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究竟是何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呢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铁壶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和铁壶究竟是何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呢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和很多其他日本传统技艺一样,铁壶最初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大家都知道发生在唐朝时期的鉴真东渡的故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随着佛教文化一同漂洋过海随后被发扬光大的,还有绿茶树种与制茶方法、茶道,以及铁壶的原型釜的制作工艺。
现在我们就逐本溯源,找一下铁壶的由来和演变。铁壶在最初,就是锅。中国古时候的锅造型种类繁多,包括鼎、鬲、甑、釜、甗、鬶等。
鼎
鼎是早期的主要的炊具之一,主要是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
甑
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鬲
鬲的外形似鼎,但是三足内空,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鬶
鬶的功用与鬲相同,但是它有尖嘴和把手,无需借助于勺就可以直接将煮好的食物倒到餐具里且不会溅洒。
釜
釜实际就是圜底的锅。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
“釜底抽薪”一词,已表明了它作为炊具的用途。
铁釜
铁釜传到日本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人没有对铁釜进行改造,只是遵循他们在中国学到的制造方法,使用方式延续着。
常见铁釜的形态见下图:
盖子叫法
①掬盖②一文字盖③盛盖④恵明盖⑤挂子盖⑥茫盖
铁釜是没有壶嘴和壶把的,煮沸的水需要用小竹勺舀出来,用起来很不方便,直到大约四百年前,日本盛冈南部藩主,因为对茶道的热衷,在他的南部辖区内,聘任了许多制釜师,开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
后来就有聪明人把铁釜的一面造出了一个向外倒水的壶嘴,俗称为:流。又在釜的上面安了一个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
这样再用铁器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这样的铁器就叫叫做手取釜,据史料记载手取釜最早出现在延庆2年(1309年)的室町时代,手取釜的用途多为药用。
手取釜是室町幕府时代的作品,与现在的铁瓶不同的是底部有三足为支撑点。
在1750年代,现代的铁瓶由三代小泉仁左卫门设计制作成型,三代小泉也就成为了现代铁瓶的缔造者。
在日本江户末期(1860年代),六代小泉制作了惠比寿大黑大入叶文铁瓶,这个作品是针对商家贩卖而特别设计的作品。
各商家也对此作品有着极高的评价,并且把六代小泉所制作的作品称之为南部铁瓶。从此铁瓶在普通大众间也不断的普及,南部铁瓶也名声大噪。
大正9年(1920年)铁瓶生产也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因此,各大铁瓶制作釜师相聚一堂开展了铁瓶制作讨论会,并且邀请多位茶道名家作为审查员鉴赏作品。
但是由于釜师制作的作品设计非常独特不适合日本茶道精神,所以茶道名家建议釜师在钻研制作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日本茶道文化。
在这些釜师中最为突出的就是13代铃木盛久(1896~1976),13代盛久接受了茶道名家的建议,不单学习了茶道,并且自己也建了一所小茶室对茶道文化进行了刻苦的钻研。
最终,13代盛久把茶道文化融入了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且被授予了无形文化财保持者(人间国宝)的称号。
盛久最经典的代表作日之丸也是融合了茶道文化后孕育而成的作品。
明治时期以后,南部铁器
茶人进阶之路,少不了一把银壶。爱茶的人对好茶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把好的煮水壶会让爱茶人离追求的茶更进一步。
拥有一把好银壶,放在家里,煮水泡茶用茶汤会更甜、更滑。看着自己养的壶越来越亮,心情也会变好。
拥有一把好银壶,收藏起来,或者放在博古架上,朋友来访时可一同欣赏。拥有一把好银壶,送给爱茶的朋友、长辈、老师、领导,有心的礼物总会让人感动。
茶道讲究一个“静”,花道讲究一个“定”,香道讲究一个“沉”,三者并称为三大雅道,蕴含了佛教禅的精髓。
一把工艺卓越的银壶,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宁静、安定、沉稳的气息。越来越多的茶人开始认识、收藏、迷恋银壶。
拥有一把银壶不仅可以怡情养生,更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
闲暇之余,坐在窗边静静的品茗,提起一把饶有年头的银壶,看着水柱由壶嘴自上而下倾入壶中。
茶叶随着水花旋转浮起,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聆听窗外树叶沙沙作响,备感温暖安宁。
茶道的推行,银壶的使用更加普遍,众多精美且雕工精细的银壶也是在此时期产生,著名工艺大师及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
老银壶,回归其本质,可以煮水,崇尚简朴,低调,无哗众取宠之嫌,于茶台中静静安放,也就是作为煮水之具。
去除华丽的装饰,回归煮水泡茶之基本要求,追求味道的纯正,品味老银壶之简约古朴美。
银壶是一把可以使用的煮水器具,它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一件难得的古董品。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泡茶喝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同样不可或缺的还要有合适的器具。
好茶加好茶器,会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茶器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了茶器的茶席,也是品茶环节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只要有事茶活动,就必然有形式各异、品质不一的茶席。
好茶也要配对器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具”与“茶之器”二篇,前者为制茶的器具,后者才是用于烹煮品饮的“茶器”。
入宋以后,“斗茶”风气渐盛,催生出许多茶器,比如“建盏”。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凤饼,改制“散形茶”,茶器也随之简化。
泡饮茶的壶碗更加精美、别致,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更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由于每款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风味,泡不同款的茶需要正确选用相应的合适茶具,才更能泡出茶本身所隐含的纯正味道。
以武夷岩茶为例,以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冲泡均可。但若是品尝一泡焙火足的陈年老茶,紫砂壶尤佳,因老茶芳香物质比较收敛,内在转变形成的物质,需要用热度高保温好而且本身就具备转换茶汤功能的紫砂壶逼出来,这样茶汤的润滑度更好,内容物的呈现会更加丰富而细腻。
茶席要符合泡茶逻辑
何为茶席?简单地说,茶席就是广义上的茶器,是事茶时“此处、此物、此景”的合理组合。
因此,茶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还有对空间深度的把握,能够以“席”与“茶”和“人”之间进行默契的交流,从而进入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显而易见的是,茶席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却又要富有艺术形态,由茶品、茶具组合、铺垫、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等物态形式构成其基本的要素,极大地为茶席的内容表达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余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
此外,进一步还可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以上内容是关于铁壶究竟是何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呢和铁壶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铁壶 茶叶 铁壶喝茶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