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纯手工铁壶 手工铁壶的底部特征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撒浪嘿呦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纯手工铁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手工铁壶的底部特征和纯手工铁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纯手工铁壶 手工铁壶的底部特征1

美好的生活品质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也要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器物上。懂得器物之美,才会更懂得如何珍惜与使用。

在恰当的使用中,感受日常生活之美。

所谓奢侈品,必须是花费许多时间来养成的物件。这个时间,一部分指的是器具的制造时间,而另一部分,则指的是你在使用时需要花费的时间。

手工铁壶、煮水烹茶,可谓是其中一个代表。

同为铁壶,为何价格相差十倍?

几百元的铁壶一般是工业流水线生产,材质主要是不同等级的生铁;而手工铁壶的价格一般都在千元左右。

来自日本知名堂口的手工铁壶,因为使用材质和手工技艺的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以洋铁材质为主的铁壶,价格一般要上千元;而用稀少的“和铣”材质,古法手工制作的铁壶,价格在上万元甚至要到10万元左右。

慢生活与健康理念的兴起,人们开始喜欢回归原始,用手工铁壶来煮水。然而一把铁壶,由于材质、做工等的不同,从千元左右到万元等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你懂得如何挑一把最适合你的铁壶吗?

如何欣赏一把经过74道工序的手工铁壶?

一直供给日本皇室御用铁壶,并且负责修缮日本国宝级的铁壶、茶釜的菊地保寿堂,其第15代掌门人菊地规泰先生说,影响铁壶价格最大的因素是:和铣与洋铁。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日本手工铁壶,大多数都是由洋铣制作而成,只有菊地家会采用和铣。

和铣是一千多年前由中国传向日本的锻造技术,由于和铣制作铁壶的技术非常困难,10把铁壶只能制成2把,后来西洋产业革命带来了成本更低更易制造的洋铁,被人们广泛使用,和铣的锻造技术也就逐渐失传,在昭和初年便已彻底消失。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恢复和铣技术,投入资金研究了20年,终没能完全重现这种和铣精炼技术。

为了恢复这一日本最古老的传统技艺,菊地保寿堂的十三、十四代传承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制,才成功恢复了“和铣”技术,是全日本唯一掌握并采用这一技术的堂口。

“比起洋铁,和铣制成的铁壶就算每天使用也可以保持200年,日本现存最早的和铣铁壶已经保持了680年。”菊地先生表示。

而目前菊地家使用的先祖留存的和铣存量,大概只能制出1000多把壶,维系4-5代传人。

“说到产量,和铣铁壶,技术上一年成品最多能做150个,我们普遍做50个左右。洋铁最多能做300个,普遍做200个左右。

“控制用量是为了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

材质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创作风格。“如果用和铣,我会更想保持铸型好看的传统风格。而用洋铁的,则会加些新的设计。”

挑选和使用技巧挑选

日本铁壶一般分为南部壶与京都壶两派。南部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南部,而是指日本历史上被姓“南部”的氏族统管的地域,喜好茶道,讲究朴拙。

而京都壶,则工艺精致,偏向收藏品。日本的“堂口”则相当于我们所称的“作坊”,日本铁壶讲究传承,各大堂口都会有清晰的传承历史,可供了解。

使用

铁壶煮水后,要用壶盖叉或夹子开盖,注意水蒸汽,以免被烫伤。

除煮水使用外,平常不要让壶内留有水份。煮水泡茶要将壶内剩余的水倒出,并利用余热自行干燥。

但也不要空壶加热来除水气。

铁壶要放置干燥处所,避免潮湿。长期不用时,应在最后一次使用后,干燥壶身,再将木炭、竹炭或纸张等天然干燥剂放人壶内。

做壶是一生的修行(从水壶开始修炼)

去年11月,在厦门落幕的第三届东方茶席大赛上,吴言创作的《桃花流水》意外地将金奖收入囊中。

之所以倍感意外,是因为他才第一次参赛就拔得头筹,获奖对他来说,无异于一场由青涩迈向成熟的“成人礼”,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艺术的体悟。

“看出来”的热爱

吴言是“85后”,出生在赫赫有名的宜兴丁蜀镇。虽生于斯长于斯,他学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国内一家知名民营企业里做销售管理,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很多正在或曾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一开始都是怀揣梦想,踌躇满志。渐渐地,感到压力“山大”,感到疲惫,然后怀疑,乃至厌倦。

疲倦了,那就回家吧。

吴言获金奖的茶席作品《桃花流水》

回到宜兴后,有相当一段时间,他都处于“无业游民”状态。有事没事,他就跑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

他发现,有很多跟他年纪相仿或同龄的伙伴都在做壶,毕竟这丸紫泥在宜兴手艺人手里已经捏了数百年。

别人在做,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段泥条如何在手中变成一只美轮美奂的茶壶。每天看,日子一长,他也对泥土萌生出了“感情”,直到忍不住要自己动手试试。

而向身边的朋友学制壶,不存在因身份悬殊过大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自己也可以多练习基本功,遇到困难时,朋友们还会耐心地教。

就这样,他捏着“张三李四”的泥巴,跨入了紫砂艺术之门。

享受修行

除了苦练打泥片、打身筒等基本功外,他听取了朋友的建议,从仿生瓜果类的“花货”着手。

这对于半路出家的吴言来说,更容易上手,进步也更快。

就像习书,做壶亦是始于临摹,“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从而渐入蜕化,自成一格。

不断临摹古今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手艺日进,也越来越能领悟到紫砂薪火相传五百年的魅力与精神。

一如泥料,需经历反复捶打揉捏陶塑才能成型,吴言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亦须经历一番艰苦漫长的磨砺。

他把这门艺术当作一项终身的修行:“我并不比别人更聪明,许多人花了几十年才会达到应有的高度,我花的时间当然只会更多。但是,我不急(于求成),我更多的去享受它。”

景行行止。不同的创作阶段,他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或因勤勉精进,或凭高度悟性,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的作品风格较之先前判若两途,以致于凛风再见他到时倍感惊讶:“真没想到,他进步这么快!”

现今,他做的壶多为精气神具足的小壶。虽形制不一,却有着共性: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光泽温润内敛,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不惊不扰的沉稳之感。

“整体感觉更有张力,在细节处理上,比如肩、流等部位,过度自然,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而以前的就显得含糊很肉。

“最让我惊喜的是流,出水顺畅有力,断流疾速,不会流涎。”

现阶段,他则努力尝试如何做一把让茶人喜欢、用得舒服的壶。于是,他常以一个倾听者、调研者及服务者的身份去参加茶会,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着眼于茶器的功能性,时刻捕捉或挖掘使用者的诉求及审美偏好,并将这其“转译”成手艺的语言,进而在技艺上有针对性地去完善。

美与实用之间

茶器,是席间的一道风景,它连接起了主与宾、人与茶。

吴言认为,尽管它们是席上的主角,但不必华美精致,更无须矫饰,耐看好用便可。就以去年获金奖的作品《桃花流水》为例,一壶四杯一建水,构成了茶席的主体,这些紫砂器无一例外,都有“桃”的元素。

“桃在传统文化里有吉祥圆满的寓意,在手艺上又很见功夫。”他创作的这组茶器,摆在素淡的灰色席布上,顿时洋溢着活泼泼的生趣:朱泥梨形壶,居于茶席中心,一棵果实累累的桃树从壶身壶把“长”到了壶盖;段泥建水,圆融饱满得就像一只桃子,口沿处的线条略有波折起伏,并点缀着一二枚新果,玲珑可爱;茗杯有耳,枝叶旁逸斜出,饶有田园诗的趣味。

“泡茶是藉由人手使茶与水在不同的器中互动。茶汤从壶流入杯,再流向建水,它的流动,就仿佛水在桃花间流淌。”他说。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将供春之后制壶名家划分为“粗”与“精”两大流派。壶艺善精细机巧的艺人徐友泉,到晚年时不禁喟然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所谓的“粗”,并非粗糙拙劣,而是天然去雕饰、拙朴大方。

吴言做的壶,恰到好处地将“拙”与“巧”、“粗”与“精”糅合在一起,亦如国画中的工写相融。

暖润而坚莹,既保证实用,又照顾美观,透着文质彬彬之美。

成长的“包浆”

迥异于瓷器的轻盈、铁器的厚重、银器的华贵,紫砂器给人的感觉是含蓄沉静,温润如玉,如谦谦君子。

形成这种独特的气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它的“包浆”。对此,周高起是这样形容的:“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这种幽微的光泽,是长年累月使用、历经时光打磨留下的印迹。它看似毫不张扬,却非暗淡无光,看似光彩照人,却非浮光闪烁。

若将它比作参禅,应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水”第三重境界。

在制壶的修行中,他的作品,从花货到小品,由繁到简,由“精”到“粗”,由巧到拙,是风格的改变,亦折射出了个人的成长他穿过“花团锦簇”,超越自我,返璞归真,以最简畅的形式来呈现最丰富的内涵。

壶如其人,冷静沉着,却也不失盎然意趣、生动气韵。

谈及创作心得,他把手艺比作学武。“它是一项技能,是行走江湖所必备的吃饭家伙,也是与人切磋的机缘。”他说,“各门各派武功绝学都不一样,有的狂野,有的灵动,有的劲爆,有的儒雅。

“我看了这么多种武功,把一种学到精通就已经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而那种集各种上乘武功于一身的大师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就更加少之又少,因为这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方能融会贯通。”

他追求的目标很简单:“希望我的作品能成为别人席上的亮丽风景,肯定不是最贵,但一定要是他逢人就说这是我觉得最好用也是最喜欢的壶,就够了。”

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不过,他早已把这当作一生的修行了。

多图|史上最全茶杯垫图鉴

定义:杯垫比茶盘小,是指茶杯下的铺垫物,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止隔热源及防止茶水外漏出,在茶道过程中,避免杯子滑落,故也有保护茶杯的作用。

作用:一是使茶席中的器物不直接触及桌面,以保持器物清洁,二是以自身的特征辅助器物共同完成茶席设计主题。

铺垫虽是器外物,却对茶席器物的烘托和主题的体现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茶杯垫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金属材质不锈钢

不锈钢和木头的完美结合低调色泽,百搭造型,完美适应各种茶席。

黄 铜

简单的款式,表面采用纯化工艺处理,极富质感,适合放在茶盘上。

紫 铜

平观外观,边缘翘起的弧度融入了匠人在打造中思考的情感,便于茶事过程中持握舒适,单手端起也不会晃动。

纯 银

银锭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带有吉祥、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寓意。

锡制

锡是一种稀有金属,素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贮茶不变色”的美誉。

植物茎、藤、皮材质玉米皮

玳玉米皮杯垫属于全手工编制技艺,匠师取其本色,成就朴实自然之物。

老棕榈树皮

采用天然老棕榈树皮制作而成,隔热效果极佳,透漏着自然之美。

丝瓜络

丝瓜络是众所周知的养壶垫材质,吸水性好,久用不腐,价格实惠。

越南秋藤

越南秋藤来自热带雨林,在成熟年间只能在固定的一季采集,其他三季均为白色,唯有一季呈现金黄色,尤为稀有,永久后颜色会变深红,且越用越油润华亮。

清代藤编

采用民间纯手工制造,此物产于清代,更显价值。

竹木制黑檀木

黑檀木是茶具常用木材,而杯垫中间镶嵌陶瓷,更显古朴雅致,陶瓷中绘制图案的图案多样,通常绘制的图案有山水、植物、动物等。

板栗木

纯板栗木是很好的隔热材质,木纹魅力,质地坚硬。

鸡翅木红木桦木

桦木质地坚硬,手感光滑如丝,放于茶桌上,犹如佛座,观赏其形,修身养性。

瘿木

瘿木亦称影木,影木之名系指木质纹理特征,并不专指某一种木材。瘿木不是某种树木的代名词,而是泛指所有长有结疤的树木。

香樟木

天然木材,表面光泽好,手感润滑,纹理清晰自然,透露着古香古色之气。

清代竹藤

此物品是清代手工竹藤,可收藏,可观赏。

新竹制

竹制茶杯垫能与茶杯百搭,最为衬托杯子的造型线条。

斑竹

斑竹为散生竹,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是著名观赏竹。

紫竹布艺类

棉麻布染布混棉麻石材制乌金石

乌金石茶垫不易吸水不变性,遇冷、遇热不干裂,不褪色。

梅花石

梅花石又名汝玉,由于石头纹理间映孔雀蓝、玛瑙红、水晶白等颜色得名梅花石。也曾被汉武帝誉为国宝,宫中御玩。

玻璃制透明玻璃陶瓷土制白瓷青瓷青花瓷清代粉彩汝窑弟窑

相传宋代在龙泉兄弟二人各主窑事,弟者称弟窑,因名。习惯上所谓的弟窑即龙泉窑,亦称章窑。

越窑

越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紫砂粗陶白泥制茶杯垫按照工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釉色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色种类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唐三彩、釉上彩、釉下彩等。

白釉清代绿釉黄釉褐釉金属釉乌金釉其他工艺竹镶冰裂

问冰裂因似冰裂的痕迹而得名,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避防烫、散热快等特点。

柴烧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

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白瓷镶金边景泰蓝

景泰蓝杯垫,带有浓郁的清代风格,色浓庄重却又不是素雅恬静。

茶杯垫按照形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茶杯垫的形状很多,能想象的或者想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制作成茶杯垫。就形状挑选茶杯垫,一般都是就个人喜好挑选。

方形圆形长方形扇形三角形井字形八卦形壶形船形铜钱形湘妃竹蕉叶鱼形蝶形编织纹竹竿形祥云内凹形内凸形莲藕荷叶海棠花梅花青蛙荷叶叶形窗花形

Tips:茶杯垫DIY

木质格栅茶杯垫,样式百搭,深受大众喜爱,现在就教给大家,赶快试试吧!

准备材料:5根雪糕棍(做杯垫表面),3根1厘米厚度的木棍(做杯垫支脚),木材胶水(粘合杯垫)

方法:平铺5根雪糕棍,注意间距要和垫脚的木棍切合;胶水以点的方法,分别涂在5根雪糕棍的左中右三个位置,不要涂太多;把垫脚木棍依次按左中右的胶水位置摆放,调整整体位置;等待胶水干透以后,就可以使用了,是不是很简单呢?

以上内容是关于纯手工铁壶和手工铁壶的底部特征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唐代茶器 唐代茶器以什么为美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