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址、建造及环境卫生
养殖场所应符合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对于养殖池的建设,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模式和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池的大小、形式和规模。
进排水渠道方面,要求进水口与排水口要尽量远离,进、排水渠道应独立分离设置,新建养殖场不应设在已有养殖场的进水口或排水口附近。
2、清淤
在进行养殖之前,用海水清除养殖池污物杂物,维修水池和进出水渠道。选用水泥池做养殖池时,必须进行反复多次的刷洗。选用池塘做养殖池时,沉淀物较厚的地方必须予以清淤、暴晒,促使有机物分解。发现死亡个体要尽快移到陆地上,集中销毁首纳。
3、底质调节
全部清淤后,消灭不利海参培育的带病中间宿主和养殖敌害生物,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养殖池和进出水的渠道进行消杀。首先注入10-20cm清水,投入药物溶解后,再将药物泼入养殖池。水泥池要先用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多次冲洗,接着再用沙滤水或者清洁水进行2次冲洗。
池塘则可由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浸泡一段时间,在放苗前的几日,换成沙滤水或清洁水。养殖用水必须是从无污染地区引进的水源,在使用前后,还要进行适当处理,并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同时,底质条件应满足国家标准。
4、施肥
充分纳水以后,注意肥水,并再次培养有益的生物群落。倒入适量的光合细菌以及有益菌株,提高养殖池肥水的速度,增强肥水的效果。肥水效果和所需时间可能会依当地的养殖环境、对象和肥水方法等而不同。
一般情况,当水温低于20℃时,肥水需要15-30d;而水温达20℃以上时,肥水至少需要8d时间。为加强养殖过程管理,强化养殖池清污、消毒和肥水等程序,应当对它们保持以下记录:清污记录、消毒记录、肥水记录等。这些相关文件记录须保存2年以上。
5、种参的选择
种参鲜活体重应在300g以上,最好选择养殖的个体在350g以上活力强、性腺好、无损伤的个体。
6、种参暂养
种参在入池以后,通常需经过3-10d的暂养期。若暂养时间短,可不投饵,每天进行2次全部换水,每晚换水时,完成1次彻底的清底。若需长时间暂养,则应该适量投饵,但投饵时水温要注意保持低于20℃,否则会严重影响到种参的摄食。
此外,使用深色塑料布遮光,同时,注意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溃烂、破损的个体挑拣出来。暂养密度适当控制在10-20头/m3范围内,以不超30头/m3为准。每天早上做吸底检查,观察是否有卵。如果仅有少量产卵,则可弃掉。
7、人工催产技术
诱导产卵采用的刺激法包括阴干、升温、水流等。暂养5-7d,晚上7点以后进行催产。持续观察产卵过程,并注意将其记录下来。待池内海水放干,让亲参阴干40-60min左右,接着用海水者团没冲击参体30-45min,再注入已经过滤好的新或旦鲜海水,如此亲参一般可在当天或第2天产卵。
雌参产卵前,先缓慢将其放入特定产卵箱,进行受精。期间适量添加人工精液,不定期搅动养殖水,采卵的密度控制在80粒/mL。
受精后,尽快将雌参捞出,用过滤好的海水洗卵持续2-3min每次,洗去多余精子和污物,直到池水变清。排卵后需再暂养3-5d,等待雌参自然产卵。暂养期间,亲参将会多次产卵。
8、受精与孵化
通常情况下,养殖户将采用混合受精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育苗生产。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20-22℃左右,孵化密度低于10个/mL,以6-8个/mL为宜。超过10个/mL,需分池后再进行孵化。
孵化期间,每0.5h用搅水耙将池水上下翻动1次。特别注意,翻水时不能留有死角,并且不能只往一个方向搅动,应防治将胚体旋转聚集到池中心。待胚体孵出后,根据需要适时给予微充气。
9、选育与分池
孵化后30-40h,胚体发育到原肠后期或小耳状幼体初期,胚体多集中在水表层,应及时进行选育、分池。选育前,应采取镜检的措施观察所浮出的幼体是否正常、健壮。采取拖选法进行选育,根据各培育池所需幼体数量,将拖选及浓缩收集的幼体在定量后分入各培育池。
10、浮游幼体培育
幼体培养条件是水温19-25℃,室温27-30℃,盐度2.7%-3.3%,溶氧控制在每升5-7.5mg,氨氮低于0.5mg/L,pH值应为7.8-8.3。
同时水质应符合NY5052-2001标准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只能使用二级砂滤水,每天换水和吸污各1次,换水量为30%-100%,换水温差小于2℃。幼体布池密度应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在0.3-1.0个/mL左右。
浮游幼体阶段的饵料以藻类为主,有鞭金藻、盐藻、小新月菱形藻等。投喂时可将多种饵料混合进行投喂。根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调整投喂量。
11、幼参培育
为提高幼参的生长速度,当稚参长到1cm左右,应尽量加投人工配合饵料,并配合饵料的投入,以便有助于使幼参体内色素加深。当幼参体长达到2-3cm时,密度应为4000头/m3。
并增大充氧量及换水量。此时应留心是否有带病个体,及时投抗菌素以控制疾病的蔓延,必要时还要对发病个体进行药浴治疗。
12、日常管理及监测
每天安排人员观测天气、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巡笼观察海参的摄食与活动状况,确保海参在干净、舒适的养殖环境培育,并及时填写养殖日记。
参考资料来源:
哈喽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相遇,这里是复花聊汽车,希望接下来的回答为大家带来帮助!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早晚温差加大,水温变化也大,再加上池塘水质变差,底质变脏,海参容易应激,从而造成海参体质下降,感染疾病。另一方面,北方冬季结冰期长,冰层厚,海参越冬后容易发病,因此海参池塘养殖封冰前和封冰后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封冰前管理措施
1、加深水位
根据自身池塘条件建议封冰前的水位加深到1.5米以上。深水位一方面有利于池塘保温,减少低温对海参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冰下青苔的长势,一定程度避免溶氧过饱和,有利于预防气泡病。
2、处理底质
封冰前使用“底居安”或“福地安”+“底加氧”改底解毒,彻底分解有机质,解除底层毒素,为海参营造舒适环境。本地区主要以老圈为主,池塘普遍存在老化、酸化、有机化、毒性化等问题;其次经过秋天大量的投喂,海参池塘底部积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加上清除敌害后所残留的死鱼、死虾,死蟹、原生动物及浮游动物(海革子、挠足类)等都还存在池塘,这些脏东西在池底发酵产毒,如果不处理,冬季直接影响海参的下滩及摄食,重者会引起局部化皮或大量死亡。
3、补充营养及增强体质
封冰前,使用“激活”、“营养快线”为海参补充营养和能量,增强体质,。今秋普遍池塘存在下礁不好、摄食不好,体质较弱的情况,适当使用“激活”和“营养快线”有利于提高海参活力,抵抗封冰前水环境的变化,更有利于海参冰下出爬和摄食。
4、补充优质饵料
封冰前投喂优质生态料“利苗多”,用量5亩/包,定期5-7天投喂,抓住海参摄食稳定期,保证海参封冰前有充足的饵料。“利苗多”含有大量的有益菌,诱食效果好,促进尺巧海参肠道消化;对水质底质无影响,给海参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环境,帮助海参快长,增重,有产量!
二、封冰后管理要点
1、定期观察
本地区封冰时间较长,加上气候不稳定,封冰期也会出现海参大量死亡的情况,因此要定期观察冰下海参情况和水质情况,关注,海参出爬和摄食状况,观察海参是否有化皮、肿嘴等病害症状。
2、打冰眼
立春后温度回暖,地温上升,水体藻类的光合作用增强,水中氧气容易过饱和,从而引发海参得气泡病,打冰眼可以释放过饱和气体,也有利于观察海参情况,。在确保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根据圈里情况打冰眼(雨水节气后冰眼数量由少增多,由小变大最终可两亩左右一个,直径1.5米左右)。
通过近些年的观察和总结,立春后打冰眼的池塘,化冰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气泡病的情况,化冰后的海参出爬摄食也较好。
3、进水
有条件的池塘应做到立春后进水,。进水量根据气温、水温、池塘漏水等情况,以尽量降低对海参的应激为前提,合理掌握,雨水节气到惊蛰节气期间可以加大换水量。换水促进水体对流,释放水中过饱和气体,减少气泡病的发生,也有利于早化冰,促进海参早生长。
融冰期是气泡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圈里青苔较多的、进水条件差的、底脏水肥的、底部礁轿困纤上有气泡的,经我们测量这些圈的溶解氧基本都在20mg/L以上,氧气饱和度大于180%,个别圈的海参会有涨肚现象,这种情况下化冰后很容易出现漂参。因此,预防气泡病是海参融冰期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海参池塘养殖产量的重大影响因素。
随着今秋价格闭仿的回升,大家的养殖积极性也提高了,希望大家加强封冰前后的管理工作,把提高产量放在第一位。利洋水产药店会在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会加大对大家的培训力度,祝大家明年产量更上一层楼。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