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3m宽、1m深、长度不限的水池,在底部放入少量扮裂石块作为水蛭的栖息场所,选择一些差团健壮无伤、大个宽体的优质品种水蛭作为种蛭,投喂田螺、昆虫、蚯蚓、凝固的牛血、羊血、猪血等作为食饵,控制水温为15-30℃左右,入冬前将池水排出后,盖上禾草进行保温即可。
2、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厅庆闭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3、水蛭亦称医蛭,俗称水蚂蝗,分布于世界各地,共有300多种,我国有100多种。宽体金线蛭、茶色蛭及日本医蛭干燥的动物全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认定为中药药材。
4、外形特征:体长稍扁,乍视之似圆柱形,体长约2~15厘米,宽约2毫米~1.5厘米。背面绿中带黑,有5条黄色纵线,腹面平坦,灰绿色,无杂色斑,整体环纹显著,体节由5环组成,每环宽度相似。眼10个,呈∩形排列,口内有3个半圆形的颚片围成一Y形,当吸着动物体时,用此颚片向皮肤钻进,体大型,体长60-120mm,宽13-14mm。背面暗绿色,有5条纵纹,吸取血液,由咽经食道而贮存于整个消化道和盲囊中。身体各节均有排泄孔,开口于腹侧。雌雄生殖孔相距4环,各开口于环与环之间。前吸盘较易见,后吸盘更显著,吸附力也强。
牛蚂蟥学名宽体金线蛭,是水蛭中药用价值较高的品种,主要用于提取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作用的天然水蛭素。宽体金线蛭体长大,扁平,略成纺锤形。成蛭体长6-13厘米,宽1.3-2厘米,大的体宽可达3.5厘米。背面通常为暗绿色,具5条由黄色和黑色两种斑纹相间形成的纵纹。侧面下端各有一条黄色纵带。腹部淡黄色,杂有许多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
人工养殖水蛭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可以利用废弃的池塘或庭院养殖。现将宽体金线蛭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建颂坦池。
选择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处建池。一般池底宽3-5米,池口宽6-8米,池长野空桐50米以上,可依地势而定。池四周靠池壁用富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壤土建1米宽的平台,以便水蛭打洞产卵茧。中间为水面,平台高出水面10-20厘米。池子设进、排水口。池底可放些树枝,供水蛭栖息。一般要设1年生幼蛭池,2年生幼蛭池,3年生种蛭池,4年生种蛭池。池边要留草,池中种植水草,作为螺蚌的食物。每隔2米用瓦片正反相叠从池底直摞至平台,一组两摞,供水蛭栖息及躲避高温强光。池上口斜竖防逃网,可选用孔较粗(约13目)的白色尼龙纱网。池中适当投入腐熟的畜禽粪肥,一般每亩水面投入200公斤,中后期酌情投施,原则是少量多次。
二、蛭种投放。
选择健壮粗大、活泼好动、用手触动即迅速缩为一团的3年以上的成蛭作为种蛭,体重18-20克,每亩放种蛭30公斤。一般繁殖两个季节即应将种蛭淘汰。种蛭投放前用8-1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气温10-15℃时浸20-30分钟,气温16-20℃时浸15-20分钟。池水用优氯净或强氯精消毒,3天后放入种蛭。种蛭宜在4月上中旬投放。
三、饲料投喂
宽体金线蛭主要吸食田螺、河亏带蚌等水生动物的体液。田螺第一次按种蛭重量的2-3倍投放,养殖中期和后期每亩各投入200-300公斤;河蚌一次性投入,中小型池每亩投入60-80公斤。
四、水质调节
水温宜保持在15-30℃,水温10℃以下宽体金线蛭便停止摄食,水温过高会影响生长。7-8月注意适当换水,一般7-10天换水1次。池水透明度小于25厘米时,应立即换水;及时清理已死亡漂浮在水面的螺蚌,以减轻水体污染。
五、产卵茧与孵化期管理
宽体金线蛭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不要惊动正在产卵茧的成蛭,以免出现空卵茧。孵化期间,尽量避免在养蛭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要保持湿润,可覆盖1层水草。下雨时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浸过平台。幼蛭孵出3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3天后即可采食。
六、分池
一般在7月上旬分池,即将已繁殖的种蛭移到种蛭池中,便于分类管理。宽体金线蛭饲养密度一般掌握在每平方米50-70条,有条件者可进行流水养殖,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00-150条,但要分次多量投入田螺。
七、采收:一年可采收两次。
第1次安排在6月中下旬,将已繁殖两季的种蛭捞出加工出售。第2次安排在10月中下旬,可捕捞一部分早春放养的宽体金线蛭,但大部分宜在第二年捕捞。捕捞时,先排一部分水,然后用网捞起,也可在夜间用捞网捕捞。水蛭全部捕捞后要清池。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