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银壶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 银壶的用法和保养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清明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银壶的用法和保养和银壶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银壶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 银壶的用法和保养1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一件产品本身是好是坏,在你看见它的第一眼,内心早已有了定论。

介于茶道与收藏并存的物件,银壶至少可称得上其一。首先是养生方面:古人都说泡茶当“首银次锡”;在收藏方面:因银壶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能成为传承的宝贝也丝毫不为过。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在自家置一幽静之处配一茶室,更有理由让其成为自己难得的悠闲收藏的物件:

1、纯银养生,银可改善水质,灭菌杀毒,呵护家人的饮水安全。

2、银壶煮过的水,使茶汤更细腻、顺滑,提升品茶的愉悦感。

3、用银壶煮水,是对日益珍贵的“饮用水”的尊重,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4、一把银壶用三代,银壶不会因正常使用而贬值,而且能让更多好习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传承。

陶器茶具之重庆荣昌陶

重庆荣昌陶为当地特产之一,采用的陶土质地细腻精密,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烧制的陶工艺品,叩之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体形精巧,釉质光滑,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

荣昌有四宝:折扇、陶器、夏布、猪。荣昌陶器和江苏宣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其悠久的制陶历史,赋予荣昌陶器颇多的文化底蕴。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等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之鼎盛。

荣昌陶器主要烧制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等相关陶器具,因为荣昌的陶土黏性和可塑性强、烧制的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素有泥精的美誉,因此,荣昌陶器被人们用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九个字评价其独特的特点。

荣昌陶种类繁多,其中被称作为泥精货的工艺陶,具有色泽查然,给人以朴素淡雅之感。以各种色釉装饰的釉子货,观之有晶莹剔透之形,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装饰大方朴素,具有寓意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其各类鉴赏品设计之精巧,造型之优雅,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目前荣昌设立了陶都博艺馆、陶工业园区、陶吧及陶器市场,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及传播荣昌的陶技术和陶文化优势。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如何使用盖碗正确地泡茶和喝茶?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写有“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以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但这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

盖碗被称作“三才碗”。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也就是对应的盖,碗,托。

语出自《易传系辞下》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盖为“天”,碗为“人”。

其实到了晚明清初的时候,盖碗才加进了托,托是防烫手的,仔细想想也不一定,比如喝茶的时候如果烫手,那喝起来肯定是烫嘴的,所以为什么还要拿起来喝呢。

所以托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一种仪式感。

托盏最初出现在贵族家庭,到了明清也是上层社会的用具。诸多茶器里盖碗是最难使用的,因为礼仪、讲究颇多。

要用两只手,动作得缓慢从容,看上去优雅气质毕露,其实是害怕贵重的碗摔破。

而上流社会,或者时间充裕的人,就喜欢玩这种看上去既高雅又有些技术门槛的东西,为生活奔波的平民轻易学不会,贵族就有归属感了。

当然到了现代,只要想喝茶的都可以随喜好买茶器,高兴了买一套名窑烧制的茶具,不高兴用玻璃杯用塑料杯也一样美滋滋。

但是更多茶叶、茶具发烧友对于茶器、盖碗的热情仍然没有消退,他们仍然有些倔强的保留着喝茶的那份仪式感。

说到了仪式感就要聊一聊盖碗茶的礼仪了。

一聊到这个话题总有人邀87版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剧中有一个镜头就是迎春喝茶的时候用盖碗的盖撇了浮茶,而黛玉初进荣国府,是客人,便省去了撇茶这个动作。

客场如果撇茶就是在暗示主人的茶不好。

不仅如此,盖碗的不同放法也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去成都的茶馆,茶馆里的堂倌看到盖碗的摆法就能明白客人的意思,就像多年的好友,根本不用说一句话,十分有趣。

大家可以来猜猜看,以下盖碗的摆法分别有什么含义。

将碗盖斜搭于杯托边沿,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摆法。

但是如果在茶馆喝茶,这是在提醒堂倌:“我这该续水了。”

在盖纽上置一块小石头或者小叶子,暗示:暂时离开,一会儿回来接着品茶;将盖碗盖子倒置,斜插于杯托之上,它的意思是:需要赊账;最后,将盖碗倒置,斜插于茶水中,就表示:已喝好,可以收拾茶具啦。

到这里就结束啦,这些有趣的姿势你都学会了吗?

以上内容是关于银壶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和银壶的用法和保养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银壶煮茶好不好 银壶煮水的好处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