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魏氏梭菌治疗方法有哪些 鸡的魏氏梭菌治疗方法是什么
请问,我家鸡生病了,怎么办?请高人支招
1.家禽痛风是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和肾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本病特征是尿酸和尿酸盐大量在内脏器官或关节中沉积。
临床症状:病鸡精饥滑神不振,消瘦、贫血,鸡冠萎缩、苍白,泄殖腔松弛,粪便经常不自主排出,排白色稀粪。关节型痛风,关节肿胀,瘫痪。
剖检变化:心、肝、脾、肠系膜及腹膜等覆盖一层白色尿酸盐,似石灰样白膜。肾肿大,颜色变淡,输尿管变粗,内含用大量白色尿酸盐。关节内充满白色粘稠液体,严重时关节组织发生溃疡。
防治措施:本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适当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特别是动物蛋白质的含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供给充足的饮水,加喂一些青饲料,可很快停止发病和死亡。
2.肠毒综合症是一种近几年普遍流行于商品肉鸡群中以腹泻、粪便中含有没有消化的饲料、采食量下降、增重缓慢、脱水等为特征的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综合症,河北、辽宁地区称之为“过料”,山东地区称之为“肠毒”。 一、流行特点:1.本病多发生于30~40日龄的商品肉鸡,其他日龄也可以发生,但症状要轻些,最早可见7~10日龄的肉鸡发病。2.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湿度大、卫生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生本病,且症状也较严重,治疗效果也较差。3.饲喂富含优质蛋白、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的肉鸡群发生本病的几率大,症状也较严重,反之则相反。4.本病还可以增加肉鸡猝死症的发病率,且鸡群中出现先兴奋不安后瘫痪、衰竭死亡的鸡只数明显增多。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鸡群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精神正常,食欲正常,仅是个别鸡出现排稀薄、不成形,内含没有消化的饲料的粪便。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个鸡群开始腹泻,甚至发生水泻,粪便变得更稀薄,不成形、不成堆,比正常粪便所占面积大,粪便中含有更多未消化的饲料,呈浅黄色或淡黄绿色,有时可见西红柿或鱼肠样粪便。此时鸡群采食量开始明显下降,一般下降10%~20%,严重时可达30%以上。于发病的中、后期,部分鸡可见兴奋不安、尖叫、头颈震颤等神经症状,之后瘫痪、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十二指肠、空肠的卵黄蒂之前的部分肠黏膜增厚,颜色变浅,呈灰白色,似一层厚厚的皱皮,极易剥离;肠壁也增厚,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时而见到一些未消化的饲料。发病的中后期,肠壁变薄,肠黏膜也脱落,肠内物呈蛋清样、黏脓样或柿子样。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三、发病原因:
1.小肠球虫的感染。小肠球虫的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肠球虫主要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当其大量生长繁殖时,必然导致肠黏膜增厚,水肿,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则几乎使饲料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所以发病鸡群所排的粪便就很稀薄且不成形,内含有没有被消化的饲料。
2.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快速分裂生殖时,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肠皮握黏膜组织分泌大量的乳酸,使肠道内PH值严重降低,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菌群平衡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又由于此时肠道处于厌氧环境,魏氏梭菌、肠梭菌等厌氧菌会大量繁殖,有害菌与球虫相互协调而加强了致病性。菌群所分泌的毒素增多,刺激肠道黏膜使肠蠕动加快,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消化不良,未消化的饲料随同脱落的黏膜一起排出体外,形成特征性的西红柿样或鱼肠样粪便。
3.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能促进细菌与球虫的大量繁殖,加重症状。所以营养越丰富,发病率就越高,症状就越严重。
4.电解质的大量流失。在该综合症发病的过程中,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肠道消化不良,吸收障碍,则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的肠黏膜细胞迅速破裂崩解,使电解质大量流失,出现生理生化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流失,会导致心脏的兴奋性过度增强,这也是燃肢庆肉鸡猝死症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5.自体中毒。在发病的过程中,大量的肠道上皮细胞破裂,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脱落的肠黏膜、死亡的虫体等在体内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同时,肠道内异常菌群分泌的毒素均会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出现兴奋不安、尖叫、瘫痪而衰竭死亡等症状。 四、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和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勤换垫料,减低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鸡坏死性肠炎,怎么办?急
本病是由败血梭菌、A型产气荚膜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肉鸡或商品蛋鸡急性高死亡率的接触性传染病。
败血梭菌可在血琼脂上厌氧培养,也能在蛋黄琼脂上生长,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一端。
(1)流行特点
本病常侵害4~8周龄的肉鸡、6~20周龄的商品蛋鸡和20周龄的肉种鸡。
病原菌广泛地存在于土壤、粪、尘埃、被污染的垫料、饮料及肠内容物中,且常定居在鸡的皮肤、黏膜上,孵化场、圈舍、屠宰加工厂都是病原菌寄居的场所。皮肤黏膜的伤口常是病原菌入侵的突破口,免蠢消疫功能的下降常是本病发生的内在诱因。
(2)临床症状
病禽常呈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腿无力、步态不稳。病鸡皮肤发黑、羽毛脱落,病变常见于双翅、胸、腹和双腿。病鸡常呈急性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24小时,死亡率为1%~60%。
(3)病理变化
剖检皮下可见大量猩红色水肿液,受害皮肤处肌肉色变淡或呈黑褐色,肌肉之间有水肿液或气体有的病例皮肤完好。但皮下却可见到水肿或猩红色浆性渗出物。肝脏可偶见少量白色坏死灶。
(4)实验室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对本病做出诊断,从病例的皮肤渗出物、皮下组织和肌肉中常可分离到病原唯隐菌。
(5)鉴别诊断
有许多皮肤霉菌病须与坏疽性皮炎相区别,如胶红酵母、烟曲霉感染等。可经组织压片发现真菌,结合真菌分离培养即可鉴别。
(6)防控要点
①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金霉素、红霉素、土霉素、青霉素、硫酸铜等对治疗本病有效。
②预防措施包括在病高发禽场,给1日龄鸡注射梭菌多价灭活苗,可以减少发病。加强饲养管理,包括选用高质量的垫料或净垫料先消毒后使用,保持禽舍的干燥,带山知定期消毒,减少禽只的皮肤创伤等措施,减少发病的诱因等。如何对魏氏梭菌病进行防治?
(1)预防:①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少喂高蛋白饲料,兔舍内避免拥挤,注意灭鼠灭蝇。②严禁引进病兔。发生疫情后,立族芦即隔离或淘汰病兔。兔笼、兔舍用5%热碱水消毒,病兔分泌物、排泄物等一律焚烧深埋。③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繁殖母兔于春、秋季各注射1次A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仔兔断奶后立即注射疫苗。
(2)治疗:①病初可用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按兔3~5毫升/千克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显著。②金霉素,每千克饲料加10毫孝碰克,或按兔20~40毫升/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兔20~30毫升/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兔20~30毫升/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可在饲料中加活性炭、等兆慎带辅助药物。③口服喹乙醇,兔5毫升/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天。④注意配合对症治疗,口服食母生(5~8克/只)和(1~2克/只),腹腔注射5%生理盐水,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