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陶和瓷是不是一样的?怎么区分? 陶和瓷有什么不一样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习惯而已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陶和瓷是不是一样的?怎么区分?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陶和瓷有什么不一样和陶和瓷是不是一样的?怎么区分?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陶和瓷是不是一样的?怎么区分? 陶和瓷有什么不一样1

“陶瓷”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材质,茶具中更是少不了陶瓷这一种类。

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我们习以为常所说的“陶瓷”,竟是包括了陶器和瓷器两种东西。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以及分别适合泡什么茶。

陶器和瓷器分别是什么?

陶器和瓷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在远古时代,不同的文明聚落都分别烧制出了陶器。但瓷器的最早出现,却发生在几千年以后的中国。

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真的就这么难吗?

没错,瓷器之所以难烧,是因为对土质和烧结温度要求非常高。

简而言之,陶器是用泥巴(普通黏土)低温(800-900℃)烧成。瓷器是用瓷土(高岭土)高温(1200-1300℃)烧成。

也许会有人说,这温度相差几百度也不算多呀,其实,温度上升到1000多℃后,再继续往上升就很难了。

如果再严格细分,陶器到瓷器之间还有一种“进化体”,那便是炻器,烧结的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陶器和瓷器有什么特性?

陶器因为烧制温度低,烧结程度不高,因此质地疏松,胎体有很多气孔,吸水性强。陶器施釉或不施釉,表面大多粗糙,风格粗犷、古朴,常常用于做瓦、花盆、砂锅、茶叶罐等。

瓷器的质地致密,表面光洁,气孔率低,吸水性差。瓷器非常精致典雅,一般用于做餐具、地砖。

茶具以及精美的工艺品等。

如何区分陶器和瓷器?

有经验的人,陶器和瓷器一眼就能看得出,因为两者的质感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判断。

轻轻敲击,如果发出清脆的声音便是瓷器,发出稍微低沉的声音是陶器。

用电筒照射器皿,若半透光或光照下有透明感则是瓷器,没有透亮感的则是陶器。

放在手里掂量,同样大小的东西,陶器轻,瓷器重实,因为瓷器比陶器的密度大。

陶瓷的茶具应如何选择?

从特性上看:

瓷器发香,陶器发味。无论是茶壶还是品茗杯,建议高香型的茶用瓷器冲泡饮用,不失其高扬的香气;而滋味深沉的茶或者老茶可以用陶器,韵味更加悠长。

对口感有不同追求的茶友,可以经过对比冲泡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具。

从把玩的角度看:

现在流行“养壶”,不仅是紫砂壶可以养,陶壶也可以养,因为陶壶具有气孔,吸水性强,长期经过泡茶会吸收茶汁,表面形成一层光润的“包浆”,可玩性很强。

而瓷器因为表面光洁,长期使用几乎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从审美风格上看:

陶器和瓷器风格各有特色,一个粗犷大气,一个精致典雅,并不是说哪种就更好,选用哪种,看个人的偏好。

茶具有哪些种类,什么样材料制作的茶具泡茶好喝?

图为:玲珑瓷茶具

从古至今,我国的茶具层出不穷,款式各异,材料也五花八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有哪些材料的茶具呢?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明代大为流行。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

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朝,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青瓷茶具:青瓷茶具从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

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

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

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彩瓷茶具:彩瓷茶具顾名思义是运用彩绘瓷器制作而成的茶具,彩瓷技法多样,因而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中彩、青花、新彩、粉彩、珐琅彩等茶具丰富多样,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玲珑瓷茶具: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镂雕透空花纹,再用釉将透雕花纹填平,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烧后镂花处得以墁平花纹清晰可见,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茶具即为运用玲珑瓷制作而成的茶具。玲珑瓷往往与青花相匹配,而有青花玲珑瓷,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

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就是这样,将玲珑镂雕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融合,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

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

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难怪唐代在供奉法门寺塔佛骨舍利时,也将琉璃茶具列入供奉之物。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色泽鲜艳,茶叶细嫩柔软。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

此外,还有搪瓷茶具和竹木茶具。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

明代景泰年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上世纪初的事。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各种茶类适宜选配的茶具色泽!

茶具的色泽是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可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

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凡用数色装饰的茶具可以主色划分归类。

茶器色泽的选择是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并应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最后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

①绿茶类

名优茶:透明无花纹、无色彩、无盖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

大宗茶:单人用具,夏秋季可用无盖、有花纹或冷色调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等各种冷色调瓷盖杯。

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种冷色调壶杯具。

花茶:青瓷、青花瓷、斗彩、五彩等品种的盖碗、盖杯、壶杯具。

普洱茶:紫砂壶杯具。

②黄茶类

奶白瓷、黄釉颜色瓷和以黄、橙为主色的五彩壶杯具、盖碗和盖杯。

③红茶类

条红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红花瓷、各种红釉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

红碎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以及白、黄底色描橙、红花和各种暖色瓷的咖啡壶具。

④白茶类

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或用反差极大且内壁有色的黑瓷,以衬托出白毫。

⑤乌龙茶类

轻发酵及重发酵类:白瓷及白底花瓷壶杯具或盖碗、盖杯。

半发酵及轻、重焙火类: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

半发酵及重焙火类:紫砂壶杯具。

以上内容是关于陶和瓷是不是一样的?怎么区分?和陶和瓷有什么不一样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錾刻工具原来还有这么多分类吗 錾刻工具原来还有这么多分类方法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