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手工银壶制作完整视频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手工银壶的制作过程和手工银壶制作完整视频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每一把手工银壶都是一件贵重精美的茶器,同时它也是一件纯美的全手工艺术品。加之,金工师对其的创作加工,银壶本身就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传承和人文故事,而且相比瓷、陶、紫砂等材质的壶相比不易损坏,但细致呵护还是需要每一位拥有它的新主人所必须做的。
手工银壶用来烧水能非常明显地改善水质,净化水质、提升茶汤口感,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纯度高的银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它同时兼具很多养生功能:平心境、暖肠胃、消菌杀毒等。
在饮茶或茶道中的运用主要还是帮助获取最为优质的水源。其次每一把手工银壶也是金工工艺和唯美生活品质的呈现者!
手工银壶的加热方式通常有:炭火加热、电加热这两种。
炭火加热:最适于暖冬,围炉一壶茶,三五好友聚,有条件的情况下炭火加热是极好的,但是步骤较稳繁琐,难度大,准备工作较多,就不推荐大家使用。
电加热:在电加热中有很多的器具选择,如电陶炉、电热丝加热炉、远红外加热炉、电磁加热炉等,最常见便利的是电陶炉,银壶铁壶铜壶玻璃壶均可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如选用电磁炉加热的话一定要购买防屏蔽的电磁炉,因为普通电磁炉是屏蔽银金属的。
银壶客提醒各位壶友:
手工银壶不得在无水状态下加热,因为有部分连接处如:壶嘴、壶把等是由银焊点进行连接的,焊点很可能由于无水状态下的过度加热而流失,从而损坏银壶。
特别是轻薄款银壶,无水干烧后会容易出现热胀冷缩的情况,导致壶底变形,不平整,从而烧水慢。
手工银壶的日常保养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不碎,轻微磕碰是无碍的,日常保持清洁即可。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
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
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
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1.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
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
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作者匠心独运而烧出来的。不管是紫、褐、红、黑、黄、青等几十种颜色都是温润自然,永不褪色。
紫砂茶具表面装饰高雅,常与文人墨客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
2.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I)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
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
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
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2)细腻透明的白瓷茶具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
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
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
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
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
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五彩缤纷的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
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
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
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3.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
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
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
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
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
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好茶配好器”,茶具的材质对茶汤的香气和味道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茶具多以材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如今,最常使用和出现最多的茶具主要有紫砂茶具、瓷器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等。其中,精致典雅、精品荟萃的紫砂茶具和晶莹细腻、端庄淡雅的瓷器茶具,得到饮茶人最广泛的青睐。
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青瓷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在宋朝达到鼎盛,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为黑瓷茶具的流行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
白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至今,白瓷依旧成为使用最为普遍的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
彩瓷是指带彩绘装饰的瓷器,比单色釉瓷更具美感。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
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中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
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以上内容是关于手工银壶制作完整视频和手工银壶的制作过程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