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廖宝秀简介 廖福散茶的来历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超简洁短消息铃音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廖宝秀简介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廖福散茶的来历和廖宝秀简介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廖宝秀简介 廖福散茶的来历1

图为:明仇英《东林图》局部,描绘了明代文人品茶场景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工序劳民伤财、耗费奢靡,下令废团茶,改喝叶茶(散茶)。

这是我们茶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变。从此之后,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就从唐宋以来的打茶、末茶,改为了泡茶,延续至今,已500多年。

图为:甜白茶钟(明永乐)

图为:白釉暗龙花茶钟(明嘉靖)

喝饼茶、团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勺等等都消失不见了。

茶碗的尺寸也开始变小,明、清的时候,喝茶用的茶碗口径是12公分,茶钟口径是10公分。

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

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

图为:宜兴紫砂梨皮壶(明)

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

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

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

图为:明唐寅《事茶图》局部

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图为: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清康熙)

图为: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清雍正)

图为:霁青茶壶(清雍正)

图为: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清雍正)

图为: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清雍正)

图为: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清乾隆)

品茗杯选用技巧

合适的品茗杯,不仅能彰显茶客的气质,还能增加茶的韵味。所以说,选好品茗杯真的很重要。

接下来,就教大家怎么选一只好的品茗杯。

技巧之一

一只好的品茗杯,它的杯口必须是平滑的,怎样判断它是否平滑呢?将茶杯倒扣在桌子上,用食指和中指按住杯底,将茶杯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旋转,若有叩击声音,则多半表示杯口不平滑,反之则平滑。

技巧之二

杯底平滑也是一只合格的品茗杯的重要标志之一:将茶杯放在桌子上,用食指和中指按住杯口,将茶杯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旋转,有叩击声音,则多半表示杯底不平滑,反之则平滑。

技巧之三

选择品茗杯应遵循“小、浅、薄、白”的原则:小则一啜而饮;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

一般以瓷质品茗杯最为多见。当然,这也因个人喜好而有所区别。

技巧之四

茶杯的大小应与茶壶相配:小茶壶适宜与容水量20~50毫升的小茶杯搭配,大茶壶则应与容水量100~150毫升的大茶杯相配。

技巧之五

茶杯的杯身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盏形茶杯饮茶无需抬头即可将茶汤喝完;直口茶杯则需要抬头才可以将茶汤喝完;收口茶杯则需要仰头饮尽茶汤。

技巧之六

相信爱品茶的茶友都是一些注重细节的人,就连坐姿的选择和握杯的姿势都有讲究。所以,在选好一只品茗杯之后,在品茗杯的把握方法上也有几个小技巧提供:

1.“三龙护鼎”持杯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无名指和小指收好。

2.女士诺要表现仪态端庄,持杯时可轻轻的翘起兰花指。

3.男士若要表现大权在握,持杯时最好将手指并拢。

什么是颜色釉?瓷器

什么是颜色釉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那层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一般以矿物质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配制,需研磨成浆,使其附着在瓷、陶坯的表面,再经烧制成为玻璃的光泽的陶瓷表层,对陶瓷器物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烧制后就会呈现不同色泽,即颜色釉。传统颜色釉有青釉

以上内容是关于廖宝秀简介和廖福散茶的来历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怎么判定紫砂壶的品质 如何判定紫砂壶好与不好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