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建水紫陶柴烧壶的特点和价值 建水紫陶是四大名陶之一吗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曹承佑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建水紫陶柴烧壶的特点和价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建水紫陶是四大名陶之一吗和建水紫陶柴烧壶的特点和价值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建水紫陶柴烧壶的特点和价值 建水紫陶是四大名陶之一吗1

历史价值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1997年重庆直辖后,改为重庆荣昌)一起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建水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陶瓷生产中心,其行业地位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是中国“国瓷”的一部分。

自清代开始,建水烧制了闻名中外的紫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使紫陶独步天下。

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是在宋、元、明陶瓷生产的基础逐步形成的,是数千余年陶瓷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从一件件精美的建水紫陶产品身影上,可以解读出数千年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沧桑巨变的轨迹,折映出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的水乳融合,可以通过建水紫陶与历史对话。

实用价值

陶瓷器皿步入历史舞台最初的角色是生活实用品,此后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出现了具有艺术审美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在日常生活中,建水紫陶的实用价值有大量的经典素材。从煮器、存储器(存水、存米的紫陶缸)、文具、茶艺、花盆到案头装饰等领域,无不体现着建水紫陶的实用价值。

蜚声海内外的云南名菜“汽锅鸡”,就是用建水紫陶做成的专用炊具。用建水紫陶汽锅蒸煮食物,不仅能使食物格外鲜美可口,也更有利于保持食物的内在营养成分。

云南“汽锅鸡”就必须用建水紫陶汽锅烹制才正宗味美。

最能体现建水紫陶实用价值的是建水紫陶茶具。在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喜欢用当地的陶器来喝茶,无论喝茶的杯,烤茶的土罐,煮茶的陶壶,陶炉、装茶、存茶的陶瓷土罐都质朴、耐看而实用,都原汁原味并忠实地保存了茶叶本来的味道与泥土的芳香。

特别是十多年来的普洱茶之风尚,带动了云南的陶器茶具。许多爱茶之人开始来关注并研究云南的陶瓷茶具,喝茶的杯,泡茶的壶,藏茶的罐,有普洱茶的地方,必然有云南紫陶器的“身影”。

“普洱茶,建水紫陶,陶茶一家亲”,这是茶人历经多年实践后朴素的总结,反映了建水紫陶作为茶具的实用价值,建水紫陶茶具成为诠释普洱茶内涵最理想的载体。

从泥料来看,建水紫陶的泥非常细腻、密度非常之高,建水紫陶具有耐酸、抗腐蚀、防潮、透气和保温的功效,适茶性和宜兴朱泥不相上下。

建水紫陶有一定气孔率,但又不像瓷器那么密不透风,所以它兼有紫砂和瓷器两者共同的优点,建水紫陶茶壶泡茶味正,不仅可以完美保留茶叶的香气(锁香性极佳),同时又可以掩盖掉一部分茶叶的缺陷,残茶未及时清理也不易发霉。

建水紫陶无釉、无铅、无有害成分,具有良好透气性,保湿性和多重的可塑性。因此,建水紫陶不论用于食品盛、贮、保存,还是家居装饰、艺术收藏、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艺价值

工艺方面,建水紫陶因其经无釉磨光而成,在存贮、泡饮普洱茶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保证普洱茶在后发酵陈化过程中纯正的色、香、味、形,还具有透气、保温、隔光、防潮、防串味的作用。

普洱茶在比较干燥、温度不要太高(20-30度之间)且通风效果极佳的环境中存放1至2年的话,口感效果最为理想。

这就要求使用具有透气性好的器皿,建水紫陶良好的透气性自然适合这一要求。建水紫陶罐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但又没紫砂透的那么厉害,也不像瓷罐那么密不透风,对普洱茶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属性要求半透不透的存放环境。

太透气的话,茶气和香气会流失很快、而且会加速茶叶本身的氧化和腐朽。用建水紫陶罐来存放普洱茶,可以提升普洱茶的转化效果。

说到醒茶,建水紫陶稳定适度的透气性,相比其他器皿更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如果是追求高品质纯正口感的茶友,那么醒茶的过程应该相对缓慢和“苛刻”的,不能过快,所以不适宜用透气性太强的紫砂罐来快速醒茶,而密闭性太强的瓷罐对高香型如乌龙茶、铁观音的存放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并不适宜普洱茶的存放和醒茶。

迄今为止,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仍然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工艺,用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陶品,无论在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传统的陶瓷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文化价值

书画艺术是建水紫陶的灵魂。书画的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显著标志,无釉磨光是对表现书画的独特方法(有的作品不磨光反而更能显现书画韵味)。

如果只重视色美和型好,而忽视建水紫陶的书画魅力、甚至抛弃刻填的书画,这就与其它陶瓷无异,显现不了它的独特,充其量只能归入陶艺范畴。

建水紫陶艺术品位的高低取决于书画水平的高低。能够流芳百世的建水紫陶,其书画水平肯定是相当高的,它使赋予一个器物生命和活力,能使观者怡然自得、回味无穷。

在把玩建水紫陶时,我们对书画的审美趣味和标准,其实是等同于在宣纸上欣赏中国书画。

但载体的不同,也将影响书画的效果。纸质的、软的,与陶土的、硬的,表现有差异,毕竟建水紫陶上的书画不是在平面上,它是圆雕立体的;其书画构图也不等同于方形的规矩宣纸,它要借助于器型呈现的各种曲面、平面、凹面、转角来进行创作,构图更考虑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所以对紫陶书画的立体欣赏就不能简单等同于宣纸上书画的平面欣赏。

用宣纸创作的书画家,在陶坯上未必能够发挥其优势,只有长期沉醉在土坯上的书画家才深知紫陶刻填与烧制后可能出现的变化。

烂简书

紫砂已经封矿,那么泥料是取自哪里?

谈到宜兴紫砂壶避不开的当属宜兴黄龙山的原矿紫砂泥料了。

最近在网上和一些壶友聊天,对宜兴了解不太清楚的壶友有时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电视媒体不是报道紫砂矿已经封矿枯竭了吗?

现在还可以进去吗?没有了紫砂泥,宜兴人用什么做紫砂壶啊?

刚开始听个别壶友讲的时候,并没有太在乎,后来慢慢发现不只是一二个紫砂壶爱好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他们代表了很多人对宜兴紫砂壶的无知和误解。

宜兴黄龙山是老一辈人开采用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来源,之前也是供给宜兴紫砂壶工艺厂,紫砂工艺二厂、紫砂工艺三厂等用来制作紫砂壶,后来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开放给了私人承包,然后就导致了原矿的胡乱开采、无节制的私采。

这里首先和大家报告下,宜兴黄龙山紫砂原矿之前确实被封禁过。在2023年4月时候,宜兴市人民政府冻结对紫砂原矿的开采时间为3年,任何人不得擅自开采挖掘。

这个当时对紫砂泥料市场是有很大冲击的,很多壶也是突然间价格涨起来了。

但是后来在2023年6月左右,又解除了黄龙山紫砂矿的“禁采令”,实行了科学性保护性计划性的开采。??

其次,即便近年来宜兴黄龙山原矿的开采量非常小,制作的紫砂壶能流入到市场的更少,但是宜兴除了黄龙山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矿区,而这些矿区正是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紫砂壶最主要的泥料来源,包括一些朱泥、紫泥、段泥等等。

再者作为宜兴制壶人,大家以此为生,其实绝大多数制壶艺人家里都储存了一定量的紫砂泥料,另外大家也会各自周转一部分。?

另外,紫砂原矿从明、清一直到我国解放以后开采量甚微,制壶者均是做一点去采掘一点,是根据手头活计来取材的。

直到1955年地方政府才成立采矿公司,实行陶土统一开采。1956年开采陶土的总量只有18吨,到了1959年,由于开采技术的改进,生产量的增加,开采陶土的总量翻了十几倍。

1966年,宜兴陶瓷公司成立原料总厂,全面集中开采,丁蜀地区所有陶瓷厂家的陶土原料,都由原料总厂负责有计划,有步骤的拨给。

直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用陶被其他工业日用制品所代替,而逐渐衰弱,为此原料总厂关闭了所有矿井。

但唯独有紫砂一枝独秀。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和大家报告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几块钱、几十块钱的紫砂壶或者紫砂杯,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用。

像这类的紫砂壶已经不算是紫砂壶了,泥料一般都是外地拉运到宜兴,或者是用一些劣质的泥土混合化工成分制成的。

这类的紫砂壶如果购买后作为茶具长时间泡茶饮用,不仅会有损身体健康,更有患病的风险。

紫砂壶毕竟不是一个易耗品,作为日常喝茶的茶具,壶友选购紫砂壶的时候,尽量不要购买劣质泥料做成的紫砂壶,另外如果不是考虑收藏价值的话,选购紫砂壶的时候也可以不用太过在乎制壶者的职称高低,只要紫砂壶泥料不差就可以了。

最后还是要告诉大家眼下真的不用担心紫砂矿料会枯竭,我想在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内都足够用。

但是紫砂矿源的充足不代表就没有造假的化工壶出现。好比科技和生产力发达的今天,哪怕是产能过剩,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假货仿品出现,这是任何行业都避免不了的现状,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谋取暴利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伤天害理的行为。

造假在当今的社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不单单是紫砂行业。大家要学会客观的看待,不能因为个别人的造假行为而把整个行业都打死。

同时要想不上当受骗,那只有多学习,多交流。

做壶是一生的修行

去年11月,在厦门落幕的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上,吴言创作的《桃花流水》意外地将金奖收入囊中。

之所以倍感意外,是因为他才第一次参赛就拔得头筹,获奖对他来说,无异于一场由青涩迈向成熟的“成人礼”,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艺术的体悟。

“看出来”的热爱

吴言是“85后”,出生在赫赫有名的宜兴丁蜀镇。虽生于斯长于斯,他学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内一家知名民营企业里做销售管理,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很多正在或曾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一开始都是怀揣梦想,踌躇满志。渐渐地,感到压力“山大”,感到疲惫,然后怀疑,乃至厌倦。

疲倦了,那就回家吧。

吴言获金奖的茶席作品《桃花流水》

回到宜兴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都处于“无业游民”状态。有事没事,他就跑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

他发现,有很多跟他年纪相仿或同龄的伙伴都在做壶,毕竟这丸紫泥在宜兴手艺人手里已经捏了数百年。

别人在做,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段泥条如何在手中变成一只美轮美奂的茶壶。每天看,日子一长,他也对泥土萌生出了“感情”,直到忍不住要自己动手试试。

不同于正儿八经的拜师学艺,他是抱着半玩半学的心态。在他看来,从古至今,拜师在手艺圈都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而向身边的朋友学制壶,不存在因身份悬殊过大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以多练习基本功,遇到困难时,朋友们还会耐心地教。

就这样,他捏着“张三李四”的泥巴,跨入了紫砂艺术之门。

享受修行

除了苦练打泥片、打身筒等基本功外,他听取了朋友的建议,从仿生瓜果类的“花货”着手。

这对于半路出家的吴言来说,更容易上手,进步也更快。

就像习书,做壶亦是始于临摹,“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从而渐入蜕化,自成一格。

不断临摹古今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手艺日进,也越来越能领悟到紫砂薪火相传五百年的魅力与精神。

一如泥料,需经历反复捶打揉捏陶塑才能成型,吴言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亦须经历一番艰苦漫长的磨砺。

他把这门艺术当作一项终身的修行:“我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许多人花了几十年才会达到应有的高度,我花的时间当然只会更多。但是,我不急(于求成),我更多的去享受它。”

景行行止。不同的创作阶段,他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或因勤勉精进,或凭高度悟性,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的作品风格较之先前判若两途,以致于凛风再见他到时倍感惊讶:“真没想到,他进步这么快!”

现今,他做的壶多为精气神具足的小壶。虽形制不一,却有着共性: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光泽温润内敛,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不惊不扰的沉稳之感。

“整体感觉更有张力,在细节处理上,比如肩、流等部位,过度自然,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而以前的就显得含糊很肉。

“最让我惊喜的是流,出水顺畅有力,断流疾速,不会流涎。”

现阶段,他则努力尝试如何做一把让茶人喜欢、用得舒服的壶。于是,他常以一个倾听者、调研者及服务者的身份去参加茶会,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着眼于茶器的功能性,时刻捕捉或挖掘使用者的诉求及审美偏好,并将这其“转译”成手艺的语言,进而在技艺上有针对性地去完善。

美与实用之间

茶器,是席间的一道风景,它连接起了主与宾、人与茶。

吴言认为,尽管它们是席上的主角,但不必华美精致,更无须矫饰,耐看好用便可。就以去年获金奖的作品《桃花流水》为例,一壶四杯一建水,构成了茶席的主体,这些紫砂器无一例外,都有“桃”的元素。

“桃在传统文化里有吉祥圆满的寓意,在手艺上又很见功夫。”他创作的这组茶器,摆在素淡的灰色席布上,顿时洋溢着活泼泼的生趣:朱泥梨形壶,居于茶席中心,一棵果实累累的桃树从壶身壶把“长”到了壶盖;段泥建水,圆融饱满得就像一只桃子,口沿处的线条略有波折起伏,并点缀着一二枚新果,玲珑可爱;茗杯有耳,枝叶旁逸斜出,饶有田园诗的趣味。

“泡茶是藉由人手使茶与水在不同的器中互动。茶汤从壶流入杯,再流向建水,它的流动,就仿佛水在桃花间流淌。”他说。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将供春之后制壶名家划分为“粗”与“精”两大流派。壶艺善精细机巧的艺人徐友泉,到晚年时不禁喟然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所谓的“粗”,并非粗糙拙劣,而是天然去雕饰、拙朴大方。

吴言做的壶,恰到好处地将“拙”与“巧”、“粗”与“精”糅合在一起,亦如国画中的工写相融。

暖润而坚莹,既保证实用,又照顾美观,透着文质彬彬之美。

成长的“包浆”

迥异于瓷器的轻盈、铁器的厚重、银器的华贵,紫砂器给人的感觉是含蓄沉静,温润如玉,如谦谦君子。

形成这种独特的气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它的“包浆”。对此,周高起是这样形容的:“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这种幽微的光泽,是长年累月使用、历经时光打磨留下的印迹。它看似毫不张扬,却非暗淡无光,看似光彩照人,却非浮光闪烁。

若将它比作参禅,应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第三重境界。

在制壶的修行中,他的作品,从花货到小品,由繁到简,由“精”到“粗”,由巧到拙,是风格的改变,亦折射出了个人的成长他穿过“花团锦簇”,超越自我,返璞归真,以最简畅的形式来呈现最丰富的内涵。

壶如其人,冷静沉着,却也不失盎然意趣、生动气韵。

谈及创作心得,他把手艺比作学武。“它是一项技能,是行走江湖所必备的吃饭家伙,也是与人切磋的机缘。”他说,“各门各派武功绝学都不一样,有的狂野,有的灵动,有的劲爆,有的儒雅。

“我看了这么多种武功,把一种学到精通就已经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而那种集各种上乘武功于一身的大师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就更加少之又少,因为这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方能融会贯通。”

他追求的目标很简单:“希望我的作品能成为别人席上的亮丽风景,肯定不是最贵,但一定要是他逢人就说这是我觉得最好用也是最喜欢的壶,就够了。”

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不过,他早已把这当作一生的修行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建水紫陶柴烧壶的特点和价值和建水紫陶是四大名陶之一吗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竹丝扣瓷茶杯 竹丝扣瓷是川西地区特色非遗手工艺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