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指汪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
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
(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
(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
(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铃薯、谷类、麸皮、料糠等。河蟹的投喂方法像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2)看季节:
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可以不投喂。
(3)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伏含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4)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5)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唯厅仔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6)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八九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7)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8)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9)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注意: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一是水质改善。秋季水质管理尤为重要,应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避开蜕壳期。一方面补施生石灰,一般20~30天每亩每米水深用10kg,全池均匀泼洒;另一方面补施磷酸二氢钙,每亩每米水深用2~3kg一次,促进水体物质微循环良性转化和河蟹蜕壳必须物磷、钙的吸收利用。
二是水位调节。当蟹池水温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8℃以下时,及时调整水位,平均水深掌握在1~1.2m。注排水应比夏季增强,一般3~5天注排水一次。
三是饵料投喂。应根据气温变化和河蟹长势适时投喂动物性饵料,既不能过早开荤,又不能延误时机。过早则易性早熟,部分蟹最后一次蜕壳结束后规格小,甚至少部分在10月发生死亡。同时温度过高,易腐坏水质,而影响正常生长和诱发疾病。过晚则可能仅蜕壳一次,造成上市规格受限,而且增重量有所下降。
青蟹是一种可以被食用的品种蟹,它的肉质较为紧绷,口感适中,是现在餐桌上比较常见的品种之一。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青蟹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以及青蟹养殖的注意事项,供参考。
养殖青蟹的场地要建在周围无工农业污染的海滩边,适宜用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理化因子稳定、潮差大的海巧此水来喂养。水质ph值在7.8-8.6之间,水温在10-30度之间较为适宜。
选择体壮壳硬、甲壳呈青绿色、规格整齐、躯体完整的蟹苗,在每年6-7月份放养。放养密度要根据场地的综合实际条件调整,成蟹的放养密度一般在1.5-3只/平方米较为适宜。
青蟹是肉食类动物,可饲喂红肉蓝蛤、鸭咀蛤、短齿蛤、淡水河蛤等,还可以与人工饵料配迟衡合投喂。投饵量要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来把控。
青蟹要生活在清新良好、溶氧量充足的水体中,才能正常蜕壳和生长。养殖青蟹时,要每隔3-5天换一次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的1/3至1/5,进水时的流速不能太急。
养殖青蟹要保证水质的干净,同时要根据水质情况适量换水,要及时把吃剩的饲料捞出来,避免饲料发霉变质后,对水质造成污染。
在青蟹的脱壳期,不仅要保证水质的干净,还要保证水质中有充足的溶氧量。
青蟹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做好防逃措施,避免青蟹逃跑。
青蟹是节肢动物门里的梭子蟹科,它的甲壳多为椭圆形状,身体扁平没有绒毛,常常出现在泥涂以及近海岸的浅滩中。而大闸蟹是弓蟹科绒鳌蟹属动物,一般背甲的颜色呈黑绿色或者赭黄色。
青蟹喜欢生活在江河溪海回流口处,或者是海淡水缓冲交换泥滩处,它们在白天经常潜穴而居,夜间才会活动觅食。大闸蟹孝旦迅喜欢昼匿夜间出行,一般以动物的尸体或者谷物为食。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