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冬天卷叶子 金银花叶卷起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3-09-17 13:07:32 作者:闪速神机 金银花卷叶黄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金银花卷叶黄叶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①天气降雨频繁,田间溼度加大;
②金银花生长进入中后期,田间郁闭严重(尤其整枝不合理,中部通透性差);
③金银花生长前期,大部分不进行病害预防或不舍得使用高效预防药剂,而改用廉价的、预防升脊作用差的、甚至是劣质的农药,使得田间的致病菌菌源量累积加大,致使金银花白粉病、褐斑病等病害发生严重,有的已形成流行趋势,造成严重的黄叶、落叶。
对于金银花卷叶黄叶防治有以下几点:
1.喷施对金银花白粉病、吵者渗褐斑病防治有特效的苯甲·丙环唑(爱苗)3000倍液一次,间隔10天左右再喷苯甲·嘧菌酯(阿米妙嫌闷收)1500倍液一次。对于非常严重的地块再加喷一次苯甲·丙环唑(爱苗)。
2.对于根部病害较重的可采取:生物菌肥+生根剂(凯普克600倍液)+咯菌腈(适乐时)1500倍液灌根。对于已经非常严重的地块可以采取整株刨出,剔除老根、病根,然后再异地移植,促使其发新根,恢复生长。
3.在金银花采收结束后,对田间更应加强管理:进行秋施肥,重施有机肥,同时结合多施生物菌肥以改善土壤结构,以减轻根部病害的危害。
4.来年在金银花萌芽前,要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及老树皮,之后全田喷一遍苯醚甲环唑(世高)800倍液以彻底铲除田间的越冬菌源。
金银花卷叶是什么原因
金银花卷叶是因为光照、温度、通风、施肥不当导致的。所以将其摆放在光照比较明亮的位置上,夏季高温做好降温措施,冬季低温做好袭旅指保暖措施。平时摆放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并经常开窗让空气流通。生长期可每半月施加一次腐熟的有机肥。
金银花卷叶原因
一、光照不当金银花喜欢生长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若长期处在阴暗或强光直射下,则就会导致卷叶现象。所以为了枝叶尽快恢拍配复生机,可以将其摆放在光照比较明亮的位置上。当光照过强时候则移至室内遮阴,避免暴晒。
二、温度不当在养殖中金银花长期处在高温或低温环境,则导致卷叶发生。所以在温度比较高时,则就要将其移至比较阴凉通风环境,并向其周围喷湿水达到降温的目的。温度比较低时,并摆放在室内向阳或有暖气位置。
三、通风不良由于环境总是无时无刻在变化,在养殖时镇腔候金银花处在闷热不通风环境中,则无法进行有效呼吸和生长,最后导致卷叶发生。所以在平时将其摆放在通风透气环境中,并经常开窗让空气流通。
四、施肥不当金银花长期缺乏有效肥料,则就会导致卷叶发生。所以一定要定期施加肥料,在生长期可每半月施加一次腐熟有机肥,花蕾期每月施加一次磷钾肥,花后追施一次氮肥。每次施肥不可过量,避免肥害现象。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金银花卷叶是什么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金银花卷叶子的原因什么?该如何治理
二、金银花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金银花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和锈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天牛、尺蠖等。
1、金银花褐斑病
1.1为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后期数个小斑融合一起,呈圆形或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的病了斑。潮湿时,叶背而且生有灰色的霜状物,干燥时,病斑中间部分容易破裂。病害严重时,叶片早期枯黄脱落。
1.2发病特点:该病为真菌引起,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次年初夏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般先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病菌在高温的环境下繁殖迅速。一般6-8月份发病较重,为害严重的植株,在秋季早期大量落叶。据植保站调查,4月29日,褐斑病病株率平均为1.0%,最高为5.0%;5月18日平均为7.7%,最高40.0%;5月30日平均为30.0%,最高达60.0%。
1.3防治方法:
⑴农业措施: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病枝、病芽,清扫地面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发病初期注意摘除病叶,以防病害蔓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施肥上增施有机肥,控制施用N肥,多施P、K肥,促进树势生长健壮,搞抗病能力,多雨季节时应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适当修剪,改善通风透光,以利于控制病害发生。
⑵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扑海因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注意交替轮换施药,有较好的防效。
2、金银花白粉病
2.1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茎和花。叶上病斑初为白色小点,后扩展为白色粉状斑,后期整片叶布满白粉层,严重时拦棚发黄变形甚至落叶;茎上部斑褐色,不规则形,上生有白粉;花扭曲,严重时脱落。
2.2发病特点:病菌以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下年子囊释放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温暖干燥或株间荫蔽易发病。施用氮肥过多,干湿交替发病重。据植保站调查,4月28日在钟磨祥灵开始出现,5月18日白粉病病株率平均为8.9%,最高40.0%,5月30日平均为17.0%,最高为20%。
2.3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凡枝粗、节密而短、叶片浓绿而质厚、密生绒毛的品种,大多为抗病力强的品种);合理密植,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增强抗病力;少施氮肥,多施些磷钾肥;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三唑酮)1500倍液或50%瑞毒霉.锰锌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天1次,连喷2~3次。
3、蚜虫:该虫多在4月上、中旬发生,15—25℃时繁殖最快。主要刺吸植物的汁液,使叶变黄、卷曲、皱缩,严重时会造成绝收。4~6月虫情较重,立夏后,特别是阴雨天,蔓延更快,以成、幼虫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金银花花蕾期被害,花蕾畸形;为害过程中分泌蜜露,导致煤烟病发生,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5月18日调查,蚜虫有蚜株率平均为22.2%,最高60.0%,有蚜枝率平均为55.5%,最高为100%,单枝蚜量平均为134.4头,最高达555头,蚜虫繁殖迅速,虫口增长快,如不注意防治,可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措施:(1)清除杂草;(2)将枯枝、烂叶集中烧毁或埋掉,也能减轻虫害。(3)在植株未发芽前用石硫合剂先喷1次,以后清明、谷雨、立夏各喷1次,能根治蚜虫,并能兼治多种病虫害:(4)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叶片伸展开,蚜虫开始发生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万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5—7天1次,连喷数次。最后一次用药须在采摘金银花前10~15天进行。
4、咖啡虎天牛
4.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5~15毫米,体黑色,头顶粗糙,有颗粒状纹。触角长度为身体的一半,末端6节有白毛,前胸背板隆起似球形,背面有黄白色毛斑点10个,腹面每边有黄白色毛斑点1个。鞘翅栗棕色,上有较稀白毛形成的曲折白线数条,鞘翅基部略宽,向末端渐狭窄,表面分布细刻点,后缘平直。中后胸腹板均有稀散白斑,腹部每节两边各有1个白斑。中、后足腿节及胫节前端大部呈棕红色,其余为黑色。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幼虫:体长13~15毫米,初龄幼虫浅黄色,老熟后色瞎衡搏稍加深。蛹:为裸蛹,长约14毫米,浅黄褐色。
4.2为害症状:以幼虫和成虫两种虫态越冬。越冬成虫于第2年4月中旬咬穿金银花枝干表皮,出孔危害;越冬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成虫。成虫交配后产卵于粗枝干的老皮下。卵孵化后,幼虫开始向木质部内蛀食,造成主干或主枝枯死。折断后蛀道内充满木屑和虫屎。5月中、下旬产卵于幼嫩茎部,幼虫钻蛀危害茎干,从而使整株枯死。
4.3防治措施:(1)清明前,天牛即将钻出土面时,用敌敌畏喷施植株根部;产卵期用在产卵盛期用5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喷射灭杀。7—10天喷1次,连喷数次;(2)夏秋发现天牛寄生枝条时,可剪去被害幼茎20厘米左右,并摘除枯株,集中烧毁或向虫孔注药。7~8月发现茎叶突然枯萎时,清除枯枝,进行人工捕捉;
5、银花尺蠖:一般在头茬采收完毕时危害严重,幼虫几天内可将叶片吃光,初龄幼虫在叶背危害,取实下表皮及叶肉组织,残留上表皮,使叶面呈白色透明斑,严重时能把成片花墩叶吃光。防治方法:冬季剪枝清墩,破坏害虫越冬环境,减少虫源;入春后,在植株周围1米内挖土灭蛹。幼虫发生初期用10%永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万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鱼藤精乳油400—600倍液喷雾防治。
6、红蜘蛛:5—6月高温干燥气候有利其繁殖,种类很多,体微小、红色。多集中于植株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初期红黄色,后期严重时则全叶干枯。该虫害繁殖力很强,受它为害的药用植物也很多,除金银花外还有三七、当归、生地、枳壳、红花、川芎等。5月18日调查,红蜘蛛有虫叶率平均为46.5%,最高为100%,叶均虫量平均为9.9头,最高为42.1头。5月30日有虫叶率平均达65.0%,最高100%,叶均虫量平均25.5头,最高210头。
防治方法:剪除病虫枝和枯枝,清除落叶枯枝并烧毁;用30%螨窝端乳油1000倍液或5%克大螨乳油2000倍液或5%尼索郎乳油2000倍液或20%卵螨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防治。
防治炭疽病,可用敌克松原粉500倍至1000倍液灌注;防治锈病,选用三唑酮,药剂防治时可在50公斤的药液中加50克至100克洗衣粉作粘着剂。
三、中药材上禁止使用的农药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必须保证安全,严防农药残毒。中药材大部分是内服的,严防使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以免影响病人的健康。金银花花蕾期严禁用毒性农药,以防中毒和金银花失去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99号规定,在中草药材、果树、蔬菜、茶叶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有: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膦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氯唑磷、苯线磷等19种高毒农药。
四、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应用方便、能在短期内消灭或控制大量发生的病虫害,受地区性或季节性限制比较小。但化学防治也存在缺点,如长期使用,害虫易产生抗药性;同时杀伤天故,还有些农药毒性较大,有残毒,能污染环境,影响人畜健康。
1.对症用药,明确防治对象。选择农药时,要弄清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点以及农作物的品种、生育时期等。
2、搞好病虫调查,抓住关键时期施药。施药前一定要认真开展病虫调查,掌握防治时期,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否则,施药过早,药效与病虫防治期不吻合,起不到控制危害的作用。施药晚了效果差,不仅起不到控制作用,而且造成农药浪费。一般杀虫剂应掌握在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卷叶蛀食危害的害虫,应掌握在卷叶蛀食前施药效果最佳。
3、不能随意增加用药量或加大用药浓度。很多农民错误地认为,增加用药量或加大用药浓度防效就会提高。因此,不按说明书要求而随意增加用药量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农民再配药时不用量具,只用瓶盖等随意量取,缺乏数量概念,造成使用药量大大超标,不仅造成浪费,同时也容易产生药害,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健康。
4、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以至抗药性逐年加重。在使用农药中,一旦发现某种农药防效好,就长期连续使用,即使防效下降也不更换,认为防效下降就是农药含量低了,没有认识到这是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造成地后果。资料显示,80年代开始使用速克灵防治灰霉病效果很好,90年代中期抗性增加到680倍;1978年运用灭扫利6000倍液防治红蜘蛛,防效98%以上,现在用1000倍液防效不到50%。全国已有30多种害虫、10多种病菌对几十种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5、混合使用农药,注意合理搭配。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交替使用或根据农药的理化性质合理混配使用,不但能提高防效,还能延缓病虫抗性的产生。
6、注意天气变化,选择天气施药。选择适宜施药时间,既要考虑防治效果,又要利于安全施药。喷洒农药应选择晴天无风或微风时进行。一般农药喷施的适宜温度为20—30℃。气温过高不仅药剂易挥发、分解,影响防治效果,还容易引起施药人员中毒。大风天施药,药剂易随风飘散,难以达到目标部位,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阴雨天气施药,药剂易被淋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并会造成环境污染。一般来说,在春秋两季,中午温度多为15-30℃,以11-15时施药效果较好。在高温盛夏季节,中午温度在30℃以上,以上午8-11时或下午15-18时施药较好。
7、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内禁止施药。
8、明确高效与高毒的概念。不少农民错误地认为,农药只要毒性大,药效就好,不清楚高效与高毒完全是两码事,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反而认为毒性低、效果就不好,不愿意使用。
9、选用性能良好的器械,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推广使用卫士牌高效喷雾器及机动喷雾器,淘汰落后的工农—16型等喷雾器。施药时注意喷雾要均匀,内外、上下、左右喷透喷匀。
10、注意操作规程。施药期间不能随便吃东西、喝水和抽烟,饭前注意洗手洗脸。操作过程中要始终处于上风位置施药,机械出现堵塞,千万不要用嘴去吹喷头。另外,体弱多病、营养不良的人较易发生中毒,这些人不宜从事施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