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泥鳅养殖前用什么清塘最好 泥鳅养殖前用什么清塘好

分类:种植养殖发布者:另一半

泥鳅养殖技术

养殖方法:

1、鳅池建设。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平方米,池深1~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

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2、苗种放养。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池;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

3、饲料投喂。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

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

4、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基枯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关于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2、病害防治。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腔锋枯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伍洞。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3、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参考资料:


池塘泥鳅池塘的选择与改造,养殖管理技巧分享

泥鳅这几年的市场发展前景还算不错,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的农户朋友都想从事泥鳅养殖工作起来,那么泥鳅养殖有哪些要点呢?下面一起学习一篇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一、池塘的选择与改造
1.池塘选择
应选择水源丰盛、水质新鲜、进排水便利的本地建池,或运用现有的养鱼池塘。
每个养殖池塘的面积在1--3亩支配,水深恳求在70~80厘米之间,池埂高1~1.2米,顶宽1.5米支配,不渗漏。
2.清塘消毒
养殖泥鳅的池塘最佳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即能有效地除害灭病,又可改善底质,增加肥力。
一般水深在10cm支配,每亩用生石灰50kg加漂白粉15kg溶水全池倾注。
二、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泥鳅,一般每平方米投进鳅种150200尾,每亩46万尾,鳅种恳求规范规整,不能大小间隔太大,避免大鳅吃小鳅。
一般恳求苗种规范35厘米为宜。
鳅种下塘时用聚维酮碘浸洗10分钟,以防细菌病发生。
三、养殖管理
1.施足基肥
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
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类均可)。
以繁衍饵料生物。
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00斤。
2.养殖方法
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渣、豆饼、麦麸等。
投饵量一般为泥鳅体重的0.5%3%,当气温在20℃27℃时,泥鳅摄食最旺,可恰当加大投饵量,推动生长。
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以进步饲料运用率,投喂时刻橡中以傍晚投饵为宜,因泥鳅主要在夜间摄食。
3.水质调度
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通过施放有机肥,调度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厘米支配,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坚持微流水。
若水质太瘦,透明度过高,要恰当追施肥料。
池水温度坚持在25~28℃,当水温超过高限时马上加注井水降温,坚持水位在50~60公分。
4.平时处理
主要是加强巡塘,查询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改动情况、泥鳅吃食情况、设备工作情况等,并做好记载。
高温时节坚持微流水,每天写入新水,日交流量达10%以上。
每天投饵时,查询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小心构成防逃网损坏等。
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捉,依据捕捉量的多少,大体区分缝隙所在位置,以便人工检查、批改。
四、捕捉方法
泥鳅具有钻入泥土的特性,捕捉时较其它鱼类难度大,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食饵诱捕法
把饲料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附近放置,诱惑泥鳅入笼。
选用此方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作用最佳。
2.鱼网捕捉法
在接近进水口本地铺上一条特制梁轮山的鱼网,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影响,泥鳅就会逐渐集合到进水口附近,查询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此方法捕获作用较好。
五、病害避免
泥鳅的疾病应以防为主,只需水质新鲜,泥鳅一般没有病害。
通过水质调控方法,构成杰出的水域环境,泥鳅就会生长旺盛,抵抗力强。
要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避免有关桐谨的药物残留,确保泥鳅养殖和水商品质量安全。
总的来说,目前池塘泥鳅养殖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如果养殖户朋友你们家自身有这种池塘优势,可以试试养殖。

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技术

1、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为宜,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2、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0~400kg/667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3、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体长7mm左右察帆,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竖没漏。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4、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0.5kg/;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2g/,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2.5g/。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5、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250,池深0.7~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cm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6、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cm,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20~30kg/100。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7、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余烂。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8、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深60cm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9、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10、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在阴天喷洒。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上一篇:特种养殖石蛙技术视频讲解 特种养殖石蛙技术视频教程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相关文章
更多种植养殖文章

精选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