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原矿泥料特点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五种原矿泥料和紫砂原矿泥料特点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如果没有见过紫砂泥的真身,应该有不少人认为,它就和其他泥土一样,或许加点水调和一下,就可以制作茶壶、茶杯等各种紫砂器具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紫砂泥又被称为“泥中泥、岩中岩”,是深藏于山体坚壁的矿石,开采并非易事。从开采矿料到成为可以制壶的紫砂泥,这中间又要经过诸多加工工序,最是考验时间和工夫。
紫砂之源青龙山与黄龙山,两座矿山上曾广泛分布着许多矿点。2023年宜兴颁布实施的“禁采令”及时制止了紫砂原矿的无序乱采现象,如今山上的露天矿坑里已经蓄满了水,变成了一泓幽碧的湖。
刚从矿层中开采出来的紫砂矿石,质坚如岩。只有露天堆放,摊晒风化,历经数月的风吹雨打,同样以自然之力方能化解它从岩层中带来的原始脾气。
将筛选过后的紫砂颗粒进行石磨碾磨,使石块变成石粉。
下缸浸泡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泥料在大水缸中长时间地浸泡,可以排出其中的空气,增加其可塑性。这个时候的紫砂泥料,才有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样子。
将经过数个月时间浸泡的泥料捞起,放进石膏模中干燥;此后,传统的炼制方法是人工反复锤炼直至达到理想的可塑性;现在大批量生产,已改用真空炼泥机制成成品泥;制成后的成品泥注意保湿,放于阴凉处陈腐。
紫砂泥料炼制好了之后制作成壶,不同的泥料又有不同的特性,放大后看,正是紫砂的特征所在!
紫砂细节赏析
在紫砂壶全手工与半手工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全手工的身筒造型拍打,不断的追求模具般的规整形制;
而半手工仿全手,却不断的追求全手的细节特点。
▲全手工掇球
所以,很多壶友在分辨全手、半手时就变得一头雾水了,网上分辨方法众多,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泥凳纹」便是其中之一。
泥凳,是宜兴的本地说法,其实就是做壶人的工作台,多为木桌。
▲此工作台即为泥凳
木桌上有木纹,做壶的人在拍打泥条的时候,紧贴木桌的一面便会印上木纹,这也就是所称的泥凳纹。
▲泥凳木纹
手工制作紫砂壶时,一般将有泥凳纹的一面作为壶的内壁,光滑的一面作为壶的外壁。
▲泥凳纹
烧成后,在壶内壁呈现一种不规则的横向短线状条纹,拍打力度、手法不同,深浅痕迹也不同。
那么,是不是有泥凳纹的就都是全手工壶呢?
注:上图是比较典型和明显的泥凳纹
另外壶友们要注意的是,泥凳纹与横向的规则圈纹不同,后者是手拉壶的痕迹,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此外,虽然泥凳纹不能分辨全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鉴别机车壶的依据。
因为机车壶的泥条是机器滚压出来的,并不需要打泥条,所以机车壶是没有泥凳纹的。
总结
其实说了这么多,也就一条,不要以泥凳纹去分辨。
在某些有心的造假人手中,泥条可以专门放在泥凳上敲打,所以是无法以此为标准的。
友情提示,实拍图为作品实景实拍,禁止盗用。
茶盘
电热水壶
茶叶罐
用来存放茶叶,茶叶是一种干品,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极易挥发。茶叶罐的一般有锡制、铁制、陶瓷、
玻璃、纸制等,其中以选用有双层盖的铁制彩色茶罐和长颈锡瓶为佳,用陶瓷器贮存茶叶,则以口小腹大者为宜。
茶荷
用来展示干茶(图中展示的是自嘉·纳雍绿茶)。承装茶叶后,供人欣赏茶叶的色泽和形状,并据此评估冲泡方法及茶叶量多寡,之后才将茶叶倒入壶中。
茶壶或者盖碗
茶壶、盖碗是用来闷泡茶叶的。一般是用陶瓷、玻璃或者紫砂制作而成。装上茶叶,倒入开水闷泡,闷的时候可以盖上盖子,这样温度可以更高,更容易让茶的味道溶入水中。
盖碗又名三才杯,明清时广为流传即盖为天、托为地、杯为人,合起来曰天地人合一。
滤网
滤网是用来过滤汤水的,茶水从茶壶或者盖碗之内倒出时,容易带出茶渣,所以需要过滤。
公道杯
公道杯也有人称之为“茶海”是用来装茶汤、给人倒茶也可以用来均衡茶汤浓度。
茶道组
其中包括茶筒、茶则、茶夹、茶拨、茶针、茶漏。
茶筒:用来盛放茶道子。
茶则:用来量取茶叶。
茶夹:用来夹洗品饮对杯。
茶拨:用来拨取茶叶。
茶针:用来疏通壶嘴。
茶漏:用来防止茶叶外漏。
如冲泡白茶,要先洗壶,置茶后,冲入热水后的第一道茶汤不饮用,用来洗壶。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原矿泥料特点和紫砂壶五种原矿泥料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