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茶具与茶的相伴图片 茶具与茶的相伴文案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朱云峰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茶具与茶的相伴图片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茶具与茶的相伴文案和茶具与茶的相伴图片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茶具与茶的相伴图片 茶具与茶的相伴文案1

饮茶离不开茶具,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搪瓷茶具与冰裂茶具。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

我们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中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中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中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

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冰裂茶具

冰裂茶具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迹,因此而得名。都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等特点。

颜色特点:冰裂茶具因烧制时的各因素不同,例如:不同地区不同配置的瓷土、七彩冰裂使用的釉水、烧制的温度,会产生不一样的颜色。

其他因素一致,因不同批次的烧制,颜色会有细微的差异,这也就是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陶瓷品的原因。

主要的七种颜色是:赤、橙、黄、绿、青、兰、紫。什么是冰裂釉:冰裂釉是指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花瓣般的层面。

冰裂茶具在市场上的热销程序不亚于汝窑茶具的质感,外观,色泽,造型都是非常漂亮的,而且色彩丰富,批发价格二三十块钱,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普通定位在100-300元不等,利润相当不错,价格却很平民化,被接受的人群更加的广泛,产品看起来却非常的高档。

茶器的初相(茶器是什么意思)

“茶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唐代的《封氏闻见记》,在日本则是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被正式使用。

茶道是指用特定的手法来泡茶并用特定的手法来饮茶。它不是单纯的泡茶喝茶这样简单的概念。

通常是与美术、工艺、诗歌、绘画、花道、茶室建筑、造园、怀石料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茶室的主人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选择茶道具、料理和菓子。往往还要考虑墙上挂的画、茶室里装饰的茶花、道具的组合及茶席的清扫,宾客可以从一点一滴细微的变化中感受到主人的用心、体会其中的趣味,并以此为契机和主人展开对话,这些都是茶道的一部分。

在诸多艺术之中,茶道所要使用的道具是最多的,可以说拥有丰富的茶道具是对茶道本质的一种体现。

茶道的基本道具主要包括:

铁壶、银壶、风炉、火钵、茶杯、茶托、茶盘、壶承、挂轴、花入、釜、风炉、香和、水指、茶入、仕覆、茶器、茶碗、茶杓、盖置、建水、柄勺、茶刷、茶巾、帛纱、茶壶、屏风、棚物、炭道具、怀石道具、菓子器、烟草盆、灯烛具、露地道具、香炉等。

下面细数主要的茶道具:1、铁壶

煮水器|铁壶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称之为铁釜,铁釜是没有提梁和壶嘴的,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来,就像我们今天从汤盆里往外舀汤。

由于这样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就有聪明人把铁釜的一面造出了一个向外倒水的壶嘴,俗称为“流”,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个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这样再用这种铁器皿煮水、倒水、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这样的铁容器就是铁瓶,也就是现在的铁壶。

据文献记载,铁瓶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天明期(1780年代),也就是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由此可见日本铁壶大约形成的时期就在此间。

2、银壶

煮水器|具有杀菌,软化水的效果。

3、釜

煮水器|用铁铸造的煮水器具。是非常重要的茶道工具,有时甚至会直接用“挂釜”来代指举行茶会。

茶道釜大致可分为“芦屋”、“天命”、“京作”三种。

4、风炉

煮水器|用来生火,并放置釜的道具。据说是在镰仓初期由南浦绍明从中国带到日本的。

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土风炉、唐铜风炉、铁风炉、板风炉等。

5、急须

6、茶杯7、茶托8、茶盘9、壶承10、水指

放在茶席前面的储水器具。材质主要有:金属、瓷器、陶器、漆器、木质等等。随着季节、茶室环境和其他道具的改变而更替使用。

11、茶入

用来装浓茶粉的陶制小罐子,也称“小壶”。通常会配一个象牙的盖子,并用仕覆包好。根据造型不同主要有:肩冲、文琳、茄子、大海。

12、仕覆

用来装茶入、薄茶器、茶碗的小袋子,也写作“仕服”。种类主要有:名物裂、金襕、缎子、间道、锦、风通、繻珍、天鹅绒、印金、莫卧而、更纱。

13、薄茶器

又叫薄器,用来装薄茶粉的容器。

材质有:木质、象牙、漆器、竹、竹编等。

根据造型不同主要有:枣形、中次、金轮寺。

14、茶碗

上周已作文介绍,这里就不作赘述。

15、茶杓

把茶入里的抹茶粉舀到茶碗里时使用的小勺子。竹质材料最多,其它还有象牙、木质、漆器、玳瑁、银、陶瓷等。

16、盖置

用来放置釜盖或者柄杓的茶道具。主要是从文房具发展而来,造型非常多样化。

17、建水

茶席中用以倾倒洗圆筒竹刷和茶碗的热水的容器。是茶道中不可获确的一种道具。

18、柄杓

用来舀取热水或冷水的带长柄的竹制器具,主体为圆筒形。柄横穿过圆筒的称为“指通”,不穿过的称为“月牙”。

19、茶刷

圆筒竹刷。用于搅和茶粉。竹筒的一端劈成丝穗状,丝穗的数量在不同的茶道礼法中各有差异。

竹材在表千家派用烟熏竹、在里千家等各派用白竹。

20、茶巾

用来擦拭茶碗的布,材质多为麻布。

21、帛纱

小绸巾,用来擦拭茶具、接茶碗的方绸巾。也写作“服纱”、“袱纱”。

22、挂轴

在纸或者绢上绘画、写字,裱好后挂在壁龛或墙上的装饰物。在茶道里常被称作“挂物”,或直接称“轴”“幅”。

是茶道中的核心道具。挂轴又分:墨迹、经切、古笔、怀纸、消息、色纸、咏草、短册、唐绘、题画

24、屏风

泡茶的时候用来分隔茶道具空间和其它茶空间的二折屏风。面朝茶道具的所在方向摆放。

25、花入

在茶室里用作插花的容器。主要有:古铜花入、青瓷花入、竹花入、竹篮花入、瓢花入。

26、棚物

泡茶前摆放茶道具的架子。在较宽敞的茶室里使用,很小的茶空间里通常就不必摆设了。棚物大致可分为:台子、大棚、小棚、仕付棚、茶局、三千家的棚物。

花影一帘(花影一帘对句)

茶味、茶韵、茶意、茶境,合乎功能性的诗意表达,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茶席是以人为本,借茶器育化茶汤,以茶盏为桥梁,让席主及客人在温馨素雅、清新如画的茶境中,随心赏茶与品茶的美学空间。

茶席的画面美感,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应当是以意境表达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审美格调的高低。

古代园林家造园,也讲究“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注重的也是画意。

茶席的设计,要体现出茶席的诗意美、画面美,悦目方能赏心,神驰物外,悠然自得。茶席的美,不是枯燥刻意的形式美,是对茶味、茶韵、茶意、茶境合乎功能性的诗意表达,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茶席上的主要茶器,例如紫砂壶、品杯、匀杯等,其所占的比例和色彩份额,可适当增加权重。

《秘传花境》中记载:“海棠韵妖,宜雕墙峻宇,帐以碧纱,烧以银烛,或凭栏欹枕其中。”海棠娇媚,如果隔着碧纱欣赏,会更含蓄,有着咀嚼不尽的美感。

在茶席设计中,尽可能用好隔的概念。如茶席上的插花,如果过于鲜艳夺目,可以挂一半透的竹帘,使之花韵隐隐透出。

茶席的“虚”,还表现在茶席的合理留白与疏密对比上。茶席的留白,是构图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构成因素,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应等,关系着画面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与否,因此茶席的留白,是有目的的预留。

清代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煮水器、泡茶器、茶杯、插花、席布、滓方等,一器一物构成茶席的“实”。它们以真实的空间尺度,表达着茶席的语言和功用,由实入虚,虚中含实,以产生纷呈叠出的象外之象。

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决定茶席意境的整体生成。茶席的“实”衍生了“虚”境。茶席的虚是尽在不言中,也是茶席的韵味、思想和表达。

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茶席美学重点。董其昌“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非常经典,用“隔”的美学概念,体现出中国文人独有的含蓄而朦胧的美学表达。

“隔”实际是对物象制造距离感,真实距离并没变化,但在视觉上直接看和隔着看,其距离感是不同的。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朦胧产生美的道理。

颜色重量感对视觉的影响,在茶席上不可忽略。暗色给人较重的感觉,浅色给人较轻的感觉。

如果席布的颜色浅于茶杯的颜色,则会给人头重脚轻的错觉。这种错觉需要用茶托的颜色去过渡。

最好是从席布到茶托、再到茶杯,颜色上逐渐趋浅,这种渐变的层次感,既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又会增加茶席的稳定感和美感。

以上内容是关于茶具与茶的相伴图片和茶具与茶的相伴文案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人养壶壶养人 为什么说人养壶三年,壶养人一生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