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是什么 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图片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柳湘莲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是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图片和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是什么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是什么 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图片1

1、眼缘

2、质感

泡茶用的壶,为紫砂壶最好,因为紫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形较瓷器纯朴亲和,如在上面题款也较有韵格。紫砂壶的质地,主要是看胎骨及色泽,胎骨坚、色泽润为佳,在程度上愈接近这种质地愈好,善于胎骨坚硬性的验别,可将壶置于手掌上,轻拨壶盖,听其壶声,以铿锵轻扬为佳;音响迟钝,劲道不足,导热效果稍逊;但若音高尖锐,则逼热过甚,泡茶时又须特别注意各项因素的调整,总之壶音以听来悦耳为佳,不过测验时壶须干净。

3、壶味

在选购新壶时,应注意闻闻壶中的味道,一把新的紫砂壶也许会略带瓦味和泥土的味道,这种情况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带有的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著色味,那就玩玩不能挑选了。

许智萍作品:《桃壶》

4、精密

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则茗香散漫。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水,涓滴不出则表明有间不容发的精密度,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

5、出水

壶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里滴水不存为佳。至于出水态势,是刚直或柔和曲美,随个人喜好 而定。但无论刚或柔,出水无劲不顺总是缺点。有时再看出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亦可比较,长者为佳。

6、顺手

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除了与壶把设计的弯度及粗细有关外,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也是应注意到的,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顺手则佳,反之若须用力紧握,甚或持壶不稳则不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鉴的,即干壶轻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谓之(水平)。

7、与茶的配合

靠声音能听出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吗?

身边很多做做壶的师傅听到这个说法,都哭笑不得,又不是买打击乐器,敲来敲去干嘛!

一、虽然这种办法可以简单判断紫砂壶烧结度的情况,但是对于很多壶友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紫砂壶毕竟是喝茶用的茶具,并不是乐器,要是真想听声音的话,应该去买陶瓷做的乐器,而不是紫砂壶,一把壶好不好,要从泥料、做工等方面相结合起来看。

三、一把壶好不好不是靠声音判断而是要看泥料,看制做工艺的。有些壶友说,听声音能辨别出是否是好紫砂泥做的壶,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陶土也能敲出紫砂质感的声音。看紫砂泥质的好坏,主要是靠眼睛辨别,不是靠敲声能看出好坏的,紫砂壶的泥料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而泡茶之前和泡茶之后敲击的声音又不同。

提醒各位壶友:泥料不一样,做工不一样,厚薄不一样,火候不一样,声音也会不一样,不要把工艺师做的壶或者好友藏品当乐器敲击,这样对紫砂壶的伤害是很大,如果你真有这样的喜欢,那就算别人有好壶,也不敢拿出来给你欣赏,说不定一下就给您敲坏了。

紫砂壶刻绘看懂这四点,就能看出好坏了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紫砂壶的刻绘历来是紫砂刻绘的优秀代表,为历代文人雅士欣赏与推崇。

画瓷界有“珠山八友”,紫砂史上近代名气最大的是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紫砂七老”。但在紫砂刻绘方面,据现存实物和记载,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名声最大的有陈曼生、朱坚等。

他们尝试把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移植刻绘在紫砂壶上,使紫砂壶具备了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历史、金石、雕刻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陶器工艺品。因而受到历代各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喜爱。特别是名家刻壶,更是备受推崇,甚至痴迷,历来就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

一、首先从整体把握入手,先看器形和刻绘内容,刻绘形式是否和谐统一。

二、看刻绘的格调、情趣、韵味是否高雅。

三、看是否具备传统书法、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内涵精神。

四、看刀法的质感和表现形式是否协调统一。

紫砂刻绘是紫砂壶的亮点之一,是文人雅士酷爱紫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懂紫砂刻绘,将更懂紫砂。

以上内容是关于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是什么和鉴定紫砂壶好坏的7个标准图片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紫砂壶怎么清洗茶垢 紫砂壶如何清洗茶垢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