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你知道吗? 建盏与天目盏的区别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外强中干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你知道吗?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建盏与天目盏的区别和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你知道吗?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你知道吗? 建盏与天目盏的区别1

很多人分不清建盏和天目盏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怎么样来区分。今天简单跟大家说说:

用福建南平地区一带含铁量较高的水吉红土为胎底,含铁量高的釉料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这是我们对建盏的解释。

而天目釉系列茶碗,则氧化烧和还原烧并存,且含铁量也较低,从胎低能明显看出与建盏含铁量的区别。

建盏: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施半釉,而器物唇边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因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天目盏: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就把当时的黑釉系茶碗(其中也有来自建阳窑的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他们把这类黑釉茶碗称为天目碗。

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类茶盏的国际通用名,日本和台湾有许多陶艺家,都有烧制天目釉茶碗,不仅釉色变化丰富,且胎质较细腻。

如今,在日本和台湾一般都通称“天目盏”,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

建盏是天目釉系中的一个品种,也是最高端的品种,产自福建南平地区的黑釉茶碗,才能称之“建盏”,它与其它窑口所产的天目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产地不同,胎和釉料是更大的区别。

天目盏与天目山也有密切关系。天目山茶在唐代已经相当出名,说起天目山茶离不开天目山的古刹、名僧。

宋代天目山佛教寺庙林立,香火鼎盛,自南宋始,日本许多留学生来过东天目山。天目山茶好,僧多,在日本还以“天目盏”受人敬慕。

日本盛行茶道,原来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从天目寺院中带回国内去,名曰天目盏。

对于天目盏是否天目山所产,国内曾有过争论,不少专家认为是福建建窑所产,理由是天目山一带没有古窑址。

20世纪70年代末,临安县在文物普查中,在天目山南麓的於潜镇凌口村一带发现了古窑址24处,考证为宋代窑址。

并且从古窑址残存的瓷片中发现不少黑釉茶碗的碎片,证实宋代这里确曾烧制过黑釉茶碗,由此证明“天目盏”是名符其实的天目产。

至于日本也不过是在仿烧黑瓷而已,相传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因为不甘心其父加藤左卫门仿造瓷生产失败,毅然追随高僧道元禅师前来中国,在福建建州等地学习制瓷技术5年之久,回国后相继开窑烧造失败。

最后在日本的山田郡的濑户村(今名古屋市郊)烧造黑釉瓷成功,被其国人称为日本的陶瓷制祖。

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

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

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故被称为鹧鸪斑。

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银壶如何进行鉴与养?

目前市面上大致分为三类银壶制作工艺:铸造(翻模)、油压、手工。我们先来对比以下这几种制壶工艺:

实用性。油压的产品质量过轻、浇铸的产品质量过重,不能充分的体现银材质的完美优势,影响实用。

手工的产品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细节,充分把银的好处体现出来。

机加工的产品花纹太过死板,没有生动性,没有太高的收藏价值。手工产品做工精美有历史意义,花纹錾刻活灵活现,寓意悠长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手工产品目前做的是工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产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每一件产品的诞生都倾注了工艺师的智慧与辛劳,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极具收藏和观赏价值。

在实用性上,反复的修改实验,严格保证材质的最佳实用性。

由于银材质的的延展性高,所以机器拉伸的壶身存在密度不统一,时间长了会造成氧化不均匀,影响产品美观。

浇铸的产品本身砂眼太多,重量太重,非常不适合实用。手工产品,经过压制法将银条压制成银板,密度统一,非常适合使用和后期的养护,是藏家玩友的首选产品。

机加工的配件都是浇铸的,而且相互焊接严密,不能拆卸,如果碰到一部分损坏,无法维修,整体产品报废,给客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当然,其实每一把壶都是珍品,每把壶都有它的个性,重要的是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壶,现在的银壶也分老壶和新壶,分收藏级和使用级,看自己的需求去选壶是首要出发点。

纯银非常娇贵,买回来的壶平时一定要注意打理,以免外表氧化和表面划伤。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壶”,但真正的主角仍是“人”。

“养壶”之所以曰“养”,而不称“灌壶”、“喂壶”、“浇壶”,正是因其“怡情养性”的特质。

紫砂壶贵在养,银壶亦然。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亦应符合此一精神,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如此养成的壶才可温润可亲。

由于银壶的特性,许多新手都不知如何养。其实银壶想要养得好,说简单不简单,但说难又并没有那么难。

如果当时新买的银壶,建议使用前就可以先用冷水清洗,然后用热水进行冲洗,再放些一般的茶叶冲泡一两次,这样即可消除新壶可能有的异味以及清楚残留的杂质。

如果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了,银壶长时间使用后会发黑,这正是纯度高的表现,不影响正常使用,需要用专门的拭银布来擦理,保持洁净。

“其实如果我们每天把使用过的银壶外表都擦干,银壶外面是不容易氧化的。”

另外,在泡养过程中,切不要太心急,千万不要用有细金刚砂颗粒的抛光布之类的材料擦,这样很容易伤及表面,留下划痕,从而破坏银壶质感。

如若是长期不使用的话,就在擦拭后,用软布或者纸包裹并放在阴凉处保存。

很多藏家喜欢把银壶养包浆,那么用手盘时要注意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

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茶壶有粘阻感,其实这是的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

重复5到6遍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会看到壶很有灵气的光泽,包浆好的壶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

养壶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来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来,随着壶的变化也可以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用紫砂罐存茶会不会受潮?

古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有“汝欲存好茶必先选好器”。存茶需要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进行选存茶器皿、存放方法、存放后放置的地点等。

有茶友会问:“都说紫砂罐存茶好,可为何我存的茶不好呢?”其实,用紫砂罐存茶,如果存储方法不当,茶是会受潮的。

用紫砂罐存茶为什么会出现受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北方气候差异。北方气候较干燥,而南方气候多潮湿,尤其是梅雨季节较为突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若是用紫砂罐存茶,不注意摆放的位置,那罐中的茶就极易受潮,发霉。

比如,将存茶的紫砂罐直接放置在会出现渗水的墙角;在潮湿季节,没有将罐口密封好;还有是新买的紫砂罐,没有充分晾干后,就进行存茶,这是紫砂罐存茶受潮的三种常见情况。

那该如何正确用紫砂罐存茶才不会使茶受潮?

在南方湿度较高的季节,用紫砂罐存茶,检查好茶是否干透;使用新紫砂罐存茶,清洁好紫砂罐,自然晾干;在北方用紫砂罐存茶,若不是刻意将水浇在紫砂罐上或用没干透的紫砂罐存茶,很少会出现茶品受潮的情况。

而且在北方用紫砂罐存茶,能较大限度的利用紫砂罐的双气孔结构,较好促进茶品的陈化。

紫砂罐存了茶后,其摆放位置也尤为重要。因紫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日积月累,罐中吸入的水分得不到释放,会使茶受潮。

所以放置存了茶的紫砂罐时,需要避免靠近会有雨丝飘进的窗边、湿度较大的墙角、地下容易回潮的仓库等湿度较高的地方;同时为避免紫砂罐将异味带入罐中,被茶吸收,则在摆放紫砂罐时需避开厨房、卫生间等地;若是放于靠墙位置,则需要将紫砂罐离墙1020厘米,同时在罐底用支架垫高,以免吸入地面的水汽到罐中使茶受潮。

还有,用紫砂罐存茶不要随意敞开罐口,取完茶品后,要将罐口密封好;同时需要对茶和紫砂罐进行定期检查。

以上内容是关于建盏和天目盏的区别,你知道吗?和建盏与天目盏的区别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明明是茶具,为什么却不叫茶杯,茶碗,而要叫盏 茶杯为什么叫建盏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