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五大神奇之处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五大神奇是什么和紫砂壶五大神奇之处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总结紫砂壶的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五大优点:
第一奇色香味保全
高含铁量的紫砂泥,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独特的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物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
因为有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故泡茶时色不变异、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第二奇元气恢复快
紫砂壶泡茶虽可越宿不馊、久置无杂气,但长期不用又存放不当,自然免不了会有异味。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几遍!
壶的元气又可恢复,泡茶仍可得真味。
第三奇无茶可生香
紫砂壶经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形成“茶山”,以致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
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更改善了壶的肌理结构,“茶山”生成更易。
第四奇不裂不烫手
紫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因其材质特殊,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爆裂。
第五奇越用越光润
紫砂壶表有粗细砂粒排列,用之愈久包浆愈厚,色泽光润,气韵温雅,所谓“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图为:北朝绿釉联珠纹茶瓯
提起喝茶,人们印象中似乎都是南方人的专利。人们所熟知的福鼎白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包括云南普洱均是产自中国南方地区,古代北方人难道就不喝茶吗?
近日,记者终于解开了这个久存心中的疑惑。
锅一样的茶具:陶釉茶缶
上周,在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的展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口直径21cm,高9cm的“陶锅”,本以为也就是个普通的生活器具,除了釉色鲜亮,开片细碎之外,并没有什么特点。
“又不是什么值钱物什,摆这儿干吗?”“你可别小看这口破锅。”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笑着说,“虽然它的经济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历史文化价值可不低呢,它是南北朝时期安阳相州窑的茶缶,可不是普通的锅!”
茶缶?看来这是茶具没跑了,可是这么大的茶具,做什么用的呢?张保庆告诉记者,如今的泡茶方式起源于明代,也叫“撮泡法”,指的是把茶置于茶壶或盖碗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瓯或者茶杯中饮用。
而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制茶方法出现,人们往往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也就是所谓的“煮茶法”。
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五之煮》中曾有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汁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简而言之,就是把茶叶捣成粉末状,再加入葱、姜、蒜、桂皮等辅料煎煮,和现在咱河南的小吃武陟油茶可以说是非常像。
张保庆说,这个茶缶下面应该还有一个配套的风炉,在风炉中放入木炭,起火煮茶,基本可以还原当时人们的茶生活。
图为:北朝托盏
杯托连体的茶杯:托盏
在陶瓷研究会记者还看到了一方奇怪的茶杯,它不同于我们平时常见的茶瓯、茶杯。它高10cm,口径10cm,盏与托相连,喇叭状圈足。
张保庆介绍,这是北朝时期相州窑的托盏,在那个时期,茶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饮茶风气盛行也使人们对茶具的需要与日俱增,与饮茶有关的器具大量出现,托盏成为专用的饮茶器具。
当时,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而杯托连体的托盏可置于地上,方便使用。
张保庆表示,安阳在南北朝时期曾是东魏、北齐的都城,可以说是北朝的经济文化中心,而相州窑正好位于安阳,这足以证明北方地区至少在汉魏时期就有了茶生活。
图为:南北朝时期釉陶茶缶
喝茶是被逼无奈?
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一些说法,其中有不少人表示,当时煮茶盛行,与名士喜食“寒食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方始于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寒食散药性燥热,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传说何晏耽声好色,服了寒食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带动下,寒食散广为流传。
据了解。服寒食散是魏晋上流社会的流行风俗,服用后会产生巨大的内热,散发不当则会夺人性命,所以必须吃冷饭,喝热饮,魏晋时期名臣、著名地图学家裴秀就是因为饮了冷酒丧了命。
茶则:可曰茶量,茶合,做为量取,赏茶为准则,茶席上必不可少器物。长度一般约17厘米-25厘米不等,根据茶道流派与使用茶型大小而定。
茶则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茶席之中,以壶为王,杯为后,竹木茶器则扮演配角的角色。但是单若谈及竹木茶器,茶则非第一配角莫属。
竹材的橫切结构从外而內依序为:竹青-竹肉-竹黃,其中竹青及竹黃都是薄薄一层,竹肉为纤维結构,外层細密硬实不逊于木质。
竹肉材质粗而松,故在制作茶道具時尽可能去內留外,方能展現材质之美。“器”,唯有先满足功能需求,才能再谈附加美学!
清代包浆老竹茶则
长22.7cm宽4.9cm
该茶则为清代所制,选用上等竹木制成,质地硬朗,肌理细密,色泽暗黄,包浆厚重,颇显漆古老旧。
形制呈梭状,中间鼓两头尖,线条流畅,简洁不简单,工艺大气。是古代茶道茶艺必备用具之一,值得收藏。
清代随形竹茶则
长15.5cm
呈舟形,略弯曲,据竹材的自然形状特征,随意就势剖开的竹节,形态逼真,伸张自如。随形成体自然,不加施以雕琢,衬以光素的外表,独显此器的皮壳色泽盈润,如披一层晶亮无瑕的羽衣。
明万历竹雕茶则
长13cm
此件竹雕茶则选取竹竿近根部分。根须截面所展现的斑驳质感尤为独特。加之竹材日久所形成的古雅色泽更为茶人增添佳趣。
此茶则一侧以嵌金丝工艺嵌出云纹,另一侧则以金丝嵌出「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这在竹雕艺术品中尤为少见
明治太正鹤斋搥目纹银茶则
长12.5公分,宽5公分,高1.5公分
卷叶形茶则,通体呈浅紫光泽,流光溢彩。正面素雅,背面搥目纹,纹理疏密有致,宛若余波荡漾的湖面。
曲度开合有度,线条简洁流畅,轻巧实用,每一细处都流露出名家一鹤斋的精湛技艺。
竹绿漆扁豆纹茶则
高18.5cm
此茶则以竹为质,器璧用绿漆雕琢扁豆,雕琢惟妙惟肖,配以搭配的绿色更显生气活力,作工精美,既可观赏摆设,又兼具实用价值。
锡包湘妃竹茶则
16.44.6cm
此茶则以湘妃竹为材,做工规制,通体无任何纹饰,尽显天然本色,尤为妙绝之处在于,茶则天然的斑点,迹似泪珠,形如烟霞,疏密得宜,韵味隽永。
清竹刻留青澈茶则
长17.5cm
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留青”刻法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比浅雕更具有立体感。
此枚臂搁以留青阳刻技法将作者书法以刀代笔,镌刻于一片南竹之上,神注汗润,竹肌已如黄玉珍木,油亮圆浑。
竹跟雕梅花茶则
107cm
此茶则用竹根为材,经过精心设计,雕琢出一支栩栩如生的梅花
赖山阳笔意竹雕汉诗茶则
长19.3cm
此茶则以日本文坛巨匠-赖山阳的书法帖为版,雕刻在茶则上,品相完美,甚少使用。茶则底部落有作家款,并附上供布套以及作者原供箱。
竹雕山水人物纹茶则
宽4.2cm;长18cm
此件茶则包浆古朴润泽,呈琥珀色,雕刻山水人物,刀法流畅利落,实为精品
竹雕茶则
宽6.6cm;长20cm
此茶则以竹为质,包浆古色古香,温润亮泽。正面开光内浮雕以满满的人物故事图,纹饰精美,刻工纯熟,显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背面刻以诗文,落款“江眉山”。
竹节茶则
长15cm
此件茶则,在竹原有的形状上进行加工修饰,给人一种简单大方之美
竹茶则
这件茶则模仿勺子的形状,经过巧妙雕琢彰显了竹的百变
竹根雕极品茶则《逍遥》
长18CM
生动的塑造出一代祖宗始祖逍遥自在的形象。设计理念脱俗,作品整体创新大胆,又富有古意,伴随着无限的禅机。
粗犷中见得禅宗之精、气、神,使其技法与作品主题一致合谐,洒脱自如
银在作为茶具用料的发展史上,大部分器具都由手工制作,尤其是银壶、茶则、茶叶罐等,这些由纯手工制作的银茶具,不仅在历史上为达官贵人的专用器具,到了现在也是上层人士争相追捧的对象,它们仍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首先是因为它的高贵的价值,其次是因为它作为茶具所具有的显著的功效!
隆昌制羽帚式纯银嵌金茶则
长15cm,宽3.9cm
选以一支羽帚型,手把以金丝作饰,则首也嵌以纯金孔雀羽毛的心型图案。
藏六居造纯银茶则
长13cm
此器以纯银打造,造型简洁大方,雅致的流线设计,淡紫色的光泽释放出华贵的气韵。比例和谐匀称,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皇室菊花纹茶则
长12.7cm;重73g
器身“纯银”款共箱“御纯银”款此茶则线条简约,银质光亮如镜,刻以皇室菊花纹,整体造型端庄高雅,无处不透露着贵族之风。
在古代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日本鎌仓时代菊花是皇室专用纹章,但未禁止百姓使用,直到明治二年,菊花被定为皇室的家徽纹,一般人禁止使用。
纯银刻草书汉诗茶则
长12.1cm
此茶则所刻汉诗从内容看应取自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儒者赖山阳所作汉诗泊天草洋。
仪助作铜包银金银草虫茶则
长14.6cm
此器绯铜色泽光洁,雕银为叶,金质蜗牛轻轻滑过叶片,栩栩如生,名金工师仪助极尽巧思运用各种材质及工法附与了金属生命,让我们似乎感受到叶子的律动和蜗牛的轻盈。
四君子纯银茶则
长11.6cm;重52.2g
茶则“庆刻纯银”
洒金银硝子茶则
长11.7cm
此茶则通过在茶则表面洒金,提高了整个作品的档次
世纪金谷三郎造外黄铜内纯银
宽15cm
此茶则外边以铜包边,内则用纯银打造,可看出制作者精巧的手工工艺
纯银茶则
长12cm
荷叶状是茶则最常使用的形状,但是以纯银打造的荷叶形茶则并不多见
【兽角】民国象牙卷荷双龟茶则
长14.5cm;高3cm
此象牙白中泛黄,制作者巧妙地利用象牙原材质设计成卷荷型,背面为阴面,刻画出卷荷的茎叶及蒂柄,阳面设计成卷叶成则,更巧妙的是两只小龟匍匐于卷叶之内,刻画生动,栩栩如生。
龟乃灵性之物,我国古人常以龟象征长寿,把茶则设计成卷荷藏龟,大概也同喝茶养生、长寿有关!
乾隆之宝吉造牙雕茶则
高11.5cm
器身“吉泉”款器底“乾隆之宝”款此茶则象牙材质,雕琢莲花、莲蓬寓意连生贵子,鲤鱼生动活泼犹如跳出水面,鲤跃龙门寓意及第、功成,作工精美,既可观赏摆设,又兼具实用价值。
骨雕仕女形茶则
高24cm
此茶则通过顶部雕刻仕女,提升了整个茶则的质感
兽角茶则
此茶则以牛的兽角为材,保留其原有的形状,凸显一种简介大方之美
锡制作为一种质地较软的稀有金属熔点低可塑性强,价值仅次于白金、黄金、银。并且纯锡没有毒性,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易加工,能逼真体现创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创意;其次是锡器密封性好,具有保鲜功能,用锡罐储存茶叶可以做到长期不变质。
锡制九鼎诗文茶则
长13.6cm
此枚茶则周身以锦地纹装饰,古朴大方,中间配以九鼎图案,为古代高等级的礼仪制度的典范,顶上以篆书题记,十分古色古香。
东哉造纯锡灵芝纹茶则
115cm
此茶则以锡为材,形制简明,器身镌刻山石花卉,整体造型端庄朴实
清金畊款锡制茶则
铭文: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金畊。
近代东哉刀锡茶则
宽19cm
此器显岁月痕迹,敦穆大气,刻工古朴,意境嶙峋,令人爱不释手,趣味浓浓。
大正昭和东哉纯锡茶则
长7公分,宽5公分,高1公分
蜡形制作茶则,题字「仙客采余」,刻画灵芝瑞石图于竹。茶则圈饰回纹一周,灵芝数朵,大小聚散,各显姿态;瑞石,风骨嶙峋,瘦硬如屈铁。
东哉用刀如笔,刻工苍劲浑厚,虚中见实。灵芝有如意之愿,瑞石、回纹饰有长寿之意,此茶则有「长寿如意」之美名。
木制茶具多用檀木,竹木、梨木、榆木等木材加工的茶具。且制作工艺精细,外型也是让人觉得非常欣喜的
剔红雕如意灵芝纹茶则
长8.5cm
茶则小巧,形如簸箕,通身以剔红为饰品,内底髹黑漆,光素内敛,外身雕刻传统如意灵芝纹,翻卷流畅,剔刻娴熟,花纹间流露出漆层不同的颜色层,绚丽多彩,十分华美。
19世纪制堂刻漆器荷叶形茶则
长16.4cm
“制堂”款带双层木盒漆茶则造型精致,构思巧妙,颇为雅致。整器雕成荷叶形,雕工精细,纹理细密,巧夺天工,技艺超群。
色泽沉郁而不失光泽,彰显高贵,荷叶外形与沉稳色调相得益彰,荷之高雅与茶之清雅相互糅合,蕴藉其中。
清中期红木茶则
长17.2cm
红木材质,光滑无纹,包浆润泽。
清紫檀雕树叶形茶则
长:10.5cm
此件茶则紫檀木整雕,皮壳光亮如漆。外形为一片树叶,内以阴刻画出叶脉,两侧卷起,凹凸起伏。
局部有大小不一的孔洞,有如自然虫噬。做工精细,惟妙惟肖。既可当茶则,亦可作欣赏摆件。
清木雕笋形、树叶形茶则
以木为材质雕刻成半个竹笋的形状及树叶形茶则,形象生动,逼真。
荔枝木茶则
长:13.5cm宽:7.5cm高:2.2cm
采用荔枝木瘤疤料,木质肌理清晰,随形设计,独特而具天然气质。
印尼加里曼丹沉水沉香茶则
长17cm;重40.8g
采用印尼加里曼丹的沉香,以独特的工艺制作,展现了创作者高超的手法。
“松”茶则沉香摆件
产地为印度尼西亚达拉干水沉,以尼西亚沉香为原料,,其材生闻香味浓厚又带凉气,且质坚硬适合雕刻和车沉木念珠。
木茶则
由硬质草本植物,如杉木、阔叶木材、灌木及其枝叶做的,具较强的使用欣赏价值。
现在大多数玉器,由于玉质、工艺和艺术价值一般或较差,收藏的价值不大。极少数造型讲究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精品玉器,尽管其玉质档次不够高,由于艺术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增值性,是收藏追求的重点目标
明代玉莲瓣茶则
长10.8cm;宽5.6cm
此件茶则以灰白玉籽料雕成。外形为一片莲瓣,底雕莲叶为底足,器壁浮雕梗连莲蓬。器形幽雅,构思巧妙,整器散发出高雅情趣。
玉做茶则极为稀少,此件十分难得。
翠玉叶形茶则
宽8cm
此件茶则以树叶为原型,完美的呈现了树叶的形态
清白玉花卉纹茶则
宽11cm;13cm
此茶则通透提亮,把玉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玉茶则
此茶则以天然玉石为原料,经过专业的手工工艺制成,外形较像水槽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现在多用于收藏
瓷茶具用长石、高岭土、石英为原料烧纸而成,质地坚硬致密、光洁,吸水率低。
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
29.28.5cm
蔡中南制青白瓷,以白菜叶为原型刻造。
为什么要使用茶则?
为了方便,在取茶的时候多数人会用手直接从包装袋里抓茶出来,手上的汗或是涂抹的护手霜都会一定程度上弄到茶上,即便洗手了等到手干,还是会影响到茶,细微的差别很难察觉出来,所以这也是有茶则的必要性,为了避免手直接接触到要喝的茶,用茶则会稍微避免异味感染到茶。
当然这对茶则也有一定的要求,茶则要保持干燥干净。
茶则的作用1、度量衡
陆羽《茶经》四之器篇留下了以下文字:“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茶则,顾名思义就是执掌规则。
2、均匀茶汤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宋代的抹茶道当中。因为抹茶道,喝的是茶粉,需要搅拌。所以茶则就充当了这个搅拌的功能。
3、观赏茶叶
在正式的茶会中,会将从茶叶罐中盛出的茶叶置放在茶则上,然后通过茶则在宾客间相互传递。
让客人可以观察茶叶的条索、颜色,轻凑鼻前闻气味。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五大神奇之处和紫砂壶五大神奇是什么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