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明清茶具的特点 明清茶具以什么最为珍贵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三吉彩花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明清茶具的特点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明清茶具以什么最为珍贵和明清茶具的特点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明清茶具的特点 明清茶具以什么最为珍贵1

明代,人们已由宋代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白色”。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的兴起,使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主要侧重在“香”和“味”,追求壶的“雅趣”。强调茶具选配得体,才能尝到直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一般来说,重香气的茶叶要选择硬度较大的壶,如瓷壶、玻璃壶。绿茶类、轻发酵的包种茶类比较重香气;品饮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龙井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重滋味的茶要选择硬度较低的壶,如陶壶、紫砂壶。乌龙茶类是比较重滋味的茶叶,如铁观音、岩茶、单枞等。

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康熙年间宜陶名家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包袱壶、番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制作工艺,穷工极巧。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和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制作的紫砂茶壶,当时也是名噪一时,前者以精巧取胜,后者以浑朴见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十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明清时期,喜欢喝茶的人是比较多的。

盖碗泡茶如何才能不烫手(泡茶盖碗太烫怎么办)

<

喝茶的盖碗该怎么选(喝茶用什么盖碗好)

首先必然是喝茶的人

一般来说,一杯盖碗大小在100-300毫升之间。那么对于喝茶的人来说,一是按照自己喝茶习惯来选择大小,二是得根据自己手型:盖碗大小要适合自己端拿,而不能只顾追求能泡得越多越好。

相比下,男性手掌都比女性要大,一般300毫升的盖碗端拿没有问题。自然有个别情况可能不同,需要自行针对比较。

其次是喝茶的场所

如果只是自己一人喝,150毫升也不算小了,足够慢慢细啜。

但要是几个人坐一起慢慢品茶需要分杯,那么太小的盖碗必然忙不过来。

有时候300毫升都会觉得小,不过再大的盖碗就很少了。

最后,是盖碗的材质。

如果是清香型茶叶,或者茶叶比较新嫩,那么瓷盖碗较为合适。因为瓷盖碗的保温效果较好,能够更好让茶汤香味充分释放。喝茶较快也适合瓷盖碗,因为保温好,喝得快不会浸泡过久让茶汤过浓。

而像普洱茶之类浸泡太久会味苦涩的茶叶,用玻璃盖碗相对好一些,一是散热快不容易泡过头、二是这样的茶叶冲泡水温都比较高,玻璃能快速散热方便端拿。

至于陶盖碗,如果你能专注于一个盖碗只泡一款茶,那么长期地使用能让陶盖碗更好吸收香味,使后期冲泡的茶汤香气更均匀醇和。但要是常常换着茶叶就不要选择了,陶器容易吸附茶味,泡的茶叶种类过多,会相互影响彼此的味道,到头来反而降低了茶汤的品质。

不同条件的影响,选择的盖碗不同,但有些小地方必然是一样的。

例如盖上盖子后碗和盖子边的距离宽,太窄的话倒水容易沿碗底流去,倾倒时还容易烫手。

例如盖纽的高度,太矮的话按拿都不方便,同样也容易烫手。尤其烫手的问题,要是盖碗没选好,被烫到是常有的事。反之,要是选到个好的盖碗,泡茶可就方便了许多。

以上内容是关于明清茶具的特点和明清茶具以什么最为珍贵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功夫茶茶具名称及用法 功夫茶具的名称及介绍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