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荷 茶则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荷的作用是什么和茶荷 茶则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荷
茶荷是泡茶用具,通常又被称为赏茶荷,是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
它器如其名,负荷染香,承载容纳,玲珑雅致。其是美的传递,泡茶时,茶荷在茶友间穿梭传递,鉴赏茶形、观茶色、闻干茶香,然后将茶叶移至茶壶,一汪滚烫的清水倒入壶中,茶香满溢,是一种美感与味道的交融。
有何功能
主要用途是茶叶出仓到茶壶冲泡前的过渡器皿,同时它除置茶以外也兼具以下几种功能:
一是赏茶:承装茶叶后,供品茶者欣赏茶叶的色泽和形状,并据此评估冲泡方法,之后才将茶叶倒入壶中。
二是醒茶:将紧结的茶解散,放置在茶荷中慢慢唤醒茶性。
三是量茶:因为泡茶时可能无法精准地取出合适的所需茶量,而茶荷一般容积相等,所以可以根据冲泡的茶类,加以估量,每次取相等量的茶叶放入茶壶。
此外,也有人会在茶荷中将茶叶略为压碎,增加茶汤的浓度。
如何使用置茶
一般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握住茶荷两侧,右手用茶匙拨茶,避免手部直接接触茶荷的缺口部位,防止茶叶吸附异味、影响口感,保持茶叶洁净卫生。
赏茶
左手动作相同,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握住茶荷两侧,右手托住茶荷底部,再将茶荷横向递予茶友,赏茶完毕后由最后一位茶友递回或者置放在茶桌上。
需要注意一点,泡茶时,茶荷应摆放在茶盘旁边的茶桌上,不可直接摆放在茶盘上。
有何分类
在造型上,形式多样,有的形如卷曲的荷叶,有的如小船一般,也有简单的条状;在材质上,可用竹、木、陶、瓷、锡等制成。
此外,还可在赏茶时根据不同的茶匹配不同的茶荷。
陶质茶荷
可塑性强,质感厚实,一般适合置放红茶、黑茶等粗狂类茶品。
瓷质茶荷
有白瓷、青瓷、青花瓷等,密度高,亮度好,适合置放绿茶、黄茶,或者一些轻微发酵茶,如铁观音等。
竹质茶荷
有简单的竹片,也有带雕刻的,要求做工细致光滑,较适合纤细的条形茶、碎茶等。
木质茶荷
雕刻成型,表层涂有清漆,适合盛放条形茶。
金属茶荷
紫铜质的较为多见,但价格较高,手感沉实,适合置放老白茶、陈年黑茶等老茶,能更好的衬托岁月沧桑感。
玻璃茶荷
适用范围较广,较为百搭。
如何选购
茶荷不仅实用,而且还可以是茶桌上的一个艺术品。总的说来,选购茶荷,金玉竹石陶瓷都可以,但最好是其材不盖茶香,质不夺茶色。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1、注意茶荷的造型、材质要与干茶的外形、色泽相匹配。茶荷的选择与搭配若是得当,可以让我们在饮茶的同时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
2、根据平时所饮茶叶种类的不同,在选择茶荷时要对其大小、材质和造型等有所考虑。如平时爱喝绿茶的,可以选择较为细腻的瓷质茶荷,造型上可以选择卷曲状的莲叶型茶荷。
3、还要注意无论哪种材质的茶荷,内侧最好是浅色的(如白色、浅灰色),这样方便观赏干茶的颜色和形状。
茶荷之美,需要细细用心体会。看了这篇文章,大家对茶荷是不是有更多的了解了呢?
许多时候,我们有好茶,却泡不出好味道。不是冲泡技巧的问题,也不是茶器不够好,而是差一汪好水。
一汪好水,更能够成就一方好茶。
凡是对茶感兴趣的人儿,都会或多或少对铁壶了解一二。可能会有许多人犹豫着不清楚铁壶到底好在哪里?
拥有一把铁壶是茶人进阶的重要阶段。用铁壶煮出的水来泡茶更具一番风味。
铁壶煮出来的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饮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仅可以冲煮、还可持续加热,功能性范围更广,所以欧美人士专门用来冲煮花果茶、红茶,用来煮普洱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经由铸铁壶的冲煮,可有效去除茶中的异味,提升口感。
为什么铁壶煮出来的水更甜呢?铁壶泡茶的好处有哪些?
山泉效应,能够改善水质,使水软滑、茶更甘甜。释放出人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促进铁的吸收,沸点高2-3℃,保温性能更好。
铁壶越养越温润,具有赏玩价值,铁壶收藏市场开阔,收藏价值不菲
经常提到的铁壶的“特别之处”,通常有三点:一是能够提高水温,而且蓄热能力强;二是能软化水质;三是能够“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山泉效应”,并且与茶中的单宁酸、茶多酚作用。
为什么有的壶能养生,有的却会重金属超标?
而市面上大多铁壶采用的是工业球墨铸铁材料,其铸造性能虽然优异且成本低,但其铸造的铁壶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有些甚至还会重金属超标。
挑壶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细节?
材质:壶的材质决定了壶是否有养生效果。采用生铁的铁壶,在煮茶过程中能有效释放二价铁及其他微量元素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壶身:壶内壁注意是否有涂层,有涂层的要考察涂层的材料;壶外壁注重外观美感
壶嘴:出水流畅,断水果断
壶把:完美嵌入,对壶身纹理又毫无损伤,此工序非常考验一名釜师的工艺水准
壶盖:契合壶身,对于整个壶的形象能够提升
日常中养护铁壶需要注意什么?
新壶刚刚开始建议每天使用,让水垢和单宁铁能迅速附着,慢慢壶内会全部变红,请不要担心,只要水质不浑浊,是不需要去清理的,清理反而会破坏这个保护层;如果情况严重,请用海绵或软质毛巾轻轻擦拭。
禁止壶内在没有余水的情况下干烧,这会缩短铁壶使用寿命,也有可能将壶烧裂。
切记壶内不要留水过夜,请保持壶体干燥。铁壶在使用完毕后,开小火将壶内水份蒸干,也可用吹风机吹干,再用软布擦干,以确保壶内水份完全干燥。
这里有强大的凝聚力,有文化的传统,博大的胸怀有包容的气度。这里有山川的睿智有大海的气魄,这里有有趣的灵魂。
节选《东涧西藏》。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出土,这批茶器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物账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同时,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刻有“五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
从实物中来看,《物账碑》中的“七事”应为:茶碾子茶碢[tu]轴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器中标出的茶器。
另外,还有玻璃器皿的茶碗茶盏子两枚,《物账碑》载明为茶器。从这组奢华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极为重视吃茶,环节工序也是极为繁琐的。
第一个步骤:准备工作烘干茶饼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ru]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
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已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
金银丝结条笼子:通高15.0厘米,全重335克。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间有链相连。
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这件茶具以金银丝编制而成。
中国饮茶法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个阶段
唐以后粥茶法渐为世人不取,这时贵用末茶法。
茶笋茶芽春间采下蒸炙捣揉和以香料压成茶饼。茶饼平时要悬挂高处,凉爽通风,保持干燥。
取用时还要焙烤,将放置茶饼的笼子置于炭火上方,焙去茶叶中的水汽,以保持其色、香、味,然后再将焙烤后的茶饼碾碎成末进行煎煮。
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据估计这样大小的笼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
第二个步骤:烧水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民间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但作为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显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
唐壶门高圈足银风炉:
通高为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
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炉盖的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仰莲瓣,并承托锥顶状莲蕾。
盖面为半球形,上部镂空,还有两层莲瓣。盖沿有渐收的三层棱台。炉身系敛口,深腹,筒状,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层渐收的棱台。
腹部上小下大,有稳定感。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
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
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奉献的。
火筋
筋,又称箸、筷子。古人对茶具的认识,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
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道著作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
民间用的火筋,常用铁或熟铜制成;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
第三个步骤:碾茶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地宫所出的茶槽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
皇室饮茶作为一种高雅文化活动,用茶量小,轻推慢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因而碢轴显得小巧别致。
后来的宋徽宗认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轮俗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叶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槽不戛。”他没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认为最理想的碾茶器。
第四个步骤:筛茶
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过罗筛选,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唐代的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以茶瓶煮汤,再注汤入碗中,经过拌搅,碗中之茶便能产生粘懈适度的胶体状态,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细不匀,拌搅时就得不到较佳效果。
因此,茶罗子成为点茶的关键茶具。
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壸(kǔn)门座茶罗子:
通体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系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并衬以流云。
盖刹四周各饰一和合云。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为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
罗和屉均为匣状,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拉手。罗架下有台形座器,设镂空壶门。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茶罗子,是我们能见到的古代第一件茶罗实物,十分难得。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的罗框上尚残存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网眼极细密,下层罗屉,接住筛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
筛好的茶末,为保持茶叶的香味要用盒密存。
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背甲作盖,内焊椭圆形子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形象逼真。
此龟腹部用于供贮放碾碎的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第五个步骤:调茶
则为烹茶时投放茶末之量具。《茶经》云:“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鎏金人物画银坛,为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坛子系直口,深腹,平底,高圈足,有盖。盖钮呈宝珠形。
盖面隆起,分成四瓣,每瓣冲出一只飞狮,并施以錾刻,衬以缠枝蔓草。盖与腹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分为四个壶门,分别錾有四个典故人物画,其画面为:仙人对奕(棋)、伯牙俸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将绘画技巧与金银钣錾工艺融为一体。
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调达子就是供调茶、饮茶时使用的。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盐、姜、葱等佐料。
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
盐台
三足盐台由盖、台盘和三足架组成。盖上有中空的莲蕾提手一个,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并与盖相焊。
中空的提手,通常是放胡椒粉用的。与之相连的盖心,饰有团花一周,还饰以摩羯四尾,盖沿为卷荷形,其下是一个与之相配的台盘,用于存放食盐。
三足架与台盘焊接,整体形似平展的莲蓬莲叶。支架以银管盘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为两花蕾、两摩羯。
支架上錾有铭文,曰:“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表明该三足盐台制造年份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文思院为皇上专门制造的;它作为盛盐的盐台是确定无疑的。
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说:“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其意是说,煎茶待水初沸时,须放适量盐调味。
当然,也提出不应使太咸,否则岂不成了喜欢喝盐水一种味道了吗?茶汤中用盐等佐料调味,在唐以前用得较多。
所以,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曾提到茶具“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贮盐花也。”这与上述提及的三足盐台,其用途同出一辙,亦为煎茶器具之一。
不过陆羽还提及与“鹾簋”配套的有“揭”。它用竹制成,是取盐的用具。这在出土的唐三足盐台中未曾见到。
唐时已有人提出反对在茶汤中用盐调味,唐薛能就认为“盐损添常诫”(参见《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说盐有损茶味,不宜加得多。
所以,唐以后,很少再见到在茶汤中加盐调味的了。
第六个步骤:点茶
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长柄银匙为烹茶时拍击汤面之工具。
不过唐代的茶盏一般为瓷质,色以白釉和青釉为主。
锻打成型,纹饰鎏金。勺面呈卵圆形,微凹,勺柄偏长,上宽下窄,柄上部套箍7毫米宽的银片。
柄面自上而下錾饰三段卷草纹,其间以凸起的莲蕾作栏界。柄背光素,中部竖錾“重二两”三字,并有“五哥”划文一处。
碟
碟缘为五曲菱形,浅腹,平底。腹壁以凹棱分作五瓣,每瓣内錾刻饰一朵十字形折枝花,碟心饰一朵阔叶团花,口沿錾刻一周简化的莲瓣纹,此银碟或是盛装茶点之用。
从这套茶具可见,唐代宫廷茶事兴盛,形成了一种尚繁缛、群体,重等级、礼仪,表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
法门寺出土的大唐系列宫廷茶器,不但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兴饮茶之风的佐证,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复原大唐宫廷茶道的依据。
法门寺地宫珍藏的茶器,并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器,其中部分茶器,亦为唐懿宗御用之物。
上述茶器,质地之贵,做工之精,造型之美,价值之高,堪称茶器中的国宝。它是大唐茶文化兴盛的综合体现,更是大唐宫廷茶道兴隆的集中表现。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荷 茶则和茶荷的作用是什么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茶具挑选的注意事项 茶具如何挑选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