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铁壶煮黑茶好不好 铁壶煮黑茶的最经典的是两种方法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分分钟需要你国语版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铁壶煮黑茶好不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铁壶煮黑茶的最经典的是两种方法和铁壶煮黑茶好不好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铁壶煮黑茶好不好 铁壶煮黑茶的最经典的是两种方法1

几乎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但可以煮的却不多。用沸水煮茶叶,还能保持茶叶的口感,非黑茶莫属。

烹煮黑茶清甜幽韵

黑茶不仅能泡,还能烹煮,并且煮过之后的黑茶依旧“面不改色”。

喝黑茶很划算,一次用量能让几位好友喝到够。谈话间,把泡剩的黑茶全部倒进茶壶里,接着把茶壶灌入冷水,然后直接加热茶壶。

待壶里的水完全沸腾后再煮1至2分钟,茶就煮好了。

从色泽上看,经烹煮的黑茶,茶汤比冲泡时更浓郁,色泽更红亮,厚实感与质感比冲泡好的黑茶来得更鲜明。

这时的黑茶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陈香味,取而代之的是清甜幽韵,茶味在口中慢慢弥散。如果说冲泡的黑茶回甘在后,那么烹煮的黑茶则入口清甜,与回甘融为一体。

用同一把铁壶,先后烹煮三次,黑茶只在第三次烹煮时茶汤微淡,茶香微薄,但丝毫不影响品茗效果。

如果茶友既想喝好茶,又想节约成本,黑茶可说是最佳的选择。

两种煮法大开眼界

铁壶煮黑茶的方法不止一种,其中最经典的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采用铁壶、电陶炉,将水注入壶中,随着电陶炉的逐步升温慢慢煮。茶汤颜色逐渐变深,先像花生油的颜色,后转为栗色,大约耗时5至10分钟,期间两次加少许冷水压了一下。

这种方法煮茶,味道比泡出来的茶来得醇厚。这种方法适合围炉而坐,在很冷的天气一群茶友在室内喝这么一泡茶,畅快至极。

第二种,将黑茶放入铁壶中,然后加入冰水,并用急火加温,两三分钟之后,茶汤变得透亮橙红。

品尝时,滋味醇厚,香气纯正,无杂质,特有的红、浓、陈、醇。这一方法更适合自己闲暇时品饮,即可陶冶性情,也可缓解疲劳。

购买铁壶有技巧

首先,检查铁壶内外是否有破洞,用手指稍微轻弹。如果正常,所听到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如果沉闷或带有破破的叉音,那就要小心了。其次,检查铁壶内部是否有不正常的黑色,有些卖家为了要让壶变得美观好看,会在内部上一些未知的黑色物质,正常的情况下不应该全为黑色。

四种壶三款杯(三杯壶多大)

古人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讲究喝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杯子,而饮茶也是如此。那么不同的壶烧出的水,或者用不同的杯喝水,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上周末,笔者和茶叶爱好者关女士一起用砂铁壶、铁壶、陶壶、银壶分别烧水;杯子用汝窑、柴烧以及玻璃杯分别品茶,认认真真地尝试了一次并进行了对比。

整个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对比不同的壶煮出的水,口感有啥区别;第二阶段则是对比不同材质的杯。

实验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烧水、烧开、倒出、品水。不过品水时要求非常专注,要口舌非常的敏感、细致,才能品出它们细微的区别。

首先喝的是砂铁壶的水。砂铁是一种稀缺且昂贵的磁铁结晶矿,它纯度高、含杂质少、不易生锈,因此也是日本最为古老和久负盛名的优质铸铁材料。

砂铁壶煮出的水甘甜柔顺,口感很好,如山泉水一般清爽。

接着喝的是日本老铁壶煮好的水。虽然也清甜,口感也不错,但还是没法和砂铁壶煮出的水相比。

关女士说,因为铁壶能释放微量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煮出来的水和山泉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砂铁壶释放二价铁更快、更容易,更利于人体补铁,煮水口感自然比普通铁壶更佳。

在尝试陶壶和银壶时,也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第二阶段是对比汝窑、柴烧和玻璃三款杯子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每一款材质的杯要把刚才5款壶的水都试过一遍。

这样得出来的结果也很有意思。

喝到砂铁壶泡出的水时,感觉汝窑杯最能突现水的优点,甘甜纯净;柴烧杯则像把水的优点都掩盖吸收了一样,水的口感变得内敛了,而玻璃杯泡出的水则优缺点尽显,不加修饰。

但是喝到铁壶煮出的水时,又觉得柴烧杯的最好喝,水甘甜如山泉,而汝窑的就稍逊一筹。

喝陶壶煮出的水呢,又觉得用玻璃杯的口感更好,清甜柔滑,把汝窑和柴烧杯比了下去。最让大家意外的是,玻璃壶泡出的水居然配玻璃杯是最好的,用汝窑和柴烧杯喝,感觉都会弱一些,这真是一个“负负得正”的惊喜。

当然,此次实验并没有太追求严谨性,里面很多感受都是比较个人化的,仅对本次实验有效。

欢迎更多茶叶爱好者也亲自尝试对比,相信会有切身的感受。

教你识别15种杯具(教你识别15种杯具器)

话说,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盏1、盏

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

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

杯2、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主要都指饮茶用具。

3、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因现代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茶器(茶具)处于产量大、种类丰富。

4、“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

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下次老板请你喝茶的时候,记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制作创意层出不穷的繁盛阶段。

5、六方杯

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茶姐比较喜欢这种六方带点曲面的六方杯,有方有圆。

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

6、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

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7、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

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器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水和茶叶,而是道与用的体现。

8、圆融杯

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器皿很简单,本不复杂,简单的东西才能传达美的本质在里面。

9、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

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万物之间有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越简单越美妙。

10、耳杯

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不过,怎么长得这么像我家里的水果盘呢。。。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11、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12、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中国人吃茶,总有一种茶趣,其实不外乎人生志趣、为人秉性罢了。

13、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嗯,下次谁说高脚杯是专门喝葡萄酒的我跟谁急!

小小茶器,承载吃茶的闲情逸趣触动品茗的五感之美

14、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器形和色泽之美是如此赏心悦目,捧着器物的温润质感,啜茶时的自然本味

15、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以上内容是关于铁壶煮黑茶好不好和铁壶煮黑茶的最经典的是两种方法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中国六大茶种是什么? 中国六大茶类都有哪些品种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