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宜兴窑址 中国宜兴有伴随陶瓷发展一直传承有序的窑口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一次就好的歌词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宜兴窑址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中国宜兴有伴随陶瓷发展一直传承有序的窑口和宜兴窑址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宜兴窑址 中国宜兴有伴随陶瓷发展一直传承有序的窑口1

窑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陶瓷学者根据各地窑场产品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将其划分为多个体系,即窑系。

按照业内共识,窑系的确立必须有历史、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有传承。它的划分与确立是陶瓷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是对一个地区陶瓷文化类型的历史总结和高度肯定。

目前被国内陶瓷界普遍认同的窑系有八个,在国际上都具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北方地区有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有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越窑系、建窑系,但均以瓷器为代表,称为瓷窑体系。

陶器比瓷器早了几千年,为什么陶窑系为什么会没有呢。原来是因为大部分陶器品相粗质,在宋代急流勇退,被精美的瓷器占据统治地位。

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受传统认知影响,国内许多陶瓷专家也都曾认为目前陶窑体系已不复存在。

宜兴陶博馆研究人员在走访宜兴窑址遗迹、进行资料研究后发现,被誉为中国陶都的宜兴,完全拥有确立窑系的各类条件,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传统认知,备受关注国内陶瓷学者关注。

从古到今宜兴境内窑场就分布广泛,明代的前墅龙窑依然还在烧制产品,是中国龙窑史上的活化石。

智慧的宜兴人在明代中晚期还孕育陶瓷产业的革命,成功弃瓷兴陶,相继产生均陶和紫砂陶两个新陶种,一改传统陶器的粗劣品相。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承,这两种陶器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目前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有深远的影响力。

所以,宜兴窑系是景德镇窑系等国内八大窑系之后的第九大窑系,而且是国内唯一以陶器为代表的窑系,堪称华夏第一陶窑系。

宜兴陶器取得的荣誉

1、1910年获大清褒奖;

2、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赛会金奖;

3、1932年获芝加哥国际赛会优秀奖;

4、建国后在伦敦国际赛会等国际比赛屡获奖项。

宜兴陶器对外的影响

1、清朝、康、雍、乾等皇帝都喜欢宜兴均陶和紫砂器,多次颁旨命造办处到宜兴定制陶器。

2.荷兰人将宜兴陶器带入西方,欧洲人开始喜欢紫砂器,并在当地仿造。

3.紫砂匠师金士恒、吴阿根受日本人之邀,到常滑县传授紫砂技艺,改变常滑县一直以制造大型粗糙陶器的状况

4.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匠人王东石、何心舟受浙江文人聘请到宁波建玉成窑

5.上世纪七、八时年代,宜兴先后派技艺人员赴山西,帮助当地开展紫砂陶业生产。

不看不知道,原来你手里的茶杯大有来头

喝茶的人,少不了的亲近之物,必然是茶杯了。

向来知道紫砂壶有很多经典器型,但说到茶杯,似乎一般只是看个眼缘。但老道的茶客都知道,茶杯的器型,其实也是颇有来头和玩味。

很多杯型,不论是从历史溯源还是形貌品相、再者演变过程,都十分有趣,这里列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待茶友们品品,说不定,正是你手里那只呢。

鸡心杯

听这名字,大多人第一反应是,应当是形状像鸡心的杯子吧。

像鸡心的茶杯,形状该有多有趣,但实际上,鸡心杯并不像鸡心,之所以叫的这么有趣,答案在杯底。

鸡心杯的底部有一个鸡心状的小凸起,但这个鸡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且还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最重要的是,放在杯底,根本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

有一种说法是,和整体器型相呼应。

也就是说,单纯是古人为了审美的愉悦而做的无意义之举。不过也确实像是风雅古人们,才会有的强迫症。

说到器型,鸡心杯算得上是个有历史的杯型了。具体起源年代不可考,但在宋代却颇为流行,尤其是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就常常出现类似杯型。

后来鸡心杯一直延续,还出现了鸡心碗和没有鸡心的鸡心杯。

没有鸡心的鸡心杯,是清朝出现的。和鸡心杯不同的是,这个杯型,没有杯底的鸡心。

没有鸡心的鸡心杯,它的形本身就像一枚鸡心,是卧足的杯型,就是足凹入杯底藏起来,外面看像是没有足的。

足本身也是制作杯子时的一个“抓手”,所以一旦没有了足,工艺上的难度也是大有提高,但这个杯型还是延续下来了,可见即使难上加了难,也挡不住茶友们的喜爱和执着。

花神杯

说到花神杯,原型应当是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了。后来的花神杯,也是在这个杯型上的延续。

据说康熙对历代瓷器很有研究,景德镇御窑厂就为康熙烧乐一套生活用瓷,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在同一器皿上,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

康熙十分喜欢,走哪都带在身边,后来的几任清朝皇帝们,也都有仿制,有皇家名声的加持,花神杯逐渐就有了品牌效应,一时名声无两,直至今日。

花神杯,撇口深腹,胎体轻薄,器型精巧绝伦,造型规整优美,杯壁常绘制花卉,精巧细腻,很多茶友都难敌这风雅的“诱惑”。

斗笠杯和铃铛杯

景德镇长物居的主人涂睿明,在说起斗笠杯的时候说,“斗笠杯的缺点比较明显,就是口面太宽,不易聚香。”但转而又说,“当然是因为器型实在太好看,仍是大受欢迎。”

这话听着不像夸赞,似乎斗笠杯一无是处,只凭好看撑着。之所以把斗笠杯和铃铛杯放在一起,因为涂睿明还说,铃铛杯就不一样了,“实在是好看又实用的典范”。

斗笠杯,看着像是缩小版的碗。虽然有涂睿明说得那样的缺点,但不妨碍它是真正历时久,影响深远,且使用最广泛的一款杯型。

斗笠杯,顾名思义,像古代头戴的斗笠。杯口大敞,杯身大,杯足小,对喝茶来说,确实不易聚香不说,喝起来也颇为不含蓄,有点古代侠士大碗饮酒的随性,不过这怕也是这款经典杯型,不实用却还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喝茶的人向来对实用性这一点,不是特别在乎,如果好看和风雅能够加分,那这种直直舒展的风格和趣味,或许真的是戳了许多人的心。

而铃铛杯就不一样了,有颜值还有实力,只是听名字,都叫人心里舒朗。

铃铛杯,形状像是一个倒置的铃铛,当然也像个钟,所以也有仰钟杯的称呼,但终究是没有铃铛听着轻灵,所以还是常叫铃铛杯。

铃铛杯外壁是S状,曲线优雅,杯身高挑,口沿微微外扩聚香,无论是拿捏品饮都恰到好处。

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款经典杯型作为日常饮杯,铃铛杯应当是首推。

如今的铃铛杯在传统器型上,有高矮胖瘦的演变,各有各的风韵,相比斗笠杯的畅快随性,更多的是秀气含蓄。

茶文化千百年的历史,衍生出不少经典的杯型流传至今,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像马蹄杯、正德杯、海棠杯等等,无论是源头、演变还是文化意义都颇有趣味,了解多了,茶喝的也有趣。

经典杯型经久不衰,总是有理由的。日常喝茶的杯子入了眼,茶味好,喝茶也会心情好一些。

银壶知识学习

Ⅰ.银壶煮水的好处

1、银壶杀菌消毒,银壶在煮水的时候可以释放出微量的银离子,银离子是天然的抗生素,能杀灭多种细菌,茶叶在储存的过程中多少会有细菌附着,银离子能有效的杀灭细菌,消除茶的异味。

2、银壶净化水质,银壶煮水,能有效改善水质,改善口感,喝入口中犹如丝绢一般柔顺绵软,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若绢水”。

3、银壶保持茶原本的口感,银壶在空气中的物理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加上本身洁净无味,用银壶煮水泡茶,不会影响茶原来的味道,即便是交叉泡,也因为银壶不会吸附气味,不会导致茶叶间串味。

4、使用银壶烧水还能防腐保鲜,即使水在银壶中盛放几天也不会变质;而且银壶烧水还能鉴毒、消炎、去湿、净化水质、延年益寿,长期使用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

Ⅱ.银壶使用的注意事项

1、第一次使用时,请先用清水充分冲洗后用银壶煮水至沸腾,待温度降至约八十度,将水倒净,一日重复两次,三天后可正常使用。

2、银壶烧水适用电陶炉或光波炉加热,尽量避免使用明火加热,以免发黑变黄,影响品相。

3、使用银壶烧水,留意银壶内的水量,水量不足,要及时加水补充;另外盛水位保持在整壶容量的80%为佳。

如果水量太少,可能会引起干烧,损坏银壶的处理工艺;如果壶内水过多,则可能沸腾时喷起溢出,引发不必要的意外。

4、银壶的传热性能极佳,加热过程中或使用后,请勿用手直接触摸壶身或壶盖,以免高温烫伤。

5、银壶加热后,壶盖气孔有可能喷出水蒸汽,使用中要注意。

6、使用过程中,尽量避免银壶受到较大的温差。

7、银壶使用时间久了后会发黑,这是银壶使用后的正常现象不影响正常使用,不用担心。

8、由于银质地较软,切勿尝试弯折银器部件以及与硬物撞击以防变形损伤,请小心使用。

9、避免接触海水等具有腐蚀性的水质。

Ⅲ.银壶的保养

1、每次使用完之后,用柔软的干布将水分轻轻擦拭干净。

2、有使用过程中有污垢或者变色时,表面有嵌金工艺的银壶,请勿使用去污粉打磨剂或含氯洗剂,以免破坏银壶表面的工艺,可以使用牙膏擦银布或者拭银粉轻轻打磨。

3、如果长期不使用的话请在擦拭后,用软布或者纸包裹并置于通风阴凉的地方保存。

以上内容是关于宜兴窑址和中国宜兴有伴随陶瓷发展一直传承有序的窑口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石茶具好用吗,有什么特点和好处?怎么样使用 石质茶具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