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银壶视频 银壶之美,匠人之手!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彩云飞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银壶视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银壶之美,匠人之手!和银壶视频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银壶视频 银壶之美,匠人之手!1

张英正,银壶手工艺大师。师承有序,祖辈四代传承,作品张弛有度,于宁静中赋予力量,是国内公认的顶级银壶手工艺人。

早在千年前,人们便已将银这种贵金属应用于生活中。银被赋予货币、装饰、器具等多重价值。

而每一件经过千锤百炼的银器,都包含着手艺人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这门手艺充沛而热烈的感情。

张英正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那里从古代就有采金的、打制金器、打制银器的工匠。一到赶集的时间,各种手艺人都在集上做手艺。

所以张英正小时候特别盼望赶集,愿意看,愿意跟大人学,模仿着做。

张英正的制壶生涯是与妹妹张莉密不可分的。

张英正的妹妹张莉曾经生过一场病,再听不到声音。虽然张英正也没有学过手语,但是他们之间用手语来比划,或者用口型来表达,彼此非常默契。

妹妹爱画画,泉畔写生,是他们每月固定的安排。

可能是从小对父亲与哥哥打制银器的耳濡目染,从学校毕业后,张莉便一边当老师,一边开始对银壶进行设计。

兄妹二人成为彼此最默契的合作伙伴。张英正制作的每一把银壶,几乎都是由妹妹设计的。

在张英正的心里,他数十载的坚持,不单单是对打制银壶这门手艺的热爱,更是出于一种责任,因为银壶承载着妹妹以及很多人的努力与心血。

2023年至今,张英正的工作室从最初只有四五个人,发展到如今近百人,而这些人最早大多都是妹妹张莉的学生。

因为这些孩子都有听力缺陷,妹妹很担心孩子们的就业问题,张英正便将他们都带进了工作室,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打制银壶,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这些年,无数把银壶作品见证了师徒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把壶诞生前的几个瞬间碾轧退火

几经反复,银板最终会变成极易敲打的银片,这也意味着,蜕变即将开始。

锤揲

经过锤揲的银壶,看起来表面粗糙,不够平滑,却也正是它打动人的地方。浑厚的质感,朴实的肌理,这些是机械制品无法取而代之的,也是银壶匠人技艺魅力的所在。

人工锤揲看似简单,但没有几年功夫压底,成不了型。百十位徒弟中,能掌握此技艺的,大多已经跟了张英正数十年。

錾刻

为了防止錾刻力度过大而使壶身变形,壶中可提前加入用来固型的松香,錾刻完成后要加热熔解掉。

松香的熔点较低,银壶不会因高温而熔化。

如果问为何张英正会是业内公认的顶级银壶手工艺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勇于创新。而他的创新最闪光的就是他的独特技艺火烧金和宝石釉。

火烧金

银的熔点是961.78摄氏度,而金的熔点为1064.18摄氏度,在银熔化前要将金烧到壶面上,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

火烧金的工艺完成后,为了使之更具光泽感,还要再贴一遍金,弥补细微之处的不足。

宝石釉

烧制宝石釉工艺,是以银壶为胎,用金属细丝盘制成各种图案纹样,再从中施以石英等其它颜料,形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诸多颜色。

无论是烧釉还是打磨釉面,也要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形成亮丽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把壶,从无到有,坚持不懈,用工精湛,这就是手艺人追求的成就感。

每一把银壶完成之后,张英正都会高兴一阵子。徒弟们也跟着高兴。徒弟们听不见,但张英正会用各种方法称赞他们做的好,他鼓励徒弟们通过学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寂静的世界里,徒弟们拥有超乎于常人的专注。他们和张英正一起传承和发扬着这门手艺。

手工是自然的,也体现着人性的温度。

银壶凝注了手工匠人的千锤百炼,我们收藏、夸赞银壶之美,即是赞颂制造银壶的手工匠人。

铁壶的魔力这么大,你知道吗?

补铁益血缓解疲劳

现代都市人之中每五个就有一个贫血或准贫血,而长期使用铁壶煮水饮用则可以补充二价铁,对于人体补铁、养气益血具有很好的功效,令醉心养生之道的人们着迷、疯狂。

激发茶香增进喉韵

铁壶烧水具有山泉水效应且能实现真正的“沸腾“(100℃),以高温水冲泡的茶汤,更能激发茶香,口感喉韵更为细腻、柔软、甘甜、顺滑,使茶饮情趣倍增,令人不能自拔。

怡情养性彰显品味

铁壶形制种类丰富多彩、艺术造型千变万化,堪称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其融汇中日茶道之精髓,承载汉唐之风韵,既能悦目赏心,亦可怡情养性,成为彰显一个人的品味的代名词。

“投机”增值收益“逆天”

纯手工铁壶作为茶道的象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追捧,行情暴涨,短短4年内疯狂上涨了10倍都不止,成为当下最具投资潜力的理财新宠。

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

图为价值1066万元的“金油滴”盏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器的演变史。在中国茶文化浩如烟海的长河里,建盏是茶器中令人仰止的高峰,它以朴实的材质、简洁的线条、幻化的斑彩,将自然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建盏,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享有“瓷坛明珠”的美誉。

“建盏就是以建阳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红壤土作为主要胎料,经揉泥、拉坯、上釉等多道工序,在建窑的窑炉中烧制而成的黑釉瓷器。”著名建盏考古专家谢道华介绍说,建窑是建阳古时烧制瓷器的窑厂,在建窑烧制的瓷器中,以建盏最为出名。

历史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曾对建盏极尽歌咏、推崇备至,留下了一段段历史佳话。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

建阳是建盏的故乡,古为建宁府建阳县,建窑、建盏的“建”字就取自其中。走进建阳,漫步在商家林立的建盏文化街上,好像走进了建盏的世界。

步入中国建窑建盏展示馆,各式各样的精美建盏琳琅满目,让人大饱眼福。伴着婉转低沉的琴音,一边欣赏身着宋代服饰的点茶师表演宋代茶艺,一边品味盛在建盏中的茶汤,在沁人心脾的茶香、清甜醇爽的茶味中,感受建盏的魅力。

这种茶盏交融的美景,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盏与茶相得益彰的宋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建盏创烧于五代末,在两宋时达到鼎盛,自元代初期开始逐渐衰落。

宋代之所以是建盏的鼎盛期,与斗茶之风盛行密不可分。所谓斗茶,就是比赛茶的优劣,先看汤色,再看汤花。

当时,上起皇帝,下至百姓,无不钟爱斗茶。斗茶这一竞技活动是由宋代独特的点茶文化衍生而来的。

点茶,即用点水的方式冲茶,然后趁热饮用。与唐代的煮茶和现代的泡茶不同的是,点茶需将茶叶碾成碎末,点水时不能破坏茶面,一边点水还要一边用茶筅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10月29日,建阳建盏传统技艺传承人周建平在展示他烧制的鹧鸪斑建盏(左)和宋代鹧鸪斑建盏碎片。

据了解,宋人斗茶喜欢用白茶,以茶色白者为上品,而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要茶品好,还要有适合的茶盏。

“建盏为黑瓷茶盏,配上白色的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盏口面积大、盏身厚重,不但可以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还利于茶汤保温。”谢道华说。

由于适合斗茶需求,建盏成为当时最佳的斗茶用具,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百姓,无不视其为珍品,文人墨客更是不惜用诗文大加赞美。

“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宋诗鼻祖梅尧臣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一代文豪苏轼同样也有“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的赞叹。

风雅皇帝宋徽宗对建盏更是偏爱有加,留下了“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等名篇佳作,建盏由此成为宫廷御用茶盏,风靡朝野,“身价”倍增。

风靡一时的建盏带动了建窑的生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建窑生产的最大魅力。谢道华介绍说,建盏虽以黑为贵,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黑,而是在黑中富于变化,并蕴藏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

“每个建盏都是孤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季节、天气、窑炉、窑位不同,使得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原料,烧制出的建盏也都不一样。”

谢道华告诉记者,建盏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在当时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建盏在宋代独树一帜,影响巨大,整个闽北地区、福建、全国乃至日本等都纷纷仿制生产。”

然而,由于南宋时期国势一蹶不振,斗茶之风逐渐衰落。自元代以后,人们的饮茶方式不断简单化,这使得斗茶、点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斗茶、点茶的“失势”使得建盏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风光不再,昔日备受青睐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退。

因为斗茶,建盏名噪一时;也因为斗茶,建盏悄无声息,正所谓成也斗茶,败也斗茶。

经由海上走向世界

从建阳城区出发,驱车只需半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千年古镇水吉镇。建窑遗址就坐落在水吉镇后井村旁,这片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的窑址,呈环状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包括圆头坑)等处。

遗址中,一座长达135.6米的龙窑掩映于山林间,格外显眼。在它周围,烧制瓷器用的残碎匣钵俯拾即是,这是国内目前已知最长的古代龙窑。

2001年,建窑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阳区委宣传部部长刘寒表示,建窑遗址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建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脉。

千百年前,建窑生产的建盏以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令国人折服,还一度被指定为进贡宫廷的御用茶器,并由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谢道华介绍说,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枢纽,建盏依托当时迅速崛起的泉州港和福州港,大量销往东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备受当地客商青睐。

据了解,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作为国之瑰宝的建盏,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特别是南宋时期,国家鼓励出口,同时为了防止钱币外流,规定凡是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用瓷器绢帛兑换,因而这一时期建盏的外销量更大。”谢道华告诉记者。

日本是最早意识到建盏魅力的国家。早在13世纪,日本僧侣来到浙江临安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就带回了一批黑釉茶碗,即建盏。

因为茶碗采自天目山,所以日本僧侣称之为“天目碗”或“天目瓷”。此后,“天目瓷”逐渐演变为日本人对建盏的统称。

随着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建盏市场在日本的不断扩大,建盏逐渐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睐,并在此后一直被视为茶具中的瑰宝而珍藏。

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大致进行换算,这3种建盏分别相当于当时价值700多公斤、360多公斤和210多公斤的黄金,可见建盏当时在日本的珍贵程度。

“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有8件是中国瓷器,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而这4件宋代建盏中的3件曜变盏是目前已知世上仅存的3件。”谢道华向记者介绍。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普拉玛是西方发现并研究建盏的第一人,西方人认识到建盏的珍贵性和艺术性,大致始于他对建窑遗址的考察。

1935年,普拉玛到水吉镇考察建窑遗址,雇佣当地村民挖掘了大量建盏,并将它们运回美国进行研究。

两年后,他发表考察和研究成果,吸引了来自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等地区的许多学术界和收藏界人士,这些人此后也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建盏,并收集建盏进行展出和交易。

目前,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大型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的建盏。

烧制技艺重现光彩

建盏的发展跌宕起伏,从辉煌走向低谷,又再次爬坡走向繁荣。

20世纪60至70年代,厦门大学、福建博物馆、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

随着考古挖掘的进行,遗失在历史潮流中的建盏烧制技艺被重新找回,建盏复兴之路由此起航。

1979年,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联合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于1981年研制出仿宋兔毫盏,这使得失传600余年的建盏烧制技艺重现光彩。

1989年至1992年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基本摸清了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

自建盏烧制技艺恢复以来,建阳一直致力于建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建阳始终将建盏的传承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精心打造“建窑建盏”这张“金质名片”。

刘寒介绍,建阳组织成立了建窑建盏协会、建盏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两年一届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实施了建盏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加大了建盏文化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记者了解到,建阳实施“品牌立盏、文化促盏、创意兴盏、科技强盏”的发展策略,深入挖掘建盏及本土文化的潜力,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凸显产业集聚效应。

“我们把建盏与建阳本地的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茶文化等结合起来,提升其附加值,使其从单一的陶瓷品,转化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刘寒说,建阳还通过建设建窑建盏产业园区、建窑建盏文化旅游街区、水吉建窑建盏特色小镇等一批核心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全区建盏企业规模化建设,推进全区建盏产业集聚化发展。

随着建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也开始备受关注。2023年,在美国纽约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建盏以1078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建盏成交的最高价。

2023年,在福建南平建盏拍卖会上,李细妹烧制的建盏“万山可染”,以2600万元创现代建盏成交价新高。

2023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建阳建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3年,建盏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建阳被授予“中国建窑建盏之都”荣誉称号;同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建盏作为国礼被赠予外国贵宾。

2023年,在中国南平“武夷品牌”建设发布会上,建盏以151.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

截至目前,建阳共注册建盏企业2500多家,共有建盏从业人员2万多人,建盏产业共形成产值16.5亿元。

“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烧制技艺精湛,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表示,当前,建盏文化产业已迎来发展的春天,建阳将继续打好建窑建盏这张文化牌,让中国的建窑、世界的建盏持续享誉全球。

以上内容是关于银壶视频和银壶之美,匠人之手!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银壶什么意思 一把银壶多少克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