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倒茶手法视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倒茶技巧和倒茶手法视频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导读:一个真正的茶人除了会泡好茶,还要会倒茶。倒茶,看似简单,但充满学问。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你知道茶应该怎样倒吗?你知道茶的倒法有多少种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习倒茶的几种方法吧!!
【勾把】
【夹把】
【捏把】
也称“单手把提点钮”,适于200毫升以内的小型侧提壶。用拇指与中指向壶心倾斜捏把,以无名指与小指抵住壶把下方,食指点钮。
【勾提把】
【夹提把】
也称“提梁持壶”,适于“提梁”壶。“提梁”壶的提把在盖子上方。持壶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包夹住壶提后半部根部,以拇指顺便点钮(也可用另手的食指点钮)。
点钮,除了避免壶盖掉落,还可控制出水。制作精致的壶,按住壶钮气孔,水是流不出来的,俗称“禁水”。
若气孔设计在手指不能按住的地方,就只能点钮,不能禁水了。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茶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在茶具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茶具种类。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便开始使用青铜器具来盛茶,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
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
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了隋唐的时候,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了巅峰,其中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停宗供举的鎏金茶具可谓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但是从未代开始,人们对金属茶具用来泡茶的褒贬不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肴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使得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
尤其是用锡、铁、铜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在铁质器皿出现之前,人们煮制食物的用具主要以青铜器皿为主:而当时的茶是用生煮的方式煮成羹烫后饮用,所以煮茶时必定会使用到青铜制的煮鼎。
直至秦汉时,宫廷内和高官贵族们才开始用金碗银瓶等贵金属茶具。唐代时,为了显示皇族的尊贵,皇宫里所使用的茶具大多是用金银制作而成的。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的地宫里,共发现了唐僖宗李儇所用过的12件金银制茶具,由此可以推知当时金银制茶具的大致使用情况。
因为制造铁制器皿所需的费用比制造青铜、金、银质器皿相对较少,且易于推广,所以,铁制器皿一一出现就很快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茶具中的铁制器具也逐渐增多了比如铁质的炉、签、鼎等均得到广泛的使用。实际上,用金属茶具饮茶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些人认为用金银质地的茶具可以显示自身尊贵的身份及地位。
但随着人们对茶艺的研究与对茶性认识的深入,金属茶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茶事生活;而如今我们所使用的茶具里,仅有很少一部分为金属质地材质的,比如锡质的茶罐等。
新功能的不锈钢电茶壶等新兴茶具,方便、快捷等特性,较易被喜爱现代元素的泡茶者所用之。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最近有听壶友说,银壶煮的水,好像又麻又涩。
大唐君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有点蒙。这怎么可能?银壶煮水明明可以软化水质。
况且银本身还具有测毒的功能。
末代皇帝溥仪回忆,早前在宫中用膳,也要太监拿个银针,每碗茶里插一下,细细观察针身发不发黑,全试过,无异常,皇帝才会吃上几口。
在完全没有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古代,人们测试有毒和无毒,最经常也是首选的工具,就是银制品。
那么,银壶煮出来的水又麻又涩,是不是意味着这水原本就有不利于健康的成分呢?
大唐君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原来许多所谓的“银壶”,其实并非纯银所制,也就是并非99.9%含量的银制品。
99.9%含银量,俗称为纯银,这种材料十分柔软,高温下易变形,是在烧制时对工艺要求十分高,由于烧制不易,故而价格高昂,且不易得。
市场上的“银壶”,多为混合金属制品。也就是银和其它的金属混在一起,铸造而成的壶。
这种“混合型银壶”,多用回收的二手银加工制作,再用机器批量制造,价格低,加工粗糙,里面不排除会出现重金属情况。
所以买银壶一定不要贪便宜,否则便是日日把重金属喝进肚子里,后果真不是堪想象。
喜欢喝茶的人都喜欢挑一些心仪的有情调的茶具。但是,目前茶具市场的情况,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银壶、铁壶,各种材质琳琅满目,价格高低不一,很多人选择的时候会以价格为导向,这样难免挑选到品质不高的,甚至是有害健康的茶壶。
如果买到品质低劣的,不但带不来健康,反而有害,那岂不是花钱买罪受?
当没有修炼出一双识货的慧眼时,还是老老实实地,买价格适中的,正规厂家出产的,各种检验证书齐全的银壶。
茶好,水好,器好,才是真健康。
以上内容是关于倒茶手法视频和倒茶技巧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