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和沙姜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只是不同的叫法。沙姜因其耐旱耐瘠怕浸,喜生长于砂石土中,故称沙姜或砂姜。沙姜还有山奈的别称,由于地域口音的原因(南方人发音时声母n和l不分),还被称为“三奈”、山奈、“三赖”及“山辣”。
沙姜原产印尼及马来半岛一带,为姜科植物家族的一个品种。沙姜比姜的体积小些,呈圆形或尖圆形,表面外皮褐色略带光泽,断面白色光滑而细腻,但富于粉质,故质脆易断,具有较醇浓的芳香气味。
沙姜是我国南粤一带常用的香料,与高良和姜并称为“三姜”。古人认为南蛮(南方)是漳气弥漫之地,所以才生长沙姜这样的制约之物。相传清光绪年间,广东化州及邻县瘟流行,南盛一带运如吵自然和气候天气正好适宜栽种沙姜,这里所出产的沙姜最为优质,因此南盛有中国“沙姜之乡”美誉。
沙姜和我们常用的姜在味道上有很大的差别,它特橡薯殊的香味主要来源于它所含的挥发油。与其他香料的功用一样,沙姜在烹饪中可去掉动物性原料的腥、臭、膻、臊异味。粤菜有“盐沙姜汤”的术语,即用盐水和沙姜调配浸制盐味鸡的浓卤汤水。
以沙姜入馔最著名的莫过于“盐焗鸡”。这道经典的客家菜式起源于清朝时期的广东惠州,300多年前的广东沿海地区盐业发达,客家人将三黄鸡宰杀除去内脏后吊起风干,在鸡腔内抹涂沙姜粉、盐、芝麻油及猪油的混合物,用草纸将整只鸡严实包好,埋入有炒热粗盐的砂锅中闷焐20分钟至熟。蒸汽将盐及沙姜的香味慢慢向鸡体内侵袭,成熟后特点是皮脆爽、肉鲜滑、味香浓。早期叫“客家咸鸡”,因粤语称此法为“焗”,故称“盐焗鸡”。又因用这种方法制熟的鸡肉具浓郁沙姜风味,换句话说沙姜是“盐焗鸡”的灵魂,故也有“沙姜盐焗鸡”之名。
可能是过去便于保存的缘故,客家人一直喜欢使用沙姜粉,他们认为干制的沙姜粉比新鲜沙姜味道更浓。而如今新鲜沙姜也被利用,在粤菜另一传统佳肴——白切鸡的湛江、茂名等地的食法中,蘸料味碟中就用沙姜替代姜茸调味。沙姜与皮爽肉嫩的白切鸡伴食,芳香细腻,饶有风味。此外“沙姜盐拌鸡肾”、“沙姜爆旁侍章鱼”、“鲜沙姜花椒青蟹”等同样以新鲜沙姜提味。
近年来,沙姜逐渐被各地区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在四川,新潮泡菜做法除加传统的花椒、海椒外,也添加一点沙姜片增添风味。也有人尝试在川味火锅底料里加入沙姜。芬香奇特,受人称道。
沙姜和生姜的区别有外观不同戚消、使用方法不同、味道不同等。
1、外观不同
生姜的体积比沙姜的体积大,生姜的外形呈不规则状;沙姜外皮光滑,呈褐色,其形状有圆形和尖形,易断裂。
2、使用方法不同
沙姜多用于制作香料,和调配制卤汁中;生姜被用的范围比较广,可以用做炒菜的调味品,也可用来制作姜饼,还可以用做制作姜糖茶水等。
3、味道不同
沙姜是姜类的一种,但是它的味道是比较淡的,沙姜虽然也有一点辛辣的味道,但是相比较于生姜来说,沙姜的味道要淡很多,而至于生姜我们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生姜的味道是非常大的,非常辣。
沙姜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低矮草本,根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
叶通常2片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长7-13厘米,宽4-9厘米,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干时于叶面可见红色小点,几无柄;叶鞘长2-3厘米。
花4-12朵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长2.5厘米;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约与苞片等长;花冠管长2-2.5厘米,裂片线形,长1.2厘米;侧生闷高退化雄蕊倒高罩知卵状楔形,长1.2厘米;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长2.5厘米,宽2厘米,深2裂至中部以下;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