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竹笋养殖技术视频 竹笋养殖技术与管理

分类:种植养殖发布者:爱你请别装

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竹笋怎么养殖好

竹笋,果肉洁白,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培育早期竹笋林的主要目的是生产竹笋。亩产竹笋1000-1500公斤。生产效益高,开发前景好。目前,已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
旧园复壮
1、砍掉杂树,砍掉竹林中的杂树,增强光照,促进竹子的健康生长。
2、清除病竹,清除感染茎锈病等病害的竹,消除传染源。
3、竹林结构:竹林平均胸径3-4cm,立竹度800-1000株/亩左右。一般保留1~2年生竹,可保留生长良好、密度适中的3年生竹。
4、整个园内对不易腐烂的竹篓、老竹鞭(深褐色、黑色)进行深挖,减少竹鞭的龄期,促进笋的生长,松土,增加新鞭的出苗空间。一般深度约30厘米。
5、合理施肥量:每亩年施肥量可控制在5000-6000公斤有机肥、110公斤尿素和100公斤复合肥。9月份,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从11月到12月,给怀孕的竹笋施肥,每亩施肥4000公斤。
6、排水系统竹子怕积水,所以竹园排水系统应及时完善。对因取土等原因造成的地形不平,应适当平整,并挖排水沟。
移竹造园
1、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大于70cm、土层厚度大于50cm的地块进行造林,以砂壤土最为适宜。
2、除寒冷冰冻天气外,运竹时间为11月至次年2月。
3、转移竹子最好的方法是转移竹子用于植树造林。母竹的最佳年龄为1~2年,根际直径为1~3cm。挖母竹时,要留来鞭30厘米左右,留去鞭40-50厘米左右。一般将相邻的2-4根母竹挖成丛,残株多覆盖老土,用草绳包裹。把母竹挖出来,留下4-5盘枝桠,把顶端砍掉。母竹种植密度为70-90株/亩。种植时,应先填表土,再填芯土。覆土深度比原竹深3-5cm。一般在造林后第三年即可形成竹园,进入竹笋生产期。
高产措施
1、竹林结构竹林结构包括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合理的竹林结构是竹林高产的基础。竹林地上结构主要由林分竹度、平均胸径和年龄组成。竹林的平均胸径应为3-4cm,立竹度应为每亩800株左右。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和4年生竹的年龄组成分别占30%、30%、30%和10%。竹林地下结构的调整主要结合5~6月松土,去掉5年生竹根茎(暗褐色和黑色),以缩短竹根茎的年龄,促进笋的生长。
2、竹园管理包括除草、深耕、施肥和水分管理。除草可分为一年三次,从二月到三月,从五月到六月,从八月到九月。深耕每年进行一次,深耕深度约30厘米。有条件的话,每年11月至12月可增加3-5厘米的外来土。竹子喜欢潮湿的土壤。灌水的重点是11月至12月的越冬、孕穗用水,2月至3月的笋前水,8月至10月的催芽水。可配合施肥浇水。合理施肥是竹笋高产的重要措施。施肥量:每亩年施肥量可控制在5000-6000公斤有机肥、110公斤尿素和10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比为5∶1∶2抽穗初期,在抽穗前施化肥,并则每亩施尿素60kg;新竹叶展开后,施笋后肥,每亩施粪肥1000公斤,尿素50公斤;9月份隐森,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复合肥100公斤;从11月到12月,给怀孕的竹笋施肥,每亩施肥4000公斤。茎前和茎后的肥料要撒播并深绝携棚翻。孕穗期施肥可与外来土一起撒施于地表。
3、竹笋的最佳保存期是笋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竹笋的实际数量应比竹林结构所需数量多10%左右。挖竹笋的最佳时间是笋尖离地10-20厘米。
4、早期的竹笋可以通过覆盖生产。具体做法是在11月至12月对怀孕的嫩枝进行施肥和浇水,嫩枝上覆盖秸秆和谷壳,顶部覆盖谷壳和秸秆粉。厚度约30厘米。通过覆盖处理,新梢可提前40-60天出芽,新梢可延长40-50天。需要注意的是,前五年严禁对老竹园进行覆盖,同一林地的覆盖频率不超过两年。
竹秆锈病的防治
1、竹秆锈病又称竹床病。竹竿破损后,材料变黑变脆,影响了其技术价值。竹林病害严重,生长衰退,笋量减少,竹材严重枯萎。大多数病害发生在秆或基部的中下部,有时发生在嫩枝上。6~7月,伤区形成黄褐色或深褐色粉状垫,呈椭圆形或长条状。从11月到第二年春天,它生产橙棕色,天鹅绒状,紧凑,不易分离和皮革垫。黄褐色的垫子脱落后,竹秆的病变部分变成深褐色。病原体通过孢子随风传播。竹林生长茂密,经营管理不善,容易发生竹竿锈病。病害发生在2年以上的竹子上,同一年的竹子上未发现病害。
2、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合理砍伐,不使竹林过于茂密,减少发病机会。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病竹应尽快砍倒烧掉。每7天喷0.5~1度石硫混合物或氨基苯磺酸,连续3次。6~10月,在竹林中喷1度石硫合剂或100~150倍二氯化钠。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次,50%土育君特可湿性粉剂1000次,每10天喷2-3次。

栽种竹笋很常见,怎么样栽种竹笋?

竹笋大家都十分熟悉,它是人们生活中普遍的减肥保健蔬菜之一,古时候被作为是“菜中珍品”。竹笋也就是竹子的嫩茎,吃起来十分的美味,不仅能够炒食也可以熬汤,含有的化学纤维成分十分丰富多彩,常常服用有推动肠胃的蠕动及其帮助人们进行消化和便秘等作用,那么竹笋要怎么种?一起来看看吧。

竹笋的种类也极其得多,为了能提升产量,将经济收益放进较大,母竹挑选那类窄叶竹最好,窄叶竹的特性是竹子叶小而窄,圆竹平整,出笋较早,且笋期长,竹笋的肉质地厚而脆,产量极高。

待竹苗养成后就可以栽植,栽植时要留意时间和方式,栽植时间一般在2-3月,这时候的温度和气候有益竹苗生长,栽植存活率也较高。竹苗根茎的木质化高,在大树移植后如果不立即栽植,会造成其缺水而危害栽活率,因此栽植一般不适合长途货运,要在大树移植后到栽植不适合超出三天,一般要在两天内栽植结束。

为了能保证产量,在种植时液肥管理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要确保毛竹生长所需营养元素,才可以获得大量的高品质竹笋。每

年要依据毛竹的生长环节做好浇水施肥,一般每一年施肥3-4次,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8-9月,第三次在11-12月,第4次在第2年卖尺的4月。

移植时间为10-11或2个月。挑选无病害的1-2-3厘米身心健康雌虫竹。栽种相对密度为500-800株/亩。栽植时要浓淡挖,竹鞭平整,深层适度,要鞭向与鞭向一致,鞭根自然延伸,用心松土,用浇灌长根。

竹笋要怎么种?

挑选土壤

尽管竹笋的适应力强,可以在绝大多数土壤上一切正常生长,可是土壤的优劣依然会危害到竹笋的产量及质量。因而我们在挑选土壤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挑选肥效充裕、浓厚绵软、渗透性强且提灌一切正常的腐殖偏酸碱性土壤。避免因为土壤层过浅扎实且PH值不适感的黏性土壤而危害竹笋的生长。而且要留意土壤前茬农作物,种植过番茄、辣椒等农作物的土壤不能用以种植竹笋。

小苗定植

在定植前,要对土壤做好深翻培土工作中,将土壤平整细耙,随后操纵好种植相对密度与行距做好排污沟。排污沟的总宽要维持在35公分上下,深度29度里上下。随后依据种植地域的气候问题,在早春当竹笋长到2-3个月的情况下逐渐栽种。栽种的情况下要留意操纵好种植相对密度,竹笋栽入种植沟内。遮盖细土,前去镇压夯实,随后伴随着竹笋的生长,将移栽沟适渐渐地补平,确保竹笋的深层维持与路面12CM上下。

合理浇灌

竹笋尽管耐旱性比较好,可是在种植的情况下有效浇灌有中兆高益于小苗的生长,可提高竹笋的生长工作能力,提升竹笋的产量。栽种移栽后一周上下,要立即浇一次粪水,推动竹笋根处的生长,推动竹笋缓苗。而且为了能确保竹笋的生长,之后要隔5-7天浇一次水,确保土壤潮湿,有充裕的水分含量。假如碰到高温旱灾的气温时,还需要减少浇灌频率,大约四天左右,避免少水危害竹笋的质量。

适当追肥

竹笋对营养成分的要求是较为大的,在移栽后,要适度施肥,施肥时要秉持少量多施的标准。随后在竹笋生长期的情况下,为了能确保竹笋的生长,要达到竹笋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操猜简纵好基肥的使用,以复合肥料为主。随后伴随着竹笋的生长时间,适度的提升肥水频率及使用量,推动竹笋膨大,扩张根盘。在成熟的情况下要适度追肥沤肥有机肥及复合肥料。可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施肥,都需要留意使用量,避免造成肥害,反倒还危害竹笋的生长。

上述便是相关竹笋的专业知识详细介绍。竹笋的适应能力十分高,在一切的土壤上都能够生长,可是土层的优劣会危害到竹笋的产量与品质。种植户们要依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在做好竹笋的移栽,还要留意操纵好种植相对密度。除此之外,有效的浇灌有益于竹笋小苗的生长速率及其提高竹笋的生长力,提升竹笋的产量。移栽以后要搞好竹笋的施肥工作中,特别是在竹笋的生长期,满足需要的营养才可以提升竹笋的产量与品质。

笋在生长期怎样管理

笋在生长期的管理方法如下。
1、在定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中耕工作,将土壤整平细耙,控制好种植密度与行间距开好排水沟。排水沟的宽度要保持在35厘米左右,深度28度里左右。
2、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变化,在初春当竹笋长到2-3个月的时候开始移栽。
3、竹笋虽然耐旱性比较好,但是在种植的时候合理浇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可增强竹笋的生长能力,提高竹笋的产量。移栽定植后一周左右,要及时浇一次粪水,促进竹笋根部的生长,促进竹笋缓苗。
4、为了保证竹笋的生长,以后要隔5-7天浇一次水,保证*壤湿润,有充足的含水量。如果遇到高温干旱的天气时,还要缩短浇水频率,大概四天左右,防止缺水影响带袜竹笋的品质。
5、竹笋对营养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在定植后,要适当追肥宴行拍,追肥时要秉承少量多施的原则。然后在竹笋生长期的时候,为晌羡了保证竹笋的生长,要满足竹笋生长所需的营养。控制好氮肥的施用,以复合肥为主。然后随着竹笋的生长时间,适当的增加水肥频率及用量,促进竹笋膨大,扩大根盘。在成熟期的时候要适当追施腐熟农家肥及复合肥。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追肥,都要注意用量,防止产生肥害,反而还影响竹笋的生长。

上一篇:大米酒糟怎么发酵 大米酒糟发酵养猪技术视频教程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相关文章
更多种植养殖文章

精选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