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 茶具 白瓷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情话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 白瓷和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 茶具 白瓷1

尽管青瓷稳坐古代陶瓷茶器中的第一把交椅,但古人对于陶瓷器,向来都是注重“百花齐放”的。

各种形制、各种款式的茶具,都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茶文化的一部分。

唐琉璃茶碗茶托

这一次,我们要说的,是能和青瓷茶具分庭抗礼的白瓷茶具。

古人说:“南青北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的白瓷和南方的青瓷,共同主宰了当时中国的陶瓷器市场。

那么,为什么会晚这么多年呢?

开玩笑开玩笑,白瓷比青瓷晚出,当然是因为,烧制难度更大呀!

唐代白瓷

瓷器的颜色,主要是由瓷胎中的铁元素含量决定的。瓷胎含铁量越高,瓷器的颜色就越深。

白瓷瓷胎的含铁量非常低,在1%以内。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用青瓷的数据来作对比:

原始青瓷

所以,回过头再看铁含量1%以内的白瓷,就会发现与原始青瓷比起来,它完全可以说是陶瓷工艺的一次大进步。

尽管白瓷诞生于南北朝后期,但这一时期南北分裂、连年征伐,连中国国土都还没统一,更不要说白瓷的发展了。

真正使白瓷茶具名扬天下的,是唐代。

唐邢窑白釉玉璧底唇口茶盏

唐人饮茶之风盛行。相应地,唐代生产白瓷茶具的窑口也就非常多。除了最著名的邢窑外,还有长沙窑、大邑窑、曲阳窑等,甚至以青瓷闻名的越窑,也精于烧制白瓷茶具。

著名的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称赞大邑窑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在诗里,杜甫认为白瓷“轻且坚”、“胜霜雪”,可见当时白瓷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当看到实物的时候,只能说,杜甫诗歌给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啦!)

宋大邑窑开片纹茶盏

在唐代,白瓷茶具很普遍、很流行。在当时人李肇写的《国史补》里,有一段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说的“白瓷瓯”,就是当时流行于天下的白瓷茶碗。

青瓷VS白瓷:千峰翠色与素雪琼浆

对于邢窑白瓷茶具来说,陆羽这个人,绝对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现代陆羽像

仅仅由于他《茶经》里的一句“邢不如越”,导致之后人们在选择茶具时都追捧越窑,把邢窑白瓷打入“第二流”。

然而,世人大多只看到了“邢不如越”,却忽略了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赞美:“类银”、“类雪”。

也就是说,其实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评价并不低,只是他出于个人偏好(或其他什么原因),更推崇青瓷茶具罢了。

唐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

其实,对于陆羽“邢不如越”的观点,当时就有人表示不服,认为“邢人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这两句诗,出自唐人皮日休的《茶瓯》。在这首诗里,皮日休夸赞白瓷茶碗“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认为青瓷与白瓷平分秋色,都是茶具中的佳品。

唐越窑青瓷碗

唐邢窑白瓷碗

唐代文人的生活,是很风雅的,讲究“琴棋书画诗酒茶”。

白居易喜欢茶,也懂得白瓷茶具的好处所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洁白的茶具能衬出茶汤的颜色,而底下铺着的烧红的炭,则与白瓷茶具交相呼应,色彩对比极佳。

而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也曾写诗说邢窑茶盏“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盛赞邢白瓷晶莹剔透、造型优雅。

大书法家颜真卿,喝茶时也偏爱用白瓷茶具。有一次,颜真卿和一群朋友聚会饮茶,时值月夜,皎洁的月色映照着光洁的白瓷茶碗,整个场景幽雅淡然,一派安闲之气。

其中一名参加聚会的文人叫陆士修,他还为这次茶宴赋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在这样的静夜,配上白如玉的邢窑茶具,可谓几近于茶之道了。

有趣的是,对于风雅的唐代人来说,茶碗可不仅仅是喝茶用的。大唐的乐师们开脑洞,想到在茶盏里盛放不同量的水,然后用“筯”(筷子)轻轻敲击,使之发出如乐器一般的“金石之声”。

这种玩法,并不是后人随便猜测的,有历史记载为证。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可见,邢窑白瓷茶瓯非但能用于饮茶,还能折射出唐代丰富而有创意的文化风貌,足以成为大唐盛世的一面镜子。

邢窑虽逝,薪尽火传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由于战乱而没落了。

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汝窑迅速崛起,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双双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宋汝窑瓷器

比起唐代,宋代的白瓷茶具日臻完美,达到了白瓷茶具工艺的巅峰。例如,下图的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就堪称“质细色白,胎骨匀轻”。

除上沿口一圈外,茶碗通体施透明釉色。内壁刻画莲花的纹饰,外部釉面则有开片纹,做工精细却不浮夸,意境淡雅。

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唐、宋以后,白瓷茶具继续盛行。由于雪白的釉面利于观察茶汤汤色,因而茶人们也常常推崇白瓷。

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就说:“品茶用瓯,白瓷为良。”

明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

总的来说,白瓷的出现虽然晚于青瓷,但它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却丝毫不输青瓷。陆羽之说,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我们也不必一味拘泥于“圣人之言”,而抹杀了白瓷茶具在中国历史上散发出的灿烂辉光。

总是听到老紫泥,老紫泥到底是什么?

前日说到了泥料陈腐,有的壶友提出了许多想法,从而延伸出另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老紫泥?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老紫泥重点在于这个“老”字,有许多说法,包括砂性重、陈腐时间久两种。

1、砂性重

所谓老,是指老块的紫泥矿石,砂性重的矿料,其石英颗粒多,成泥后用于制壶,成型难、烧结温度高。

底槽清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其砂性重,难做,以老来形容其泥性,所以称之为老紫泥。

2、陈腐时间

所谓老,是指泥料的陈腐时间,陈腐期长就称之为老泥。

老泥制坯的可塑性相对高,烧成后色泽相对温润,短期泡养即光润古雅。泥料的陈腐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越久越好,但陈腐期太长的泥,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

这种说法认为陈腐时间久,以老来形容其时间长,所以称之为老紫泥。

3、老紫泥颜色

第二种说法流传的较广,但是都传成80年代陈腐至今的泥料,这一点是不可信的。

并且,讲了这么多,根据这两种说法,除了砂性与易泡养,老紫泥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颜色!

上述两者为例,并不是颜色黯深的紫泥,就是老紫泥,壶友们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

紫砂壶的颜色只与其泥料配比和烧成温度有关。

一把铜壶煮三江

正所谓“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壶选得好,决定了烧出来的水活不活,决定了泡出来的茶香不香。

煮水的壶多不胜数,铁壶、陶壶、银壶各有优势,有一把壶必不可少,就是铜壶。接下来一起欣赏一下恒也古茶器展会上的铜壶吧!

1.铜壶可以分为:紫铜壶,黄铜壶,白铜壶。

根据工艺分,可以分为手工铜壶和铸造铜壶。

铜壶和铜制器物已被古人使用几千年了,用铜壶煮水泡茶甘活青洌,别有一番风味。过去有钱人家家里都会有一把铜壶,因为铜壶牢固实用,保养方法简单,一把铜壶一传就是好几代。

一把铜壶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来源于制作者的匠心。从铜板到铜壶,需要通过30道纯手工艺制作,纯手工打磨。

整形后的铜壶还要历经匠人的精雕细琢。完成一件纯手工錾刻的铜壶,需要150多种不同的錾子和勾、落、串、点、压、采、丝等十多种技法。

正因为匠人坚持传统纯手工工艺,才造就铜壶可用、可赏、可玩、可藏的价值。

2.那么使用铜壶烧水有什么优点呢?

铜壶在烧水的过程中,会析出一小部分的铜元素,可以补充人体所需铜元素,微量的铜元素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

不仅如此铜壶还具有稳定耐腐蚀,软化水质的特点,因此自古至今一直被用来煮水泡茶,且历史深厚久远。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和茶具 白瓷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银壶使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视频 银壶使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