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收藏级紫砂壶 收藏紫砂壶有价值吗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十送红军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收藏级紫砂壶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收藏紫砂壶有价值吗和收藏级紫砂壶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收藏级紫砂壶 收藏紫砂壶有价值吗1

  

但这之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假如大壶的存世量是100把,小壶作者很少制作,存世量仅有10把,那可能小壶的价格会高于大壶。又或者某把小壶是作者某个时间为某事或某人特别制作的,也许价格也会很高。还有等等很多的这类因素。

从实用来看

那么紫砂壶选购到底是大的好还是小的好呢?哪种性价比高呢?

从作者、款式、泥料来看

作者、款式、泥料相同,越大的紫砂壶使用泥料越多、做工时间越长、制作难度越大,相对的,价格也就越高。在紫砂壶中往往不同款但是同泥料来说,朱泥往往越大越贵一些,朱泥收缩比高,大容量的壶,收缩率越大就越不容易成型,烧制过程中的损毁率也就越高。因此,制作难度就更大,价格就会更高。

  

从容量多少来看

可以根据茶叶品种、饮茶的人数、品茗杯的大小等作为选择紫砂壶容量的考虑因素。大多数茶友都钟情于容量小的紫砂壶(容量在100~200毫升左右),因为,小壶便于试茶、品味,香气不涣散,壶的容量低于100毫升的壶,适合泡嫩度高、叶片小的茶叶。大壶适合于多人共同品饮,尤其适合泡普洱茶、红茶。

  

青茶(乌龙茶):功夫茶,器小香气不涣散,香聚而香味佳。80cc—200cc紫砂壶。

花茶及其他茶类,选用可同绿茶的壶,能够充分展现花香和茶香的复杂滋味。

  

从壶艺所呈现的气韵角度来看

古拙的壶适合泡重滋味的发酵度稍重的乌龙茶(如岩茶)、普洱茶、红茶等;清趣的适合泡重香味的绿茶、乌龙茶等;壶盖高的,似蒙古包穹隆状且壶唇高而薄的朱泥小壶,泡制重香气的乌龙茶,揭盖闻壶盖的香气,其壶盖的聚香功能不亚于闻香杯之闻香功效。

  

用了正确的拿壶方式(手把壶怎么拿着喝)(手把壶怎么玩)

茶艺讲究优雅美观,大到茶席布置、茶室装潢,小到泡茶的手势都充满了讲究。

我们日常用紫砂壶泡茶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但如果能让泡茶也变得更有艺术感生活也能多份情趣。

正确的持壶方式,不仅能保护你的紫砂壶,防止倒茶时壶盖脱落。

同时也有优雅美感,让你为客人送上一盏茶时让对方感到尊重。

耳把壶

耳把是最常见的壶把了,像个小耳朵挂在壶壁上。

持壶方式:

用食指与中指圈住壶把,拇指按住壶钮。

或者用拇指与中指交互握紧圈把,用食指按住壶钮,无名指与小指借力顶住壶把,缓缓倾倒。

但如果是中大品或者手娇小的人,拇指无法按住壶钮,可直接按在壶盖上。

侧把壶

以唐羽壶为例,把从壶身侧面许处,与壶身成为一体。

持壶方式:

用手握住壶把,把与嘴呈45°角则可倾倒出水,不需要动作太大,防止壶盖翻出。

提梁壶

提梁包括软提梁与硬提梁。硬提梁由紫砂泥料制成,整壶一致,不可活动。

软提梁是可以活动的,如洋桶壶就是较为常见的软提梁。

持壶方式:

虽然提梁有软硬之分,但是殊途同归,拿壶方式还是一致的。

因为把手较高,一般是右手提壶,左手按住壶盖。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压住盖钮,会比较美观哦。

通用的执壶方式

一个手圈住或者握住把,另一手按压壶钮,任何壶形都可以通用。

注:无论何种持壶方式,倒茶时都不能将壶嘴对着客人,这是极为不尊重的。

来源:紫砂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紫砂小知识:泥料古法炼泥有何特点(紫砂泥料知识讲解)

古法手工炼泥,是不是很多壶友不明觉厉,我来简单说一下:

  

古法,明清时候,技术没有现在发达,紫砂这块,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把矿料从几百米深的地下矿井开采出来,选捡分类,紫泥类的,归紫泥,段泥的归段泥,把泥料种类区分开。

  

  

研磨,把筛选出来的矿料,放进石磨中磨粉,这是手工古法的做法,要么用石磨磨,要么就是用的硬物捣,磨出来的粉末,再过筛,拿一个筛网,反复过筛,筛网有目数这一说,目数越大,筛选出来的粉末越细,目数越小,粉末越粗,一般手工研磨的,泥料都相对粗一些,但透气性是比机器研磨的会好很多。

  

时间一般要好几年,需要充分陈腐,使其泥料变得稳定,这样做壶的时候也好做,不会出现毛病,同时壶的水色也会很好。

要拿来做壶前,先把陈腐好的泥料,再拿出来,再次反复锤打,仿制出现“花泥”。

  

古法炼制出来的泥料,烧出来,质感饱满,老味足,而且细看其颗粒,粗细不一,极富美感。泡茶的时候,透气性也发挥到极致。古法炼泥,喜欢它的古朴,自然,原滋原味。壶人玩到最后,最是至简。

以上内容是关于收藏级紫砂壶和收藏紫砂壶有价值吗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老紫砂壶图片大全图 老紫砂壶值多少钱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