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白茶器具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白茶器皿和白茶器具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就成了茶。
一片树叶落入杯中,改变了杯子的味道,就成了更好看的杯子。
01
1200年前,一片树叶无意间飘落在吉州窑内,不仅没有灰飞烟灭,反而在高温的烧制下保留在胎上,成就了世间第一只木叶纹盏。
这么巧合而得的木叶纹盏是宋代吉州窑中的佼佼者,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属于汉族名瓷。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古时吉安又称吉州,吉州窑因此而得名;又因为是在永和镇,所以也叫永和窑。
▲ 倒入茶水叶片像飘在水中
吉州窑黑釉烧制出来的器皿是黑色的,称为黑瓷,而中国的黑瓷在日本也称“天目”,所以木叶纹盏也称为木叶天目盏。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和小悦一样好奇:
一件精美绝伦的木叶天目盏是怎么来的?
木叶天目盏的制作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在做好的胎上施一层黑釉,特殊处理过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然后把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进窑烧制而成。
那放置的树叶有没有讲究呢?
有!一般是放桑叶。
为什么是桑叶?按照禅宗的说法是“桑叶能通禅”,但这并不是它入选的唯一原因,还会考虑树叶所含的灰质,灰质成分不对,或者积淀不够,都烧不出金黄灿烂的色泽。
所以匠人会选择几十年生的叶型完整的桑树叶,在入窑之前,谨慎摆放在想要的位置上。
之后就可以等出窑了。
瓷器的烧制结果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在高温之中,让叶子在消失殆尽前,于盏壁留下完好无损的脉络纹理,是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
要知道,稍微的偏差都可能让叶子灰飞烟灭,甚至蜷缩成一团灰渍遗留杯底。
正是因为这些烧制时的不可控因素,这门手艺曾在元代消失绝迹,过了700多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复烧成功的原因。
但目前制作上,成功率还是极低,so,非常珍...贵!如果遇到了喜欢的,咬咬牙收了吧。
1200年前的朗月清风,吹落一片桑叶入盏。
如今,这禅意清风,早已入了茶客心头,为君消尽夏日的溽暑与烦闷。
盖碗作为茶界的“百搭产品”,适合泡任何茶类,作为茶叶粉丝,一般都会准备一套自己的喜爱的盖碗茶具。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挑选盖碗,大小怎么选择?
当然了,绿茶、黄茶以及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等一般适合玻璃杯,老白茶、黑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适合盖碗、紫砂壶。不过按照我们今天说的是盖碗,因为盖碗为中庸之道,百搭,可承上启下。
盖碗尺寸选择
盖碗的大小有分:100ml、110ml、120ml、130ml、150ml、300ml不等
a.小型盖碗
对于泡茶这件事,盖碗容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顺手”,不烫手。
对于手掌小、抓握力弱的茶友,可以选择100ml~130ml(100ml盖碗口径约8cm、高度6.9cm;130ml盖碗口径约9cm、高度约7.5cm)之间的盖碗,小巧的盖碗对于手掌小的茶友来说,比较容易拿捏。
b.中型盖碗
对于手掌大、抓握力强、喝茶量比较大、喝茶次数也比较多的茶友,需要大一点的盖碗,可以选择150ml~250ml(150ml盖碗口径约为9.3cm、高度7.9cm;250ml盖碗口径约10.5cm、高度9cm)之间的盖碗。
c.大型盖碗
300ml的盖碗基本上是目前市面上最大的盖碗了,再大的话就是巨型盖碗了,不仅拿着厚重,还不美观,即使是大老爷们也不是很适合;相较而言,150ml的是最合适的。
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建议选择大小在100ml~150ml的白瓷盖碗即可。
挑选盖碗
我们在挑选盖碗的时候,一定要买碗口往外延伸的,这样手才有着力点,一般就不会被烫到。
倒茶的姿势要标准的
之所以觉得盖碗烫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倒茶的姿势不准确或者说不标准。一般有两种倒茶法,第一种是三指法,这也是大多数人会使用到的倒茶法,即使用拇指和中指按住盖碗两边,食指按住盖子。盖子要稍微倾斜,留出一些开口来出茶汤,接着就是翻转盖碗,倒出茶汤。但问题就出在翻转的角度上,有的人翻转的角度很小,茶汤是缓缓的流出,结果导致握着盖碗的时间加长了,自然就烫手了,而且因为握姿不对,茶汤还是碰到两边的手指头,又或者是水蒸气冲到手指头等等。
习惯成自然
刚开始大家不熟练,可能姿势也不标准,所以会烫手。但是有的人各方面都做好了,选了合适手感的盖碗,姿势也正确,为何还是烫手?其实是熟练度不够,也就是泡茶的次数不够多,泡久了,也就习惯了,不会觉得很烫手。
竹编壶,紫砂刀尖上的芭蕾
文章来源 / 六一堂
艺人范丞丞在综艺《青春环游记3》中首次尝试了竹编手工艺,引发了大家对竹编工艺以及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热情。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竹丝扣瓷”就是其中一朵奇葩。
“竹丝扣瓷”又名瓷胎竹编,是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紧扣瓷胎,依胎成形,胎弯竹弯,形曲篾曲,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浑然一体。
竹丝扣瓷作品
那紫砂和这独具魅力的竹编工艺相遇,能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呢?今天,就带大家品鉴不一样的紫砂。
宜兴盛产紫砂,也盛产竹子。纵观紫砂的发展历史,以竹为题材的紫砂作品不胜枚举。但在紫砂之上展现竹编技艺,宛如“竹丝扣砂”的作品却并不多见,特别是竹丝雕刻这么细腻的。
不过“丝竹扣砂”并不是像“丝竹扣瓷”一样运用真的竹丝依胎编织,而是全凭紫砂艺人手中的一柄雕刻刀,一点一点地雕琢而出。
乍一眼,完全以为是细细的,圆润的竹丝经过竹编艺人一丝丝、一缕缕地精心编制出来的竹制茶具,只有当你用手抚摸或者仔细观察之下才会惊奇地发现,它并不是竹丝编织而成,而是紫砂艺人在紫砂茶壶上经过精工细作地刻出来的竹编效果。
如此精细的工艺可谓是刀尖上的芭蕾。
制作紫砂竹编茶具的重要步骤
制作紫砂竹编茶具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用线梗制作竹编:
首先,用线梗将制作好的茶具身筒外表等分成36份,使之具有精确的整体结构。
造型规则是:上下映衬、体形和谐、深浅自如、明暗分明、比例精确、纹理清晰。
具体工艺如下:
线梗在紫砂泥片上刻出像竹编一样的竹丝线条,相邻上、下线条之间的起始位置错开一个竹丝段的1/2。
线条与线条之间留有定长度的间隙,再在间隙泥的中部刻一条短竖线,然后用铲子将短竖线左右的间隙泥铲除,使之相对于竹丝段凹进去,以便呈现出左、右竹丝段之间那种穿人的凹凸效果。
雕刻“竹丝”时,制作者全程都要全神贯注,而且只能在身心极佳的状态下制作,因为稍行差池,“竹丝”就会错断,导致前功尽弃。
如果补泥,重新雕刻,处理不当会留下痕迹,只有一气呵成,才会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才会在这砂丝竹韵之中,感受别样的美感。
这对紫砂艺人的技艺有极高的要求,正是这样的高要求,要2个月乃至数月方可得一把成品竹编壶。
鱼篓壶
·鱼篓壶鉴赏 ·
此壶名叫鱼篓壶,壶如其名。壶盖为镂空状,流把为竹节造型,圈足。整个壶体不失传统造型,显得典雅大方,精致中充满朴质的田园风。
壶体上的根根“竹丝”皆是纹理清晰,且伸展自如,流畅生动。“竹丝”之间间隔恰当,疏密有致。纵横穿梭交错的竹篾,凹凸有致,横向纤细圆润,纵向形扁强韧,把竹编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
试想一下,茶壶经过泡养而包浆莹润,根根砂丝因为摩挲泛着柔和光泽,竹之清香,与茶香相合,二者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质朴而典雅,精致而大方......
以上内容是关于白茶器具和白茶器皿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