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子冶和景舟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子冶和景舟石瓢区别和子冶和景舟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图文| 砂海墨韵
来源 | (ID:zisha5)
历代名家对石瓢多有演绎,但每人风格各异,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都是以“三角美学”为基础。
俊秀爽朗子冶石瓢子冶,便是瞿子冶,其名应绍,字子冶,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
黑泥 子冶石瓢
他工诗文,其诗耀艳深华、缠绵悱恻;擅书画,晚年尤工兰竹,用笔放逸,为世所重;精鉴赏,凡钟鼎彝器、秦砖汉瓦无不立辨真伪。
红清水泥 子冶石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酷爱紫砂壶,并自号为“壶公”。
子冶石瓢,最早乃是由瞿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名。
底槽清 子冶石瓢
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
段泥 子冶石瓢
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
刚中有柔的景舟石瓢景舟石瓢是顾景舟在陈光明满瓢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颇具备分寸感。
底槽清 景舟石瓢
壶身丰满,虽型制为几何型,但每根线条饱含了柔润,充分了展出了线条的软而韧度。
朱泥 景舟石瓢
顾景舟记曰:“ 陈光明,字匡庐,小名润宝。中年以后,依其女侨遇上海。技艺较同辈精致,被同代艺人誉为二陈,即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 ”
底槽清 景舟石瓢
陈光明,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原籍金陵,自幼侨寓蜀山,善作紫砂器,工艺精湛,格调高雅,是当时的名家好手之一。
清水泥 景舟石瓢
后陈光明随女儿侨居上海,曾与顾景舟先生同在上海【郎氏艺苑】仿古,景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在上海仿古的名手里,手艺最高的,当数陈光明。“
清水泥 景舟石瓢
景舟款满瓢较陈光明款,壶身较为高挺,追求线性的流畅舒展。
格调高雅的汉棠石瓢徐汉棠出身陶艺世家,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于五十年代初即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老师第一弟子。
底槽清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就是由徐汉棠所创作,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紫泥 汉棠石瓢
在此基础上又加了几分浑厚,添了几分丰满,使之有骨有肉,温润可爱。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
紫泥 汉棠石瓢
壶身口沿下延基本为直线,再往下则与壶体弧线相连。壶嘴前段接近直线,后段则是一段反弧线相连,这样的处理使得壶嘴更有力度感。
型体老味、飘逸,做工简约,端庄大方。
就紫砂壶的结构而言,有“主体”和“附件”的区分。
紫砂壶钮、盖、口、颈、肩、腹、足、底、流、把等,相对于壶的整体而言都是局部。
居中的钮、盖、口、颈、肩、腹、足、底,这八部分称为紫砂壶的结构主体。分置两旁的流与把,称为紫砂壶的结构附件。
壶身的基本形态
球 形方 形桶 形碗合形
壶钮的传统样式
紫砂壶的钮,亦称“的子”,为揭盖而设,常见有球形、桥形、兽形、瓜柄形、树桩形、一体形等。在顶端或底侧,大都要开一个内大外小的锥形气孔。
壶盖的样式
壶盖与壶口的接合,有压、嵌、截几种形式。
压 盖嵌 盖截 盖
紫砂壶“流”的样式
流嘴的样式
壶流端部的出水口称为“嘴”。常见的样式有平嘴、包嘴和舌嘴三类。
出水孔
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早期紫砂壶出水孔,人们大多想象为独孔,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紫砂壶出水孔,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
独孔
起初,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
“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这样泡片茶时,可避免茶叶堵塞。
球孔
网孔
壶把的主要样式
端 把横 把提梁把壶底的样式
在不同部件表达相同、相似或相反题材的前提下,一把壶才能组成一个整体。表达不能胡乱拼凑,更不能随意为之。
石瓢壶是茗壶的传统经典造型,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历来被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足亦是自得章法。
石瓢的特征,壶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应该为按一定比例的几何形体,参考如下: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应该说恰倒好处。
石瓢的嘴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至壶1厘米左右)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看起来又呈喇叭形,这也是视力错觉造成的美感。与壶身的连接,由壶身引出,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好象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流嘴面应当平而挺,内孔要圆,壶嘴出水口处内径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流畅有力,不易涎水。
石瓢的盖
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实质上是中部高周围低。中间与边沿大多是一毫米左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极,细视略有高低,最忌中间显隆起状。
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既要和顺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石瓢的身筒
石瓢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结合要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
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几何三角形(也有叫“人字形”的),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切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霄之意。
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
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石瓢的钮
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盖上的钮(桥梁)是最关键之处,以桥形钮为主,不同陶品也有所变化。桥形钮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桥中央为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只是个三分之二的椭圆。
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颇显作者功力。
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石瓢的把
壶把要求与嘴对称,与流同理,壶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壶把的三角处理。
壶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之上,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和顺流利,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适。
石瓢的足
石瓢的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型为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不倚,使整体统一,这样才显示出壶的神韵十足。目前,也有部分石瓢改用传统的圈形足。
石瓢之款式千变万化,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石瓢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简洁实用。这是实用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茗壶虽然巧妙、精美。但过于繁琐,使得束之高阁,只能够用来欣赏,丧失了使用功能,这样的款型是无法流行的。而石瓢简洁、实用,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审美要素。
③刚劲中富于柔美。这也是石瓢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受壶友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把好的壶款是干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石瓢壶经多人改良,很多石瓢的器型是以人名命名。可细分为“彭年石瓢、子冶石瓢、石梅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此外“冰纹石瓢、大矮石瓢、六方石瓢、锦囊石瓢、高石瓢”皆发轫于此,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即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以上内容是关于子冶和景舟和子冶和景舟石瓢区别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