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主要管理工作有哪些?如何操作?
管理的主要工作有:
1.日常管理经常巡塘。每天早、中、晚巡视鱼池三次,观察鱼类动态和水质变化。
2.黎明前用溶氧仪测定溶氧,观察池鱼是否浮头和浮头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鱼类浮头行为是测定溶氧的最实际的方法。鲢鱼对低溶氧最为敏感,当溶氧低于1.75毫克/升时即浮头,发现鲢轻度浮头应立即冲水和开增氧机,以防其他鱼类浮头和鲢、鳙严重浮头。白天测定水温和溶氧,观察水色并结合天气,预测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3.结合投饲,观察鱼类活动和摄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岩拦。黄昏时测水温和溶氧,观察水色,检查池鱼全天吃食情况,有无残剩饲料,结合天气情况预测鱼类是否可能浮头,何时浮头,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炎夏,水温高,水质浓,天气易变,鱼类做枣州易发生严重浮头,因此黎明前的巡塘必须提前在半夜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鱼类大量窒息死亡。及时清污。要及时捞除池中污物和病死鱼,腐败的残剩饲料,割除池边杂草,保持鱼池整洁,将有利于保持水质,防止鱼病和便于操作。
4.适时注排水。5月前鱼池通常较浅,5月开始随着气温升高,鱼体生长,分期注水,高温季节时达到最高水位。根据日照情况,10~15天注水一次,补充蒸发消耗。根据水质肥瘦纯蔽和鱼类动态,水肥时适当注水,过肥时排水和注水同时进行,交换适量池水。防洪防漏。检查堤埂是否损坏,渗漏,及时修复,雨季到来前掌握汛期信息,密切注意池外河、湖的水位变化,防洪于未然。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养鱼塘的鱼怎么养的
鱼种放养
鱼种是成鱼养殖的物质基础,鱼种放养是成鱼养殖的一个关键环节。鱼种的来源、鱼种的质量、种类的搭配和放养密度等因素,对成鱼的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鱼种的来源
一般生产规模较小的个体专业户,成鱼养殖所需的鱼种多半是从当地的苗种场购买,但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的国营或集体渔场来说,成鱼养殖所需要的鱼种,最好能由本单位生产解决。这样就可根据市场的需要,养殖适销对路的商品鱼,并且能够减少外购鱼种运输上的麻烦,保证生产中所需鱼种的数量的质量。
二、鱼种的质量
成鱼养殖中,对鱼种的要求是数量充足、品种齐全、体质健壮、无伤无病等。
(一)鱼种规格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提高成鱼养殖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因为大鱼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和成活率高等优点。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和,鱼类生长期较长,所以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生产周期均为两年,放养的鱼种都是1龄鱼种,大都要求全长16-20厘米,体重50克以上。例如广东地区,利用鳙鱼生长快及易捕捞的特点,一年中养成数批食用鱼,故鳙鱼种规格要求较大,一般在0.1-0.5公斤,经过40-60天饲养可长到1.25-1.5公斤;鲢鱼放养量较少,鱼种规格在50克左右,养成0.75-1.25公斤;底层鱼类以鲮鱼为主,因鲮鱼生长较慢,食用规格较小,但群体产量高,故放养密度较大,鱼种规格也较小,一般12.5-25克或42-62.5克,经一年或半年饲养可长到125-250克;草鱼鱼种规格一般250克左右,出塘规格1-1.5公斤;青、鲤、鳊放养量很少。
(二)鱼种的体质
鱼种的体质好坏可从体重和外观两方面加以判断。质量好的鱼种从外观上看,质量好的鱼种特点是:规格整齐,肌肉丰满,色泽鲜艳,没有病伤和游动活泼。鱼种放养前的准备没有养过鱼的自然塘、养鱼一年以上的精养塘或粗养塘,都要在放养鱼种之前,先进行兄源全面的修整和亏尘槐消然后才能放养鱼种。具体做法与苗种池相同。放养计划中鲢、鳙占较大比重的池塘,以经过清塘消毒以后1-2天,就应当施放基肥,先培肥水质,然后再放养鱼种。肥水塘或养鱼多年的池塘,池底淤泥较多,一般施基肥较少或不施基肥。冬季放养的池塘,池水应一次加到最大深度,以便鱼种在深水中越冬;春季放养的池塘,如果水源可靠、排灌方便,在清塘后初次向鱼池灌水时,不宜灌得太深,使水深达到70-80厚厘米即可。这样水温容易升高,有利于水质转肥和鱼群的摄食成长。以后再随着水温升高和鱼体的长大逐步加大,直到7月份加到最大深度。
三、鱼种放养时间和注意事项
1.放养时间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可采取冬放(12月初-1月底),也可以春放(3月中、上旬),在水温6-10℃的时候进行放养。因为在低温下鱼类活动能力差,容销友易捕捞,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冬放的好处是可以免去鱼种并塘越冬的手续,使鱼种较早适应成鱼塘的环境条件,延长生长时间。春放的好处是可将成鱼塘的池水排干进行冬休。各地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池塘条件灵活掌握。
2.注意事项
①操作要细心,避免损伤鱼体;
②选择晴天放养,以便操作和运输;
③为防止传染鱼病,应对鱼种进行药物浸洗消毒;
④鱼种放养工作要列表记录,以便今后查阅。
成鱼饲养管理
一切养鱼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最后都要通过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才能发挥作用。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方面。施肥与投饵实行混养密放的精养鱼塘,必须大量施肥和投喂人工饲料,才能获得高产稳产。因此,施肥与投饵就成为池塘日常管理的中心工作。
(一)施肥
鱼种放养以后,在整个成鱼养殖阶段,都要根据池塘的水质情况,适时进行追肥。施追肥的目的是为了不断补充水中的营养物质,为鲢、鳙等肥水鱼繁殖天然饵料。施追肥应按照三看施肥的办法,掌握适时、均匀和少量、多次的原则。具体做法可参照亲鱼培育中的方法。要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间。对主养鲢、鳙鱼的池塘,应狠抓两头(即春、秋两个季节)培水。6月份以前池水透明度可达到25厘米左右。因为春、秋两季的水温较低,适宜浮游生物繁殖,也有利于鲢、鳙鱼的生长,故可大量施用各种有机肥。各种粪肥在晴天中午泼洒效果较好,但要注意避开食场。在肥源不足的单位,可就地取材,大量采用各种绿肥沤肥,这是解决商品鱼基地肥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在鱼类快速生长的夏季(7-9月),由于水温较高,投饲量又大,水质一般都较肥,可少施或不施追肥。此时水中含氮量较高,含磷量很低,氮、磷比例严重失调。若要施追肥,则以晴天泼洒磷肥效果较好,不仅对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提高池塘生产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又不易败坏水质,对池鱼有利。一般每隔15天左右可施磷肥一次,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次施鱼特灵3.3公斤或过磷酸钙10公斤。先将磷肥用水溶解,选择晴天上午9-10点全池泼洒。施肥当天不能搅动池水(包括拉网、加水、开动增氧机等),以延长磷肥在水中的悬浮时间,降低塘泥等胶体的吸附和固定。
(二)投饵
1.全年投饵量和各月投饵计划
(1)全年的饲料用量已经养过几年鱼的单位,如果条件没有什么变化,一般可根据以往几年的经验来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初次养鱼或虽已养过几年鱼而条件有较大变动的单位,就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来确定全年饲料的用量。计算公式;Q=PrKA式中:Q--某种饲料全年的用量(公斤)P--池塘的投饵鱼产量(公斤/亩)r--该种饲料的搭配比数(%)K--该种饲料的饲料系数A--鱼池总面积(亩)
(2)各月投饵计划和每日投饵量的确定一年中各月的投饵计划,主要根据各月份的水温、鱼类生长情况和饲料供应情况来制定。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摄食量显著地受水温变动的影响。同样体重的鱼,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因此,投饵率(每天的投饵量占所喂鱼体重的百分数)是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而在同样的水温下,一种鱼的适宜投饵率又有随着个体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根据实践的经验,一年之中的投饵工作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即将全年的各种饲料主要集中在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6月份以前9月份以后投喂饲料的比例则较小。
每日的实际投饵量,则主要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鱼类摄食情况而定,具体做法可根据以下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增减。池鱼摄食情况:颗粒饲料的投喂量,以投饵后15-20分钟内吃完为适度;糊状饲料以每次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贝类饲料以下次投饵前吃完为适度。天气情况: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当多投;反之,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腐败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池塘水质情况:水质清爽,鱼群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更容易使池水变坏,应少投;水质很坏,鱼群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现将无锡河埒乡按月平均投饵量和日投饵百分数列于表6-14,以供参考。
2.各种投饵养殖鱼类的饲料及调配
(1)草鱼和鲂鱼是草食性鱼类,湖、广等南方地区普遍养殖。成鱼阶段应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做到两头精,中间青。实行冬放鱼种的单位,1-2月份因气温和水温较低,鱼的食量较小,且水、旱草等各种青饲料还未长起来,应投喂一些植物性的精饲料。实行春放鱼种的单位,如在年底前种了黑麦草等青饲料。从3月份鱼种下池以后,就可酌情投喂一些黑麦草等青饲料。到了4-5月份,随着水温逐步回升到15℃以上时,可适当增加青饲料的投喂量。从6月份开始,直到9月份,水温达到25-30℃时,是水、旱草的旺长季节,也是草、舫鱼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的季节,应狠抓草、舫鱼的投喂,大量投喂青饲料,让它们吃饱、吃好,务必使大部份草、鲂鱼在这段时间长到商品鱼规格捕捞上市。这样既降低了草、舫鱼的密度,又有利于留塘的小规格草、鲂鱼继续成长。入秋以后(10月份),陆草已逐渐衰退、粗老,可多投水草。到了秋末、初冬(11-12月),水温又逐渐下降,鱼类摄食减少,可再转喂一些精饲料,直到年终捕捞。
(2)青鱼是肉食性鱼类,江、浙地区养殖较普遍,湖、广地区少量养殖。在成鱼阶段,应以贝类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2-3月份,因水温较低,鱼的摄食量较小,且螺、蚬等贝类饲料尚未大量繁殖,全长13-16厘米的小青鱼,应投喂磨碎的青饲料。全长达到16厘米以上时,可投喂一些蚬秧或轧碎的螺蚌,并补充一些磨碎的精料。到了7月份全长达到23厘米以上时,除喂一些轧碎的螺、蚌外,可适当投喂小螺、蚬。到了7月中旬,可加大螺、蚬的投喂量。9月上旬以后,螺、蚬资源丰富,且大部份青鱼已长到0.5公斤左右,螺、蚬可不必筛选投喂,应狠抓青鱼吃食,以促使青鱼快速生长。10下旬以后,水温又日渐下降,仍应适量投喂螺、蚬,并补充投喂一些精饲料。
(3)鲤、鲫、鲮、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饲料来源广,各种动、植物饲料均可摄食。它们在成鱼塘中,一般都作为配养鱼类,在放养量较少的情况下,只要饲料、肥料充足,就可不必专门给它们投喂饲料。若作为主养鱼类进行养殖,则要相应加大施肥、投饵数量,具体做法可参照鲢、鳙、草、青鱼类的投喂。
3.饲料的投喂方法
投喂各种饲料的方法,均应实行四定的原则,具体做法可参照亲鱼和鱼种培育部分。每日坚持巡塘,观察池鱼动态每天要坚持早、中、晚巡塘三次。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日间观察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检查全天吃食情况,看看有无浮头预兆。到了夏、秋高温季节或天气突变时,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便及时防止严重浮头。搞好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容易被人忽视,而许多鱼病都是因为池塘环境卫生不好,恶化了水质而引起的。因此,在平日巡塘中应随时捞除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每隔10-15天就要对食场和饲料台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挂篓和结合泼洒生石灰的
夏季高温季节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要从哪五方面着手呢?
开始进入夏季高温期,温度升高,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正值“黄梅”季节,天气炎热多变,水温升高,雨量增多,养殖鱼类摄食量增加,是鱼类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备宽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虾、蟹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夏季有必要加强鱼塘的饲养管理,具体要点如下:
1、科学投饲
饵料以饲料为主,青料为辅,一般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量的4~6%,具体投饲量根据水温、水质状况、鱼类吃食情况而定,以2小时吃完为佳。天气晴朗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投,上中午多投,傍晚少投,晚上一般不投。水质肥爽正常投饵,水色淡增加投饵,水色过浓减少投并加注新水。鱼类争食激烈正常投饵,吃食鱼群减少、争食不激烈减少投饵。鱼病治疗期间适当控制投饵量。
夏季投饲量大,残饵会使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多种鱼病。鱼摄食过量,尤其易患肠炎病。因此,夏季投喂以八成饱为好,每次投喂的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投饵次数每天3~4次,饲料颗粒与鱼体大小相适合,饲料要新鲜,无霉变。
2、合理施肥
对于水质较清、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鱼池,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可以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施肥时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既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中、晚不施。总之应保持池塘水的相对稳定,以防水质变坏及病原体的交叉感染。施无机肥为主,有机肥为辅,每次施氮、磷肥2~旁哗4千克/亩,发酵的猪、鸡、人粪50千克/亩。施肥时间在晴天上午10:00~12:00为宜,施肥间隔7天左右,每次施肥要少量多次,使池水透明度45厘米左右为宜。若天气反常,池水透明度低,池水混浊,应禁止施肥,并及时换水。换水比较困难的鱼池要合理使用生物制剂,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促进菌相与藻相的平衡。
3、水质调节
夏季鱼类摄食量大,排泄物多,容易引起浮头,因此要加高水位至150~200厘米,并经常换水;每隔10天左右泼生石灰一次,用量20千克/亩;每天巡塘三次,黎明时鱼类有否浮头,白天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吃食情况及有否残饵,一旦发现浮头征兆,要及时注加新水,并开动增氧机。正确使用增氧机,坚持晴天午后开机,雨天傍晚开机,阴天半夜开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夏天温度高,白天池塘水易造成上下分层现象,晴天午后开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上下层水对流,增加底层水的溶氧,抑制底层厌氧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6月份正值“黄梅”季节,天气炎热多变,晚上应加强值班和巡塘,尤其是是闷热的天气,注意观察“浮头”,切不可造成“泛池”。
4、雷雨天生产操作注意事项
目前正是雷电的多发季节,部分养殖户在雷雨天还运滚行在塘内进行生产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防雷击意识,减少雷雨天户外生产操作。如果在户外生产时遇到雷雨时,用下列办法可以降低被雷击中击伤的可能:
(1)做好避雨工作。水产养殖场都位于空旷地带,雷雨前应寻找能够避免被雷电击伤的地方,如果要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要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1/10以下时,效果最为显著。千万不要呆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
(2)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属框的眼镜一定要拿下来。尽量不要接打手机,最好能关闭手机。
(3)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采用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如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比雨伞好。
(4)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救护处理。
(5)雷雨天,养殖户不要集中在一起,以免万一受灾时造成更大灾害。
5、病害防治
夏季是鱼类发病高峰期,主要有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这个季节鱼病防治的主要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总的来说,应做到先杀虫,后消毒。平时应经常投喂维生素C、大蒜素,增强鱼、虾、蟹体质。日常工作是做好饲料、工具、消毒。每半个月用杀菌药物对池水消毒一次,每月用大蒜素或三黄粉制成药饵投喂,3~5天为一个疗程,以防鱼类发病。
(1)外用药预防
杀虫:药物主要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溴氰菊脂、敌百虫、速灭杀丁等,单养鱼塘或鱼、虾、蟹、鳜鱼混养塘药物品种应根据药物说明使用。
消毒:间隔20天左右一次,一般药物为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三氯异氰脲酸、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梅雨季节,水色变红或深褐色一般使用二氧化氯。河蟹、青虾养殖池塘一般应用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聚维酮碘。
(2)内服药预防
一般先杀虫,杀虫药物为锉虫清、内服杀虫清等。2~3天为一疗程。
内服杀虫后再用杀菌药,如恩诺威(主要成分恩诺沙星)、氟乐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3~4天为一疗程。
(3)药物治疗
所用药物品种基本与预防药物相同,实行外用内服双管齐下。外用杀菌药物一般应连续使用两天,内服药物应适当拉长疗程时间,一般为4~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