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家用茶具买那种比较好 家庭使用哪种茶具比较好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和我结婚吧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家用茶具买那种比较好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家庭使用哪种茶具比较好和家用茶具买那种比较好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家用茶具买那种比较好 家庭使用哪种茶具比较好1

“你真的会喝茶吗?”若是你用这个问题去问一个正在喝茶的人,脾气好的大概会瞪你一眼,脾气差

的大概还会卷袖子揍你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傻问题,也不是一个找茬的问题,有些人喝了一辈子茶,可他还真就不会喝茶。

不信的话?那让他来回答一下,他知道茶的几种泡法,不同的茶要用哪种泡法,相信这几个问题足够令他瞠目结舌了。因此,为了做一个会喝茶的人,各位赶紧来和小雄一起学习一下不同茶叶的不同泡法吧。

首先是小壶泡法。小壶泡法适用于各种茶类,是闽南地区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泡法,但小壶泡法也不是没有讲究的,其茶具的色彩和质地是要依茶类而定的:

名优绿茶宜用白瓷,青瓷、青花瓷茶具花茶类直用斗彩、五彩茶具:

黄茶类可用奶白瓷、黄釉瓷、黄、橙为主色的五彩茶具;

红茶类可用白瓷、白底红花瓷、红釉瓷和紫砂具;

乌龙茶中高香型轻发酵茶可用白瓷、釉上彩青花瓷具;

乌龙茶中发酵和重培火茶可用紫砂具,

乌龙茶中重发酵、高香型茶可用红釉瓷具。

其次是小杯泡法。小杯泡法局限性较大,仅适用于名优绿茶,可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杯及无盖白瓷、

青瓷、青花瓷杯,容量为50ml左右,共4只,另备一只开水壶。

最后是小盖碗泡法。小盖碗泡法适用于花茶及红茶,茶具一般选用白瓷或青瓷,夏天使用胎粗壁薄的盖碗,冬天则要使用胎细壁厚的盖碗。

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稍微通俗易懂一些

1、绿茶

比较常见的绿茶就有碧螺春、西湖龙井、和蒙顶甘露等。这类茶叶比较细嫩一些,不适合使用滚烫的开水冲泡,水温的话 以80度至85度为宜,或者开水适当的晾一会也可以,茶跟开水的比例以1比50比较合适,单泡时间控制2~3分钟,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翠、碧绿而透明清澈,绿茶最好,现泡现饮。

冲泡的水温度过高或冲泡时间太久,茶叶里面的多酚类物质容易被高温破坏,茶汤不仅会变黄,而且其中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散失。瓷杯冲泡时先用四分之一杯的水把茶叶润一润,过20秒或者半分钟,再冲水饮用。一般来说,我们泡茶不盖盖子,不然的话茶汤会发黄。玻璃杯泡茶,观看茶叶在水中的沉与浮,又是一种别样的情趣!

2、乌龙茶

泡乌龙茶时候,第一泡是要倒掉的,用倒掉的水可以把所有的杯子润一下,顺便清洁一下,然后再倒入开水冲泡后饮用。乌龙茶可以冲泡多次,品质好一些的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从15秒到一分钟,时间再延长,我们就叫坐杯了,会轻微影响口感,流失些许泡茶原本的味道

3、黄茶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等都属于黄茶。其茶质细嫩,水温太高会把茶叶烫熟,所以冲泡温度最好在85-90℃之间为宜。冲泡黄茶,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黄茶茶叶,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斟酌增减。

第一泡的最佳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钟,这么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更佳。用玻璃杯或瓷杯,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4、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代表名茶是祁门红茶。常见的红茶有高档工夫红条茶和红碎茶。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能够促进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而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高档工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

红茶最好用盖碗和紫砂,用盖碗,能泡出它原味的口感,各方面层次分明,所以在试茶样时,都是用盖碗,方便闻香,能够准确的评出一泡茶的优缺点,但保温性没有紫砂好;有心情有情趣养壶就用紫砂。

5、黑茶

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在一定时间内,还有越陈越香的特点。黑茶不仅功效突出,而且不影响睡眠,特别适合晚上饮用。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说的就是黑茶,由此可见黑茶实在是一种集收藏,文化,健康与一体的非常的特别茶

6、白茶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因鲜叶原料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泉城红、泉城绿、贡眉、寿眉及新白茶5种。白茶冲泡要选择一芽二叶初展,干茶翠绿鲜活略带金黄色,香气清高鲜爽,外形细秀、匀整的优质白茶。白茶冲泡选用上好的水是最重的,由于白茶冲泡要求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5-90℃为宜。

适合的茶具,合适的水温,才能释放出茶叶真正的魅力所在。

紫砂壶款识特点的历史(中国传统紫砂壶型)

紫砂壶的款识与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识,但款识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

1.鹏程万里

2.心经棳只

明代流行刀刻款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意思是说,时大彬请人用毛笔预先题写在紫砂胚体上,在紫砂壶将干未干时,自己用竹刀在胚体上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其后熟练,竟自行以刀代笔,不再请人落墨,赋予款识以个人风格,以致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壶”的重要依据。从传世紫砂器上观察,明代紫砂艺人中除时大彬外,尚有李仲芳、徐友泉、陈信卿、沈子澈、项圣思等一批壶艺名家刻划署款。

3.老红泥–葫芦

以刀刻署款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当时宜兴紫砂艺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己写不了字,只得请人落墨镌款,于是就有“工镌壶款”的专门人才,如明代的陈辰就是其中着名的一位,请他镌壶款的人很多。因此许多作品虽出自不同艺人之手,但所镌壶款均由一人为之,给历代鉴赏家们带来不少困扰。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4.山水德钟

5.原矿–云龍

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用于壶盖上的印章款大多是这种商号款。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有精品佳作。

6.四足菱花

紫砂壶的印章款多数为阴刻,钤在壶上变成了阳文。但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果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显露,只有用点力才可以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却是不尽相同的,这样也常给紫砂壶印鉴款识真伪的鉴定带来困惑。

7.黑珍珠泥–祈福蛙

第一次买紫砂壶(新买的紫砂壶)

买什么泥料的壶比较好?多少价位的算合适?会不会买到假紫砂?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初遇紫砂的人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今天,就来仔细给大家讲讲:

买壶前先明确目标

1、选壶前先要知道自己买壶的目的,买壶做什么用的,是送人还是自用。

送人:

(1)男或女

(2)喝什么茶

(3)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4)大概什么职业、职位

(5)领导还是同事

(6)为什么送

(7)想送什么价位的

四方雅韵 青段

自用:

(1)准备泡什么茶

(2)平时几人用

(3)喜欢什么泥料什么器型

(4)心理价位多少

(5)只需实用,还是买来收藏

汉瓦 铁砂泥

选壶要点:

2、考虑有无自己非常喜欢的器形,比如西施,比如石瓢等等经典器形。如果有,按图索骥。如果没有,那就随自己喜欢挑。但尽量应以光货素器为主。这对了解紫砂泡养的变化很有帮助,同时,省去了装饰,壶价或可便宜些。

瑞福井栏 原矿紫泥

4、如果身边有高手,则省事很多,要么请高手和你一起去挑壶,要么直接从高手那里抢过一把。

5、选壶的时候,不要考虑太多,对于所说的“三点一线”,也就是壶嘴最高点、壶口最高点和壶把最高点在一条直线上,建议也是大概齐,手工艺品毕竟不是机械加工零件,偏差没有那么精确的,这不应作为选壶的主要考虑因素,不要过分执着于此。

雄霸天下 原矿底槽青

6、选壶尽量不要选店家养过的,因为那会影响判断,一些店家为了吸引买家目光,增加壶的水色,也有少数为了以次充好,混淆真伪,经常会把待售的壶养若干时间的。

7、真正紫砂壶是可以通过眼睛和手感受出来的,大概说来就是观之色泽沉稳,不艳不腻,虽有一定光泽,但应隐隐之如隔薄雾,由内而外,而非贼光。以手抚之细而不腻,不剌手,不粘手,如豆沙,更甚者如婴儿肌肤,令你爱不释手。

四方祥瑞对瓶 老段泥

9、明确买什么价位的壶。价位,也就是你计划买多少钱的壶,明确以后可作为标尺,上下不可浮动太多。要提示的是莫贪便宜,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这是个硬真理。

10、选壶时要选刻工较好和文字准确的。假如是诗文,那就要留意格律准确与否,由于好的字画更能增加壶的文化含量。

高松桩 原矿紫泥

新人选壶扫盲贴,选壶不纠结!从第一把壶开始,慢慢摸索,和身边壶友交流,学会正确泡茶,接着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老壶友”了,进阶成功!

以上内容是关于家用茶具买那种比较好和家庭使用哪种茶具比较好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顾景舟9200万紫砂壶被谁买了 顾景舟最高紫砂壶价格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