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舍冬天通风过度怎么办 猪舍冬天通风过度会怎么样
时间:2023-09-22 17:04:23 作者:左邻右里 冬天养猪问题
如今猪场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冬季呼吸道疾病此起彼伏,消化道疾病愈演愈烈,混合感染病例越来越多。根据多年的经验,笔者推荐冬季猪场饲养管理要点如下:
防寒保暖充分准备好各种保温材料及设施(如帐膜、木板、保温灯或炉、烧火铁桶、垫料等),执行到位才允许购猪苗。冬天可考虑适当增加猪群密度来提高抗寒能力。保温首先从运输猪苗车辆做起,配备质量较好的幕布及挡风设施,保证运输过程中仔猪不受风寒;另外,运猪最好选择气温较高的时候。猪苗刚进舍时温度应保持在25℃以上,保持猪舍干爽卫生。
加强湿度控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70%。一般在小中猪阶段不冲洗栏舍及猪身;中大猪冲洗猪舍要租弯皮选择晴天或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进行;消毒应采取喷雾的方式减少湿度。当猪舍湿度较大时,通过高闹知温时段增大通风量、栏舍内撒木糠、碳渣、过道撒石灰等吸潮。
合理通风帐幕不提倡用彩条布(保温效果相对较差),注意拉帐幕的方法,提倡固定下端,从上往下放的方式,这样可兼顾保温与通风。根据不同气温调节两侧帐幕的高度,或者调整“屋中屋”中间最高位的通风程度。提倡有烟楼的养户将烟楼的封闭做成活动式,可以在白天气温高时增加通风量及换气效果,到了低温时再封闭烟楼。
强化防疫隔离工作拒绝闲杂人等来访,禁止外人进入猪舍。场外人员要进入时,必须经过消毒。提倡养户更换标记清晰的工作鞋、工作服才进入猪舍,外出回场后及时冲洗更衣。在猪舍周边建立防疫隔离围栏带,突出关键点,减少防疫的压力。生活区与饲养区要分开(特别是厨房),不得饲养其他家畜弊差,鲜肉(包括猪肉、猪杂、牛肉等)不得进入猪舍内,狗要拴好,防止乱蹿(杜绝进入猪舍内)。规范养户的出入行为,养户周边出入应建立临时隔离带。
加强消毒消毒池中的消毒水充足并确保有效消毒浓度,量化消毒药的配制。加强空栏消毒,定期清理栏舍内外,保持卫生干净,清理范围包括化粪池、饲料房、杂物房、隔离栏及周围杂草等。定期和不定期做好饲养过程中的全面消毒,消毒使用喷雾的方式,减少湿度。产房产床要彻底清洗,建议使用高压喷枪冲洗,参考火焰消毒法。保育栏空栏冲洗干净后使用烧碱—石灰二次消毒法。
做好免疫保健注射工作依据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做好疫苗的购买与正确保存使用,杜绝少打漏打,注射器须彻底消毒,并且每栏猪换一个针头。养殖场应有详细的免疫档案,记录疫苗领用、保存与免疫情况。对体况不好或发病的肉猪适当推后免疫时间,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补免。
落实到位提倡养户查夜习惯,仔细检查夜晚猪舍环境,防止贼风偷袭,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当呼吸道病与拉稀难以控制时,要检查晚上的饲养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操作漏洞。
冬天养猪需要注意什么 冬天养猪的注意事项
1、猪舍地面要干燥。粪便污水要及时排除,清扫干净。为了便于干燥,猪舍应做成水泥地面。
因为在封闭的条件下,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一般在底部,粪、尿积存也容易造成病菌、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大大增加了猪感染疾病的机会。另外,经常打扫可以防止因冰冻打滑而造成猪摔伤,影响猪的生长。
另外,为了保温,而导致舍内温度过高,其及过多的有害气体的滞留,过高的舍内温度,过多的有害气体会诱发猪唤洞的呼吸、消化等疾病的发生,橡信晴天适当打开通风口,有效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2、切忌用冷食冷水。冬季养猪,食料和饮水的温度直接关系到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特别是仔猪。所以在冬季猪的喂养过程中,要切忌用冷食冷水饲喂,避免因冷致病,要注意科学喂养才能确保收益。
3、冬季猪的饮水和猪饲料的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有密切的关系。一头哺乳母猪每天约需要17.5―22.5公斤水和猪饲料,如果水温、食温是0℃时,要把这些水、食温度升高到体梁链轮温39℃的水平,猪体就要消耗682―878千卡的热能,也就等于每天需要0.5―0.75公斤的精制猪饲料白白消耗在维持体温上,而不能用于泌乳、生长发育和增膘。因此,在冬季喂猪时,要经常喂温食和温水,这样可以减少猪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
养殖场冬天要注意什么问题(养殖场冬天怎么消毒)
1、昼夜温差大: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第一件事。对于育肥猪,还可以小小卜兆抵御些,但对于哺乳猪和仔猪,我们不告拆能掉以轻心。
2、猪舍的隔热和通风:在猪舍保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通风,防止空气污染。同时,有必要在温度高时选择通风。
3、保持猪舍干燥:猪舍的湿度越大,猪感觉越冷,猪引起皮肤病、呼吸道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防止泄漏,让猪定点排尿,并保持猪的清洁和干燥。
4、防好下面几种疾病:
(1)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2)风湿病,该病主要受贼风、猪舍潮湿、寒冷因素影响,突然发病。
(3)流感,多发生在冬季密闭的环境中。猪得了流袜弊枣感以后,往往成为“百病之源”,特别是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
(4)口蹄疫,老生常谈的问题,主要靠疫苗防控,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