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明代茶室风格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明代茶室装修效果图和明代茶室风格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图为: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纹茶瓶(雅昌供图)
上接。随着明太祖正式废除“团茶进贡”,从此改变了唐宋以来饮用抹茶为主的习惯,也结束了团茶、饼茶独领风骚的地位。
旧时饮用抹茶的茶器,如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杓、茶盏等等,都因叶茶改为冲泡方式,不须研磨击拂,所以,随着抹茶的废置而消逝。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宫中茶礼的盛行,紫砂茶具开始被皇室选为贡品进入宫廷,从而成为御用器的一部分,其中乾隆尤为推崇紫砂茶器,使得这个阶段的紫砂器的制作无论是成型还是纹饰,都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
明太祖废除“团茶进贡”,人们饮茶方式由煮饮改为冲泡
明代饮茶习俗发展至明代,出现了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据资料显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北苑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叶茶(散茶),唯令采芽茶以进。
从此改变了唐宋以来饮用抹茶为主的习惯,也结束了团茶、饼茶独领风骚的地位。随之人们饮茶方式由煮饮改为冲泡,旧时饮用抹茶的茶器,如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杓、茶盏等等,都因叶茶改为冲泡方式,不须研磨击拂,所以,随着抹茶的废置而消逝。
与之相对的是各种质地的茶具大量出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其用宜兴当地独有的一种质地细腻、含硅量较高的紫砂土雕塑成型后,经过1200℃高温烧成一种无釉细陶。
故其耐冷热及透气性极好,而满足了泡茶的需求,被人们广泛使用并获得较大的发展,赢得了“茶具称为首”的盛誉。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宫中茶礼的盛行,紫砂茶具开始被皇室选为贡品进入宫廷,从而成为御用器的一部分,其造型、纹饰与官窑瓷器一样,要经过皇帝的审阅、核准方能烧制,具有官窑品质。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乾隆皇帝对紫砂器极为推崇,因此,这个阶段的紫砂器的制作无论是成型还是纹饰,都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
重要的是紫砂器的制作与官窑瓷器一样,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均以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浆堆绘烹茶图,并配以乾隆御题诗。
画面制作精细,图文并茂,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形成了紫砂器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品茗茶杯以洁白、纯白为上,茶壶则以宜兴砂者为上
明代文人饮茶风气,极富特色,除要求茶器之外,亦对茶品、泉品、茶友、赏器、闻香、插花、择果等有诸多要求,而幽人雅士则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茶室为要,在书斋一侧建构茶寮,成为必备条件之一。
文震亨、屠隆(1542-1605)皆提到“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或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明代茶人精心布置的品茗环境散发着无限魅力与浪漫。茶空间陈设不拘形式,茶器布置、摆设随心所欲,依时间、空间及个人美学修养、喜好而有所不同,然而仍不超脱时代流风及美学呈现。
如品茗茶杯以洁白、纯白为上;茶壶则以宜兴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土气;煮茶风炉以“苦节君”竹茶炉为尚,象征君子守节有为,均与明代茶书著作及实物相互扣合,所以,明代绘画中所呈现的茶器与空间陈设,可谓随着当代文人间的流行进展。
而明人对茶境与茶器陈设的追求,也彰显明代文人优游茶事、注重茗饮的场景,其中所蕴含的是明人独特叶茶泡饮美学,以及传承至今数百年不曾间断的宜兴茗壶泡茶方式。
乾隆皇帝酷爱茗饮,茶器以粉彩为最多见
明末清初时期,饮茶风尚不仅在民间盛行,也影响到了宫廷。乾隆皇帝酷爱茗饮,宫中茶礼活动的增多,作为清宫茶文化载体的茶具,在此时期也进入了繁盛时期。
乾隆帝对茶具的生产极为关心,在他的倡导下,御窑厂不惜工本,不惜代价,集中了最好的材料与匠师烧制出大批精美的御用茶器。
故宫收藏的传世瓷质茶器的品种不胜枚举,有绿地粉彩勾莲茶船、仿雕漆茶船、青花淡描勾莲长方茶船等。
乾隆瓷质茶器的釉色几乎涵盖了当时各类瓷器。彩釉,有粉彩、青花、斗彩、矾红彩、珐琅彩、霁蓝等等,其中以珐琅彩茶壶尤显珍贵。
但是,乾隆茶器主要是以粉彩制品最为多见。在用色和施彩工艺上不仅承袭前朝特色,并且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在传统的白地粉彩以外,出现了各种不同色地的茶器,分别有红、黄、蓝、金地以及青釉、豆青釉、窑变等近十种之多。
其次,粉彩与其他彩料同绘饰于一器,粉彩器中有加绘青花、黑彩,或与五彩、斗彩并施,充分反映出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其三,在色地粉彩器中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使乾隆粉彩茶器的装饰呈现出典型的乾隆器的奢华和绮艳风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四,乾隆粉彩最大特点是利用粉彩粉润的质感来摹仿各类工艺品的质感和色调,其效果惟妙惟肖。
乾隆瓷质茶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乾隆瓷质茶器的装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勾莲纹、瓜蝶纹、螭龙纹以及在开光内绘花卉、山石、人物等题材,图案寓意喜庆祥瑞,形成了乾隆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色。
此时景德镇御窑厂为了迎合宫廷所需,烧制出大量的配套茶具,器身大多题有乾隆御制诗文,同时配有烹茶图,图文并茂,集诗、书、画于一体,形成了乾隆时期官窑器的主要装饰特色。
其中乾隆瓷质茶器的款识,主要是用青花、红彩、蓝料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以及“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清乾隆时期,随着宫中茶礼的盛行和皇帝的喜爱,大批瓷质的茶器和紫砂茶器进入了宫廷,成为皇室御用器具。
御用茶器的制作先要由宫廷造办处出样,然后经过乾隆皇帝的品评选定后,方可烧制和使用,其风格受到乾隆皇帝的喜好与审美情趣的影响。
宫中御用茶器的制作在工艺、装饰、纹饰等方面代表了清乾隆时期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下转。
目前市场上茶宠大多用紫砂或澄泥烧制,与一般陶质工艺品不同,各种茶宠形状不一、大小各异,有憨态可掬的小猪、姿态优美的天鹅,还有圆润可爱的小脚丫,价格在20元到70元不等。
养茶宠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在喝茶前用第一遍茶水轻轻浇淋,或者用茶扫蘸茶水涂抹。时间久了,它的光色便会悄悄起变化,茶宠就好像紫砂壶一样具有了开光效果。
和大家分享一下养茶宠人的心得:
2.养茶宠最好别老用剩茶泡,最好是一边喝茶一边用细毛笔轻轻抚刷;
3.还有就是有条件的话就用一种类型的茶来养我们心爱的茶宠,这样就不会让茶宠因为接触不同质地茶而令颜色不那么纯质。
都说“好茶得配好器”。这个“器”,除了讲泡茶器具,当然也指喝茶器具,即品茗杯。品茗杯多样的造型,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喝茶感受,所以选对、选好品茗杯的款式十分必要。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10款:1.压手杯
压手杯在茶桌上最为常见。其杯口向外微撇,腹壁接近竖直,杯的深度略小于宽度,因此重心偏下。
用起来安稳妥帖,手指正巧可以搭在杯沿之下,十分称手。
小巧的外形,十分适饮工夫茶,如凤凰单丛、武夷岩茶等。
2.铃铛杯
铃铛杯和压手杯十分相像,不过铃铛杯杯型更高,即杯的深度大于宽度,外形和铃铛相像。
铃铛杯的深底,更能聚集香气,适宜用来品饮香气细腻的茶,如普洱茶、白茶。
3.圆融杯
圆融在佛教用语中,指的是破除偏执,圆融贯通的意思。
圆融杯外形圆润,杯口微微内收,如同僧人化缘食饭的钵[bō]。杯子较有厚度,给人以稳重感。
适合于滋味醇厚的茶,如熟普。
4.斗笠杯
杯口敞亮,形态为上宽下窄,外形如遮阳蔽雨的斗笠一般。
斗笠在田园诗歌、侠客影视剧中,十分常见。使用斗笠杯,能给人恬静、飘然物外的轻松感觉。
斗笠杯容量不大,散热能力强,是怕烫茶友的首选。
5.把手杯
有点类似咖啡杯,茶杯带有一个小把手,把手使得拿取更为便捷,防烫性能佳。
这类茶杯比较突破传统的茶杯造型,是为适应现代饮茶生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尝试。
6.折腰杯
其名字,取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有保持傲骨、不趋炎附势的寓意。
折腰杯杯型高度适中,腹部的弯折造型,既便利了拿取,也有聚味、聚香的超实用价值。
7.马蹄杯
因杯子倒扣时,形如马蹄,所以取名马蹄杯。又因杯子本身为平底,使用时十分稳当,有种一马平川的豪放感。
马蹄杯的容量较大,喝茶喜欢“海饮”的茶友,可以尝试这一款。
8.葵口杯
葵口杯的杯口,呈六瓣平口形,杯的腹部带有六条棱线,棱线从杯沿向杯底延伸并收尾,整体上看,花的造型十分立体和生动。
9.竹节杯
一般呈两节的竹筒状,带有竹子本身的气节风貌。
如竹节中空,有虚怀若谷的谦虚寓意;外形挺立,有刚正不阿的正直象征;竹子不开花的品性,包含质朴的含义等等。
10.荷花杯
荷花杯杯口呈花瓣状,腹壁的外侧,有浅浅的棱线勾勒出花瓣轮廓。
其实品茗杯还有许多款式,本篇虽只列举了10款造型,但都是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品茗杯造型哦。
以上内容是关于明代茶室风格和明代茶室装修效果图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