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古时人们用什么样的茶具喝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古时人们用什么样的茶具泡茶和古时人们用什么样的茶具喝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生活中,大多数人会用玻璃杯泡茶,当然也有用紫砂壶、盖碗的。那你知道古时人们用什么样的茶具吗?
中华茶艺,孕育于汉魏,滥觞于三唐,发展于宋元而成熟、光大于明清。茶由药用而变为日常饮品,已逐步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而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
中华茶艺,孕育于汉魏,滥觞于三唐,发展于宋元而成熟、光大于明清。茶由药用而变为日常饮品,已逐步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而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
此相应,茶具的发展,也表现为由大趋小,自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它与时代风气相涤荡,逐渐趋于艺术化和人文化。
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盖其时茶具与食器不甚分明,相混而用。
且先从唐代说起。唐代茶具自从“茶圣”陆羽著了《茶经》后,“茶道大行”。中国的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其《器》章就列举了28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这套茶具,曾风靡朝野,以致“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体现了以实用为主兼及情趣的特色。
宋代茶具
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茶具则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
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一种近乎游戏的饮茶方式)时尚相适应的。
一、金银铫瓶的兴起。宋代的煮水器很少用,改用铫、瓶之类。铫,俗称吊子,即有柄有嘴的烹器(今北方农村尚有这种陶或铜制的煮水器,亦称吊子)。
改用有柄有嘴的茶铫、茶瓶,主要目的是为了“斗茶”。斗茶用的茶瓶,大多鼓腹细颈,单柄长嘴,嘴呈抛物线状,便于注水时控制自如。
二、黑釉建盏的流行。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也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不同的是,宋代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
建盏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因其色呈黑紫,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建盏流行于宋代,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
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
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明清茶具
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
一、茶盏的白色崇尚。明代开始,对茶盏色泽的要求,又出现一大转变。明人屠隆《考槃余事》称“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许次纾《茶疏》:“纯白为佳”。
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饮茶方式的改变。
明代饼茶已不时兴,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与散茶的普及相联系,茶之饮法也由煮饮改为冲泡(直至今日,饮茶之法仍沿袭明人所开的格局)。
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时代的青花、斗彩、粉彩茶具,为何均以白色为主调了。
到了后来,白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二、紫砂茶具的勃兴。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
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根据各大师的工艺特点,即以其作者名其壶,如明正德、嘉靖间的供春壶(龚春)、万历间的大彬壶(时大彬)。
清代宜兴紫砂壶制作仍兴盛不衰,亦多名师,如嘉庆、道光间的陈鸿寿(字曼生)者,所制茶壶名曼生壶。
据说,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虽在盛夏,也隔夜不馊。使用经年的紫砂茶壶,偶尔注入白开水,饮来亦有茶香余韵,且壶体小而壁厚,保温性能好,有助于瀹发与保持茶香,加之其陶色典雅古朴,造型朴拙,故而备受品茗者垂青。
紫砂茶具的应运而生,风行天下,也是与明代散茶兴起密切相关的。
茶具的发展,显示出古朴、富丽、淡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这一轨迹,与茶自身的发展,饮茶方法的演进,也是同步合拍的。
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铁壶在日本非常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使用。一些制作精美的铁壶,还经常被当作高贵的礼物在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
根据制作工艺、材料等,铁壶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壶上有镶金、错银的大都是以前王公贵族及大户人家使用,有的还会有鎏金的工艺,这些都会增加铁壶的收藏价值。
不同“级别”的铁壶,有的造型简单,文饰简朴,有的则多了许多花样。铁壶制造时一般是手工刻模,然后进行浇铸,常见壶身文饰有仿青铜器的文饰和中国古代山水诗词文字图样等。
不仅壶身文饰的精雕细琢,连壶柄、壶盖等这样的配件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文章。比较上品的铁壶,会在壶柄上雕刻镶金错银的图案,或梅或菊,都是素雅的纹样,于细微处让人赏心悦目。
铁壶的价值也会因其制作者的名气、技艺而大有不同。龙文堂、雨宫金寿堂、龟文堂和藏六堂(秦藏六)是几个非常有名气的制壶堂口,门下有不少铁壶制作大师,例如:龙文堂门下安之介、大国、大朗、上田、林造等等,其作品制作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加之传世量甚少,每件都是价值连城。
在挑选老的铁壶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确认有壶是否漏水,是否修补过。最好的办法是先盛冷水在壶底垫上纸巾,半小时后,看纸巾有没有水迹。
再用壶煮水,滚后一样在壶底垫上纸巾试验,看纸巾有没有水迹。
其次,按以下步骤一一查看、核对:1.看堂号和名款画押
通过壶身或盖子背面铸的堂号或者名款画押,可以识别该壶出自何堂、何人、何时、何地。
有著名堂号的铁壶,就像当下的名牌一样,价格会很高。也有一些很老的铁壶,在江户时期铁壶初期没有任何落款,但工艺、造型、材质也属上乘,一样是收藏佳品。
2.特殊型款是精品
老铁壶的独特造型,充分显示了釜师们对当代一些事物的理解、态度和心态的寄托。釜师们把壶制成房屋、井台、山水、动物、蔬果等器形,用以壶言情的表达方式,更加高深的注给壶以情感,独具灵性和美义。
这类特殊器形的老铁壶很容易被藏者赏识接受,属于收藏精品。
3.形体显功力
铁壶老堂号的壶体各有特色,或浑圆厚重、或精巧古朴。一般安之介、正平、藏六等壶虽然没有款名,但只要在行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大概这就是大师们制釜的上乘功力彰显出来的魅力。
收藏时要特别注意壶底的保养状况,看看壶底的厚度、是否漏水、是否已经锈蚀的起层和脱落等等。
壶底的薄厚度可以用手轻挠几下听听声音,一般厚底完好的手挠声音会很厚实深重,底薄的壶手挠发声会略显轻浮。
4.提梁需立直
很多釜师会在提梁上镶金锉银、精雕细刻;更有多个堂口把铁质的壶身上安上铜或银质的把手,大大增加了壶的豪华与珍贵。
无论是怎样的提梁,一定是立直的才是好品相。平日不要随意掰动把手,若把手松动了且不能立直,则影响了品相,将大大降低铁壶的价值。
清水泥掇球壶
“底槽清”应该是喜欢壶的朋友,听得比较多的一个泥料名称。底槽清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
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
底槽青料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底槽青在矿料的时候会有若干白色的斑点或者斑块,这些白色的东西是石英等矿物质团聚物显现,俗称“鸡眼”。
底槽清实际上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出窑后有明显的特征,会在紫砂壶表面隐现一些白色星点。
冲茗: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
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底槽清飞鸿延年壶
古文献说它是“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其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泥性: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
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窑温约1100度,收缩比约14%。
冲茗:由紫砂矿淘炼而成的上乘泥料,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泡茶香气十足,最适合乌龙、铁观音、岩茶、普洱等。
红泥龙蛋壶
段泥,也叫团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产地:黄龙山,原矿绿灰色,是紫砂泥中夹层中的夹脂,烧成后呈米黄色。
段泥烧制窑温一般在1180度。收缩比约为12%。
不知道为何,现在很多朋友都慢慢喜欢上段泥了,无论壶还是杯子,清一色的要段泥的。段泥之所以慢慢受欢迎,很大程度在于它的的变化。
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实在茶文化中,器就是紫砂茶具。紫砂尊贵,挑茶也是出了名的。
用段泥壶一定记住不能用颜色太深的茶叶,不然花了白养了。
紫砂壶与茶的相关性估计不用介绍了,懂的人都知道,一把紫砂壶只能泡一种茶。紫砂这种材料跟玻璃、陶瓷器皿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气孔结构,这点不用介绍都知道。
但是关键的一点,什么茶用什么泥料的壶来泡,才能更好喝。
以上内容是关于古时人们用什么样的茶具喝茶和古时人们用什么样的茶具泡茶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