说占地200m2的菇棚,单层栽培时用3000kg麦秸和干鸡粪,同时需要适量拌合过磷酸钙、麦麸、石灰石粉、尿素、石膏、生石灰、酵素菌等物质。而当菌菇栽种模式为三层立体栽培时,则需要适当增加辅料的比例。第一次发酵可在菇棚外部进行建堆发酵工作,一般需14-18天,在发酵过程中应进行三次翻堆措施。而第三次翻堆完毕后,经过72h且堆内温度达到55℃以上时,可采取快速移床架措施,一般需控制菇堆呈长条形均匀堆叠,然后加盖草苫进行菇棚密闭措施。在菇棚外,可架设汽油桶,并采取装水加热措施,以管道的模式将蒸气通入菇棚实施二次发酵。当棚内温度都达到60-66℃时减小火势,间隔一定时间后停止通入蒸气。最后在两天后揭开草苫并打开各通风口,将菇床上的堆料翻匀拍实整平,维持厚度在25cm左右,随后继续通风降温72h以上,当堆内浅层温度降低到28℃时可实施播种。
3.栽培管理在人工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首先应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及方式。为了保证食用菌产量,可优先选择抵抗力较强的优质菌种,如双孢菇2796等。根据食用菌类型的区别可选择相应的栽种方式,如双孢菇2796使用菇床栽培、而黑木耳可在袋装的基础上采用地面或树下栽培的形式。
其次,进行栽种配方设置。一般食用菌栽种料需在满足一定数量及类型木屑的基础上,加入适当比例的石膏、麦麸、米糠及发酵剂。以双孢菇2796为例,双孢菇2796栽种料需要50%左右的木屑、8%的米糠、1.5%石膏、9%的麦麸及0.15%的多菌灵等。
在配料拌合时应尽量选择地势平整度位置,将发酵好的木屑与其他辅料依照相应的比例拌合均匀。需要注意的是,当食用菌辅料中有多菌灵时,需在配料拌合前将适当比例的多菌灵用一定剂量的水进行融合处理。若使用的木屑自身具有较大的含水量可适当降低水分的添加程度,保障整体栽种料满足食用菌生长,控制内部含水量在60%左右。在排料拌合完毕后可进行高温灭菌工序,一般为100℃2h,在菌床冷却后即可进行栽种工序。一般来说,食用菌类型不同其栽种时间也不同,如双孢菇2796在栽种过程纤正中需将播种时间控制在八月上旬,而黑木耳栽种时间在七月中旬左右,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可适当提前或推后。
食用菌在栽种前需深挖做畦,畦床宽为55cm、深为8cm,畦的长度可根据种植需要变化。食用菌栽种过程中需要将配料与菌种按一定比例拌合,并进行粉碎交叉播种,在播种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压盖措施。为了避免病虫害对菌种的维护,可适当进行防治,并将塑料薄膜回折至栽种表面的3.5cm。根据菌种生长情况,食用菌栽种人员应定期定点巡查,及时采取通风换气、温度控制措施,保证周边生长温度在28℃左右。常用的温度控制措施为土层加厚、草帘加盖等,而通风换气可通过塑料薄膜下垫、消毒器具移动等方式进行。
4.苗期管理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食用菌菌丝可在30-45天达到完全穿透,在露底35天后,在通风区域内食用菌菌丝吐水的情况下,依次进行撒土打包、上联支拱措施。
随后食用菌进入转色期。在这个生长期间内,水分的控制及通风控制非常重要[3]。一般来说,温度较高的夏季需在早上8点前、晚上5点后进行结膜换气操作,换气时间为半个小时。当温度较低时可适当减少通风换气时间。在通风换气过程中食用菌种植人员应主要将床表食用菌菌丝吐水物质去除,保证床表的清洁程度。而对于块茎栽种的食用菌种在菌块初步长成之后,进行遮阴、通风防潮工序。一般需利用地面洒水或者水灰撒施的方式保证整体环境内部温湿度符合需求。
在菌种生长过程中应及时去除病菌块,并在温度低于15℃的9月上旬进行开包搔菌催生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应进行适时喷水保持食用菌含水量在70%以上,当块茎菌菇盖直径大于1cm时可对菇料均匀喷水,控制室内温度在15℃左右。三、病虫害防治
1.口器类害虫防治在人工食用菌生长过程中,口器类害虫较为常见,主要有眼蕈蚊类、菌蚊类等几种类型。由于口器类害虫在生长过程中偏好原基、菌丝体、菇体等较鲜嫩的部位,因此口器类害虫在幼虫生长阶段对食用菌具有较大的威胁。口器类害虫会像蜘蛛一样吐出丝线将食用菌整体包裹,再加上其良好的繁殖能力,对食用菌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口器类害虫的防治主要包括物理防治措施。如利用口器类害虫的趋光性,在食用菌生长环境中悬挂黑光灯进行害虫诱杀。即将黑光灯安置在食用菌房的适当位置,并在其下部放置一个诱杀器具,器具内部可放置适当浓度的药剂,如0.15%的敌敌畏等,从而便于口器类害虫进入诱杀器具后被及时的杀灭。同时也可采用光线较强的墙板及35%的聚丙烯进行外壁涂抹,也可有效的诱杀口器类害虫。
2.跳虫及螨虫防治螨类及跳虫类体型小,再加上其繁殖频率高、繁殖量大,在夏、秋季节对食用菌的正常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针对螨类害虫可通过无公害药剂的使用降低跳虫及螨类病害的发生频率,如甲基托布津等。在食用菌有机肥料施用时可添加适当剂量的无公害药剂或石硫合、辛硫酸乳剂等,以便达到良好的螨虫、跳虫防治效果。
3.真菌病害防治真菌病害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发生频率较高,阻碍了食用菌的正常生长。常用的真菌病害防治措施主要为生物防治措施,即在通过提取一定数量的植物体液,如大蒜等,或者利用真菌天敌、生物寄生等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真菌病害的发生。
四、结语食用菌人工栽种中应注意选择适宜的大棚栽种环境并控制配料的比例,根据食用菌类型的不同共有块茎栽种、菌种栽种两种栽种方式,食用菌栽种人员可根据需求选择适宜的栽种方式,结合适当的病虫害防治工序,保证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愿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谢谢!
食用菌市场很畅销,现在关于食用菌有哪些改进栽培技术呢?
将按配方搅拌,经发酵好或经灭菌消毒的培养料在畦底铺好,厚度约5厘米,然后在培养料上撒喊悄菌种2厘米。以此类推,共三层料三层种,最上层菌种上覆沙质土2厘米。熟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装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后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将培养料内的生物全部杀死。冷却后经无菌操作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平菇采用原料广泛,棉籽壳、玉米芯、豆秸、棉短绒、甘蔗渣、麦草、稻草等都可以用来栽培平菇,原材料的广泛适应性是其它食用菌品种不能比拟的。
我国各地均把食用菌栽培技术作为社会再就业的一种必备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并创办各类培训班,进行免费培训。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因品种的不同而各有差别。一般在深秋季节,气温降到15度以下进行生料生产比较安全。生料生产方便快捷,但其生产受到季节限制,气候环境是决定其生产的主要因素。该生产方法一般难以确保成品率。
可以选择平菇、香菇、黑木耳、榆黄蘑等易于栽培的项目栽培。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后,再栽培经济氏渗或价值高的高档、灵芝、猴头、蜜环菌等药用菌栽培。食用菌品种多,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栽种的品种。种植食用菌的成本也不高,种植数量越多,成本会相对更低一些。食用菌还可以持续的采收,产量是比较高。
育菇场地选择不当。如选择在阴暗、通风不畅或不卫生的场所种植,以致杂菌污染严重,蘑菇不能正常生长而失败;有的虽勉强发菌,但因出菇期空气流通不畅,从种植食用菌的技术易掌握,采收期长,见效快。一平方米可生产出15公斤的歼伍蘑菇,经济效益高。一次性投资建筑场房、购买设备使用物资可多年使用。
食用菌的养殖条件与技术 5个方面带你深入了解
1、食用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碳素、氮素、矿质元素和生长素是食用菌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木材、木屑等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食用菌需要的碳素营养;麦麸、米糠、豆桥穗饼粉、玉米粉、尿素等含有丰富的氮素,是食用菌需要的氮素营养。
在配制培养料时,必须注意碳素与氮素的比例。食用菌还需要微量的磷、钙、镁、钾、锌、钼等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一般在栽培料中就有。另外,食用菌生长发育中还需要一定量的生长素,如维生素B1、B2、B6等,在马铃薯、米糠等物中含量较多。
2、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必须注意不同的食用菌所要链宴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种食用菌的不同品种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而且,一个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
3、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70%为宜。在菌丝培养期间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求不高,主要是在出菇期间要求80%~90%的高湿环境。因此,出菇期间要注意勤喷水,以增加栽培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满足子实体生长的需要。
4、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氧气充足这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经常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在通风换气时务必棚消银注意温度变化和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科学管理,协调统一,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5.食用菌对光线需要是比较特殊的在发菌期间多数不需要光线,适宜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而在出菇时期却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如此时没有适量的散射光,就不能出菇或发生畸形菇。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山洞、防空洞、菜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