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艺馨>茶知识

如何辨别白茶的好坏 如何辨别白茶的品质

分类:茶知识发布者:山阴路的夏天

此文是学法吧整理的一篇关于如何辨别白茶的好坏的优秀文章,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章,里面有如何辨别白茶的品质和如何辨别白茶的好坏的文章,喜欢本文的请关注小编。

如何辨别白茶的好坏 如何辨别白茶的品质1

吃亏是福?

那你吃吧,我不吃

寿眉当做牡丹买回来

亏大了!

不想变成冤大头?

那快来学鉴别方式!

文 | 小白

01

今天有位茶友发来一张图片,问小白这牡丹怎么样?

小白一看图片,这……不是寿眉么?

想来茶友心中也有所疑惑,这才会发来图片让小白帮忙鉴别。

定是理论基础不太牢固,才会将牡丹和寿眉搞混。

牡丹的采摘标准是啥?一芽一二叶,那这茶饼上的茶叶子呢?

结果吃了大亏,这寿眉和牡丹的价格可是差了不少呢!

既然有茶友上了当,想必是这市场上又刮起了寿眉充当牡丹卖的“妖风”。

小白有必要给各茶友好好说说,这寿眉和牡丹的区别。

都说吃亏是福?谁爱吃谁吃,小白的茶友们才不吃呢!

02

牡丹和寿眉的区别,要从两种白茶品类的采摘标准说起。

牡丹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二叶,寿眉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四叶。

既然寿眉只比牡丹多了两片茶叶子,那是不是将寿眉掐去多出的两片叶子,就变成牡丹了呢?

当然不是!

牡丹和寿眉的采摘时间也是有所不同的,牡丹比寿眉先采摘下来。

生长的时间比寿眉短,叶子的鲜嫩度也更高,白毫较寿眉肥壮。

毕竟白毫的多少是证明茶叶的鲜嫩程度,在枝头停留时间更久的寿眉,长得更开些,于是白毫也会有所减少。

打眼一看,若是芽头肥壮,一片或者两片叶子如“双手呵护状”的护住芽头,则是牡丹。

若是乍一看,芽头不是很明显,且有较多的大叶子,则可以断定这是寿眉了。

03

光是靠大致的形状,想来茶友们还是很难鉴别。

那小白就再说多些,多对应几个点,茶友们对比起来也好放心嘛。

那就从色香味的色彩说起。

牡丹仅在春季的时候采摘,只采一季。

寿眉呢,则分做春寿眉和秋寿眉,是采两季的白茶。

春白茶有种特点,就是偏向绿色系,牡丹白毫多。

若是一片绿色当中,白色相间且比较明显,则是牡丹的可能性比较大。

若是白色存在感较低,则是春寿眉的可能性大些,这是通过芽头白毫的多少来鉴别的。

由于差异性小,春寿眉最有可能作为“李鬼”在市场上借着牡丹的名头招摇撞骗。

秋寿眉则好分辨的多,由于秋寿眉经过了夏季热烈阳光的炙烤,颜色会偏向黄色、棕色系,有些五颜六色的。

明眼人,几乎可一眼鉴别出来。

04

说了“色”,那就再来说‘香’。

“香” ,在这里指白茶干茶的香气。

白牡丹的毫香会更明显一些,细看之下会发现,白牡丹除了芽头的白毫之外,边上的两片茶叶子的背面上,依然是有很多白毫的。

特别是新茶阶段,在装茶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小摩擦,导致少量的白毫掉落,这时候闻起来,白牡丹的毫香尤其明显。

白牡丹的花香会清幽些,带着一丝清冷的意味。

又或许是和青草香一类的草本香气相结合,所以香气会更雅致些。

寿眉则是干燥植物的香气,像是干粽叶、狗尾巴、芦苇这类干爽的香气。

从夏而来,带一身明媚的阳光朝气,像是在芦苇丛里晒饱了太阳一般,有一种蓬松惬意的干脆爽朗。

05

说了那么多不同,最后以“味”结尾。

其实说了那么多,很多点都是以:牡丹芽头肥壮,白毫多。寿眉芽头小,内物质丰富。这两点延伸出来的形状。

也正是因为如此,牡丹白毫多,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喝起来的口感会更加鲜爽一些。

丰沛的氨基酸溶于茶汤,使得茶汤表现出一种轻盈莹润的的饱满。

而寿眉内质丰厚,有茶梗,几次冲泡过后,茶梗以及粗大叶脉当中的糖类析出渐渐变多。

茶汤的浆感更强,如同含着胶质的布丁在你的口腔中游离晃动。

06

不晓得如此解释,对茶友鉴别牡丹与寿眉是否有帮助呢?

茶友有时间可以对比各个商家的图片,自己拥有鉴别白茶的能力。

不要听信商家的一家之言,商家说寿眉是牡丹,茶友们云里雾里的也就信了。

好像也许大概就是吧。

这样的话可千万不要说了,只会让店家觉得茶友好欺负。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拿寿眉来蒙我,是心里打定主意觉得我不识货么?”

如此给那商家一个下马威,看他还敢不敢再蒙人了!

怎样区分白茶的“回甘”还是“回甜”?

有的人因为茶的苦涩而不喜欢喝茶,但是长期喝茶的人却能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感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甘,爱喝白茶的人甚至会用“回甘”来赞美白茶,但是事实上他们对回甘的概念是模糊的,那么白茶的回甘到底是怎么回事?

白茶的回甘知识小课堂

回甘是什么?一般来说,回甘是人们饮茶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

回甘的感觉是“入口微苦,回味清甜”,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苦涩微甜,苦涩味居上,但在口腔内慢慢回味。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对于白茶来说这种甜味也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甜味持久在口腔里回荡,所以才说优质的白茶回甘悠长。

为什么白茶有回甘?

其实白茶的回甘,主要还是源于其丰富的内含物质。因此白茶的好坏以及茶叶内质的高低才可以决定白茶回甘是否持久,白茶中所含有的茶多酚、糖类物质、有机酸,都是有效地促进了白茶的回甘。

我们在品白茶时,茶水中的茶多酚与我们口腔中的蛋白质相结合。就会让茶多酚的涩感转化,会出现回甘生津的感觉。

同时,我们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会分解茶汤中的麦芽糖,这麦芽糖是有甜味的。酶类分解多糖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有了时间差来造成白茶的“回甘”!

白茶的回甜并不是回甘!

可能许多人会混淆回甘跟回甜的概念,认为回甜就是回甘。白茶不炒不揉的工艺,让白茶不仅有生津回甘的口感体验,还有甜润的感觉那是因为白茶中蕴含有很多糖类物质,如茶多糖,有单糖、多糖、果糖等。所以白茶会有非常明显回甜味,这就是白茶的回甜。

再来说回甘,它是霉素的化学作用。茶水喝下去,会促使人体机能在喉咙处分泌出霉素。再经过与我们的唾液相结合,然后就能够感受到甜味了。这种甜味,是苦后回甘,也就是那番“苦尽甘来”的滋味了!

优质的白茶回甘一定悠长

之所以有些茶友会凭借回甘之感来辨别白茶的优劣,是由于它的回甘有强有弱,回甘强的则可认为优质。讲究一点的茶友都很在乎喝茶后的回味。有些茶品味道、口感等表现都不错。

白茶储存:南北差异的寻香觅味之旅

《解密白茶:从入门到精通》第七讲:

白茶储存:南北差异的寻香觅味之旅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聊聊白茶的储存,我们知道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这样的说法,那么白茶的储藏要注意哪些要点呢?白茶究竟要以怎样的形态来去储存?以及白茶储存对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

在谈到这个问题之前呢,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白茶陈化、转化的内因和外部条件。从根源上讲,白茶不炒不揉的工艺,使得茶叶较多的保留了酶类等活性物质,这是白茶可以后续转化的根源所在;而在后期的转化过程当中,更多的表现为茶叶中内含物质的氧化、转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转化。

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茶会发生两大类变化,一是口感,陈茶的口感更醇厚,二是白茶的内涵物质会发生变化,如老白茶中的黄酮含量比新茶更高,因此老白茶保健价值更高。在白茶的储存过程中,储存茶叶的环境条件到底是密封好还是敞开好?到底是南方更好还是北方更好?到底是散茶更好还是紧压茶更好?今天军利老师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剖析。

首先我们先来看白茶贮存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是白茶可以进行转化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影响白茶储存的因素有哪些?归纳来看,影响白茶储存的主要因素有五项:

气味、含水量、光线、空气、温湿度。

第一点是气味。由于茶叶本身的吸味性较强,很容易吸附空气中其他物质的气味,如跟其它味道较重的物质(化妆品、樟脑丸等)放在一起,则容易串味。所以白茶的储存当中,对于环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有异味,从这个角度来讲,白茶的储存最好是有独立的仓储,与普洱茶、与黑茶同仓储存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建议开放的仓储环境混合多种茶类,共同储存。

第三点是光线。白茶的储存环境,必须要避免阳光直射,因为阳光会加速茶叶内各种光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一定不要听信那些不懂行的茶商,白茶储藏过程中要经常拿出来晒晒太阳的错误做法。白茶在加工成为成品之后,基本上无须再拿出来晒太阳,如果含水量控制得当,水分不过度增加,就无须晒太阳;而一旦有霉变的苗头,再拿出来晒太阳,可能会适得其反。白茶在储藏的过程当中也不建议多次复焙,一般来讲,根据白茶储藏的情况,在2~3年时,拿出来低温复焙一次尚可,如果每年都复焙一下,两三年后,白茶中的活性成分就可能被焙死殆尽,不会再转化了。

第四点是空气。白茶存储要有相对密闭的空间,茶仓要具备一定的通风条件,但也要注意不可过分通风,在通风良好的茶仓内储存白茶,以密封储藏为最佳,如果没有好的通风条件,可以相对封箱储藏,并且不易在储藏的过程中多次开箱,循环往复的开箱动作,会使白茶天然的香气流失,与空气接触过于频繁或次数过多,也会使白茶的风味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白茶的储藏环境不需要真空,真空就过分密闭,使白茶无法转化了。

第五点是温湿度。白茶属于后发酵茶,不能像绿茶一样放入冰箱存放,常温下保存即可。而白茶储藏过程中要防止温度的过低和过高,温度过高,白茶会过分生热,加速转化有可能会后发酵过重,甚至出现酸味;而温度过低,白茶则会停止转化;但是白茶的储藏过程中又不适宜在恒温条件下,因为恒温条件下白茶的转化会在风味上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反而不利于白茶风味的优化。一定的湿度是白茶转化的必要条件,而过于干燥和过于潮湿的环境同样不利于白茶的转化:过于干燥,会使得白茶的香气更高昂,但白茶的转化就会变得较为缓慢;过于潮湿则会使白茶的转化加速,茶汤更加醇厚,然而在茶汤当中则比较容易出现仓味或霉味,甚至可能产生锁喉的不良体验。

正是由于上述五点的存在,便出现了因纬度高低不同导致的南北差异。在长江淮河以北区域干燥偏冷的气候环境中,白茶的存放只需要注意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避光即可。而长江淮河以南的区域则另要注意梅雨季节湿度方面的管控,适时适度的抽湿、通风。

所以,如果具体到个人对于白茶的储存,则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区别对待:

家庭少量日饮保存

许多情况下,消费者从茶叶店购买一饼白茶回来,并不追求茶叶的陈化、转变,而是留作日常随性自饮或待客之用,常常是泡了几泡就随意散放。这种不管不顾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到后面白茶冲泡的口感。

我们建议,选择您喜欢的陶罐、紫砂罐、锡罐或铁罐来贮藏。方法是将买来的饼形白茶撬开、掰碎,投放到相对密闭的储存罐里,避免阳光直照,然后常温保存即可。待到你想喝时,随意自取,简便易行。

家庭大量陈化储存

有许多热爱白茶的收藏家,喜欢购置较多数量的白茶,用以经年累月的陈化。这样就需要家庭有独立存放的空间,可以是书房、小储物间。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有一个存放茶叶的专门储藏室,做到通风、避光、干燥即可,茶叶的摆放记得与墙壁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木架支撑。隔半年、三个月去检查一下,尤其潮湿的夏季多注意观察湿度。

大量陈化储存,最好是开辟出专门的白茶仓储环境,或建立自己的白茶仓,配套做好通风和温度、湿度的监测措施,另外,要安排出独立的抽样测试的独立茶品,方便及时关注白茶的转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投资型大量存茶

如果是出于投资出手的目的,就可以选择具有专业管理场地和管理经验的厂家库房,或者自建茶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毕竟投资型存茶,一是量会比较大,二是占用资金较多,所以确保品质的良性转化就非常重要。

那么,长期储存白茶,到底是散茶好还是饼茶好呢?

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具备较大的空间、较好的仓储条件,那就可以以储藏散茶为主,因为散茶相对更为蓬松,占用的空间和场地更大,但在中后期的转化,散茶的优势更明显。

如果是储藏的空间有限,或是想在有限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的茶品,那就以紧压茶为宜,紧压之后的白茶更省空间,而经历了蒸、压、烤这个过程的白茶,在早期的转化更快。

以陈三年和陈五年的白茶为例,三年陈的紧压茶比散茶转化的更充分,其主要原因就是紧压茶经历了蒸、压、烤的过程;而五年陈的散茶比紧压茶的转化更高,因为散茶相对更为蓬松,与空气的接触更为充分,透气性也更好,时间稍长一些,转化的优势就很明显。

所以,至于是储存散茶还是紧压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操作。而散茶和紧压茶共同储存,去体会同一款茶品在不同形态下,在同样时间的作用下,转化的差异,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会有惊喜带给你。

以上内容是关于如何辨别白茶的好坏和如何辨别白茶的品质的解析分析,如果大家对此内容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话,请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或者评论,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上一篇:福鼎白茶怎么看好坏 福鼎白茶怎么分辨好坏图片

下一篇:更多茶知识

茶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茶知识文章

精选茶知识

茶知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