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的容量标准是什么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的容量是多少最好?有标准吗视频和紫砂壶的容量标准是什么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很多新手壶友在购买紫砂壶的时候,只顾着挑选壶型和外观,而每每选好后才想起来,容量忘了问。
商家会告诉你,不用担心,他卖给你的那把壶,是喝茶的黄金容量。
而拿到手之后,发现容量或大或小,又是一番麻烦。
那么,买个壶到底买多大的容量合适呢?
那么选用的时候,要从「器形」和「实用」这两块来考虑。
像西施、思亭这种壶型,基本都200cc左右,这样的容量的壶才能凸显壶型的小巧、秀美;而像景舟石瓢这种满瓢,就要做到300cc往上才显得有气势,才有那种饱满浑厚的端庄感,做小了反而不美。
其次就是我们讲的一个实用的标准了。
常言道:一人饮,谓之品;二人饮,谓之趣;三人饮,谓之谈,那么考虑到日常使用的不同,壶容量的选择也要不同。
如果是一个人独饮独品,那么毫无疑问是选择小容量的小品壶,独坐自品,自得其乐。
如果是与二三好友喝茶,那么可以选择中品壶(200ccl到300cc左右),一壶泡下来刚好,不急不徐。
如果人更多了,大品壶也就派上用场了,所以在考虑容量的时候,想一下是自己一个人喝茶的时间多,还是与友一起饮茶较多,这样大多能选择到正确的容量,一般来说,200cc到350cc左右的壶,都能满足日常饮用的需要。
还有一点呢就是地区习惯的不同了,像福建沿海那边有功夫茶的文化,一般都以小品量的居多,而在内陆、东北部则多以中品量为好。
其实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了解,没有最好的容量,只有最合适的容量。
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说容量多少才是最好的,喝茶本是随心的一件事,顺心顺手即可。
很多玩壶的朋友,喜欢颜色比较艳丽的紫砂壶,看着很抢眼,很受喜欢,尤其是黑色的紫砂壶,但是正常原矿的紫砂壶,是没有黑色的。
黑色的紫砂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添加了化学物质,氧化锰成色调配出来的泥料;另一种是捂灰烧出来的。原矿的黑料也有,曾经大量的出口,但是现在这种泥料基本看不到了。
经常看到市面上号称:“黑金砂”、“黑铁砂”、“黑泥”等很吸引人的名字,其实都是通过在泥料里添加氧化锰调色调出来的。
(黑金砂,氧化锰调砂)
捂灰的黑,和通过化学调色呈现出来的黑,有本质的区别,色泽仔细分辨,也是不同的,捂灰的黑,是青黑色,黑中透点青、透点蓝,不是墨黑色那种纯黑。
(寿珍掇球捂灰)
捂灰,但不是所有的泥料都是可以捂灰的,能捂灰成功的基本都是紫泥类的,朱泥的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率很低;而段泥,泥料结构疏松,捂灰很容易捂花。
碰见稀奇古怪的泥料时候,在不能确定卖家泥料中到底加了什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不要买,建议选择原矿泥料,不要买花花绿绿的泥料。
来源:紫砂壶百科全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说茶具是泡好一壶茶的前提,一点都不为过,喝茶不仅仅是喝,茶,更重要的是喝茶的这个过程,是身,心,茶和谐的过程,而茶具就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那我们常见的茶具有哪些呢?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茶具呢?
一、茶杯
二、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的容量标准是什么和紫砂壶的容量是多少最好?有标准吗视频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商品紫砂壶是什么意思 商品紫砂壶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