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黑斑蛙养殖方法 特种黑斑蛙养殖条件
斑蛙养殖事项方法和注意事项
1、养殖选址,在选址时,最好选在水源比较充足且水质好的地方,越自然越好,最好是对水质做个检测,黑斑蛙适合在弱碱性(pH为7-8)的水质中生存,其次要远离工业、生活污染源,不要选择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2、养殖池建设,以亩为单位,按照长20米宽4.5米为规格(可依地形而定大小)开沟建池,内池长20米、宽1.5米、深0.4米,池底销弊铺设黑色防渗地膜,用泥土将两沿及底部压实内液颤池两边分别留有宽1.5米的陆地面积,可供斑蛙栖息活动。
3、苗种放养,斑蛙种蛙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只/平米,雌雄比例1:1,斑蛙种蛙要挑选身体强壮、没有伤残、无疾病的作种用,通常雌蛙的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就会膨胀起来。
4、饲料喂养,斑蛙进入蛙池后需要马上投入饲料,斑蛙饲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搭配蚕蛹干、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配合饲料,先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家畜养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最后过渡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5、斑蛙养殖池外面要围网,为了防备斑蛙逃逸,因其野性难驯、擅长跳动,要常常查看围网是否有破洞或小孔,及时补缀、堵塞,也要常常巡视饲养场,观察天网、围网破损状况,坚持全天候蹲闹斗败守和惯例性巡视,做到“人不离场,场不离人”。
黑斑蛙怎么养殖
1、场地选择。黑斑蛙的养殖场地要保证有一定高度,不可在低洼处养殖,避免产生洪水。然后周围要保证有充足干净的水源。场地一般选择在地势高、平坦且远离城区等嘈杂地区的稻田为宜。在选好场地之后要对其进行消毒,清除稻田内的天敌,例如蚂蟥、龙虾等。防止在蝌蚪期间受到危害,提高种苗的孵化率。然后做好管道的预埋工作,防止漏水,铺设地网,防止黑斑蛙逃跑,再做源敬禅好防鸟工作,为黑斑蛙营造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
2、人工育苗。首先我们要将雌雄比例一比一的黑斑蛙放入育苗池内。池内的水位保持在40厘米左右,放几个泡沫板作为饲料投喂及黑斑蛙的休息场所。在进入10月后,因为温度下降,所以要做好保温棚的搭建工作。并且因为昼夜温差是比较大的,所以晚上还要注意做好提高水温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来缩小黑斑蛙的冬眠时间,延长发育期,促进黑斑蛙的性腺发育,提早繁殖时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繁雹尘殖方法,以自然繁殖及人工催产为主。每年4-6月份为黑斑蛙主要的繁殖时间。
3、培育蝌蚪。在成功交配后,大约3天左右便可孵化出蝌蚪。刚出生的蝌蚪要适当投喂轮虫、蛋黄等作为饲料,将其撒入水中。然后在一周左右后,投喂蝌蚪专用的饲料,或者用鱼粉、豆粕等自行配制。控制好培育密度,前期每平放养800尾左右,两周后减少400尾左右,最后的大蝌蚪保持每平在200尾左右。然后每天至少有投喂饲料两次,根据蝌蚪体重控制好投喂量,保持在8%左右。在一个月左右后蝌蚪进入变态期,这时要在水中放入一些水葫芦等植物,便于蝌蚪上岸。最后要注意定期换水,保证水质,水位控制在30厘米左右。
4、成蛙养殖。现在养殖成蛙的主要方法以稻田养殖为主。因为成蛙能够以危害水稻生长的害虫为食物,而黑斑蛙产出的排泄物又能够作为肥料为水稻提供营养。因此可以降低化肥农药的施入量,减少环境污染。水稻与黑斑蛙都属于天然绿色的稿携食物。不过要注意做好防逃措施,然后要挖好蛙沟,便于黑斑蛙生长。水稻则要选择耐肥能力强、不宜倒伏的品种。成蛙投放的时间应控制在水稻秧苗返青后的半个月左右,每亩投放15克左右的成蛙3500尾左右。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黑斑蛙(学名:Pelophylax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近年来,由于过度摄食,野生黑斑蛙的数量急剧下降。因此,人工培育黑斑蛙是大势所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斑蛙的繁殖技术吧。
一,蛙池建造
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养殖池塘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蛙池。最好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面积以200平方米起,且进排水方便、便于管理之处,采取生态立体养殖。长的水泥池或土壤池是最合适的。池塘表面必须配备遮阳板,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产卵和受精卵孵化。场地建设不同,孵化池也有所不同。
二,种蛙培育
优选最新培育的华中本地黑斑蛙新品种耐寒、耐热,适应性强,具有普通黑斑蛙无可比拟的优势为青蛙养殖基地规模化发展提供种苗保障。
三,蛙卵孵化
蛙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条件才能孵化出合格健康的蝌蚪。黑斑蛙在孵化过程中的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之间,如果水温突然升高或下降到5℃以上,或受到强烈冲击会导致青蛙死亡。青蛙卵孵化两天后能轻微摇动,三至四天后变成蝌蚪,孵化小蝌蚪约五天。
四,蝌蚪饲养
蝌察念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饲料优质多样化。投饲料随蝌蚪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每日投喂饲料2次,刚变态的幼蛙,视觉和嗅觉尚不完全适应陆栖生活,此时应投放1号料,最后完全过渡到饲料喂养。定点投饵,在池底向排水口倾斜的池中,在其上方留出占池底面积1/4-1/5的陆薯扒地作为投饵处或设固定的饲料台,投饵量以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五、幼蛙饲养
幼蛙期败手困的饲养直接关系到整个养蛙过程中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用新鲜饵料饲喂黑斑蛙幼蛙1~2天,然后逐日增加饵料比例,最后过渡到人工饵。
六。蛙类育种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这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外,还需要增加动物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高蛋白、高繁殖率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饲养一个月后,成蛙体重达到100克,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在经过短期喂养后,即可能成为商品蛙上市。
文本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