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紫砂壶整口痕迹明显算瑕疵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紫砂壶整口痕迹怎么去除和紫砂壶整口痕迹明显算瑕疵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有壶友可能会发现紫砂壶的壶口位置、壶盖子口有圈或多或少的像砂纸磨过的痕迹一样,壶身很光滑,但是在到接近壶口的位置有圈或多或少的划痕,对光看的时候很明显,摸起来点毛,这被认为是瑕疵或者残次品,其实不然。
这是因为现代紫砂壶增加了一道工序,叫做整口。
整口,就是壶基本烧熟定型后(基本完成收缩),再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子口多余的部分,然后抹上泥,封闭磨开的气孔,再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谨了。
紫砂在烧制时是收缩的,即使是用同一种泥料做的壶,盖子与壶口的收缩也会不同。收缩程度=收缩率X收缩基数,虽然收缩系数相同,但收缩基数,也即收缩体的长度与厚度却不同,所以做生坯时,就要根据比例制作盖子和盖口。
所以:制作紫砂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还小,那就没救了,烧成后口盖会更宽。
以前,壶都是在龙窑烧,龙窑可控性极低,所以每烧制一次就增加一次风险(窑是不承担烧制风险的),所以壶一般都是烧制一遍。
这样,口盖严谨就绝对是水平了,因为这不仅是做工方面,更能反映壶艺人对泥料的研究范围和熟悉程度。
但研究泥料的壶艺人毕竟凤毛麟角,所以老壶一般都不会口盖严谨。
当然,即使经过整口,对做壶技艺也有要求:
1、盖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时需要磨掉的部分太多,太费力,没有人愿意给你整口(整口,一般都是外送给专门整口的师傅做)。
2、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还小,那就没救了,烧成后口盖会更宽。
现在,一般是推板窑和电窑,可控性大大增加(特别是电窑),有整口的补救措施,所以做壶时就可以不必那么费心了。
“一次烧成”,是指在干燥坯体的壶口上,敷一层石英砂粉后再加置壶盖,进窑一次烧制为成品。
一次烧成的成品,口和盖一般难以做到完全“吻合(壶盖在壶口里紧密而不哐当)”和“通转(壶盖在壶口里可以旋转不滞)”。
用金刚砂打磨壶口与壶盖的结合处称作“整口”。整口后,壶盖可通转了,但口盖结合处的表面则被破坏,茶垢淤积就会形成“黑道”。
“二次烧成”,是指在一次烧制出窑后,整口、除去火疵,再用制壶的泥擦抹在打磨产生的“破皮”处,然后再次进窑烧制。
因破皮经擦抹会形成新的结晶,烧成后这些瑕疵将看不见,而壶也趋于完美。
整口就是物理打磨,和磨刀的原理一样。首先,把绿色的金刚砂和水后抹在正口钢圈上。然后把壶和盖子用力按住使劲磨。
长篇大论解释了这么多,所以壶友们不要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并不是瑕疵。
饮茶,意在修身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亦应符合此一精神,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如此养成的壶才温润可亲。
由于银壶的特性,许多新手都不知如何养。
新手该如何养好银壶
想要养好银壶,说简单不简单,但说难又并没有那么难。
如果是新买的银壶,在使用前先用冷水清洗,然后用热水进行冲洗,再放些一般的茶叶冲泡一两次,这样即可消除新壶可能有的异味以及清楚残留的杂质。
如果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了,银壶长时间使用后会发黄、发黑,这正是纯度高的表现,不影响正常使用,只需在壶身外表用牙膏、棉布擦拭清洗,亦可用擦银布清洗,保持洁净。
壶身内,用清水加白醋或加备长炭煮过,再用清水煮一、二次,或用热水冲洗,至洁净无味为止。
泡养过程中,切不要太心急,千万不要用有细金刚砂颗粒的抛光布之类的材料擦,这样很容易伤及表面,留下划痕,从而破坏银壶质感。
另外,每次使用完之后要擦干水分,用柔软的干布轻轻擦拭。如若是长期不使用的话,就在擦拭后,用软布或者纸包裹并放在阴凉处保存。
银壶烧水需注意:
1、银壶烧水可使用炭火加热或电加热。电加热宜用电陶炉、光波炉、电热丝炉,或者防屏蔽的电磁炉,不能用普通电磁炉。
2、银壶不得在无水的状态下加热;
3、盛水位保持在整壶容量的80-90%为最佳,否则沸水外溢会将加热炉的电热丝彻底损坏,也会导致其它不必要的危险。
养生:银壶会释放银离子
“银离子杀菌”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杀菌技术。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有记载,银具有“安心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的作用。
所以,一把好的银壶,只要保养得好,可以世代传承,养生千年!
朱泥与红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两者的原矿不同。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同。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同。红泥的窑温是1100℃,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纯朱泥:朱红略泛橘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以上内容是关于紫砂壶整口痕迹明显算瑕疵和紫砂壶整口痕迹怎么去除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中等茶具一套多少钱 中档茶具品牌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