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羊梭菌病治疗方法是什么
时间:2023-09-14 17:25:27 作者:曲泉丞 羊梭菌性疾病|羊梭菌性疾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措施
羊快疫羊快疫是裤告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突然,病程短促,真胃粘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病原体为腐败梭胡尺明菌,有时伴随其它厌氧菌。
症状发病突然,病羊往往未见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腹痛症状。排粪困难,里急后重,粪团变大,色黑而柔软,杂有粘液或脱落粘膜;有地排黑色稀粪,间或带有血丝。体温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升高至41.5℃左右。病羊后极度衰竭,昏迷,通常经数分钟至几小时死亡。
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发生是由于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因此称为肠毒血症。死后肾组织多软化,故又称为“软肾病”。本病在临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所以又称“类快疫”。
症状本病的特点为突然发病,很少能见到症状,往往在看出症状后绵羊便很快死亡。病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亡为其特征。前者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搐搦,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搐,往往于2~4小时内死亡。后者的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以后倒卧,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排黑色或深绿色稀粪,常在3~4小时内静静死亡。感染D型菌的自然病例,临死前有明显的高血糖(从正常的40~65毫克%升高到360毫克%)和糖尿(从正常的1%升高到6%)。
羊猝狙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症状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里繁殖,产生β毒素,引起羊只发病。病程短促,通常未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不安,衰竭和痉挛,在数小时内死亡,这是由于毒素侵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所致。
羊黑疫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所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是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症状病程急促,绝大多数未见病状而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至1~2天,但没有超过3天的。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流涎,体温41.5℃左右,呈昏睡俯卧状态而死亡。
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困亮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本病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天。病初精神萎顿,垂头弓背,不吃奶,随即发生持续性的腹泻,开始似粥状,后如水样,粪便恶臭,呈黄白色或白色。后期便中带血并含有粘液和气泡,肛门失禁,严重脱水,卧地不起。
有的病初呼吸困难,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而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低,常于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防治措施由于致病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羊感染的机会多,而且这类疾病发病死亡快,生前病羊、健羊难以区分,使诊断难度加大。加之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即使诊断出来,已是病程的中、晚期,一般治疗效果不好。主要措施是在流行地区注射疫苗。可用预防快疫、羔羊痢疾、猝疽和肠毒血症四防氢氧化铝苗,不论羊只年龄大小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免疫期对肠毒血症为半年,其余为1年。也可用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于粉苗,不论羊只年龄大小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1年,无不良反应。此外,还可以注射单苗或羊五联苗。只要认真做好预防免疫工作,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羊快疫如何治
(1)病因
为腐败梭菌(又称恶性水肿杆菌)侵害所致。这种病原菌广泛存裤唯蔽在于土壤及尘土中,经伤口感染时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经消化道感染时,则引起快疫,多为散发。
(2)症状
发病急山则,死亡快。夜间发病的较多,往往胡州是傍晚饲喂时还很正常,次日晨发现已死于圈内,并且多发生于膘情好的羊只。若为白天发病,饲喂时可见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好,很快出现各种神经症状。病羊喜卧,一般体温不高,临死前不久发生瘤胃臌胀。死后尸体腐败迅速,腹部膨大,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血液凝固不良。
(3)预防
若处常发地区,每年春、秋各注射“羊四防”(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痢四联苗)一次。
(4)治疗
一般来不及治疗。对病程稍长者可用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羊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羊链球菌病的症状及防治
羊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明哪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对山绵羊危害很大。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染,其临床特征主要是下颌淋巴结与咽喉肿胀。
坏死杆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有时在其他脏器上形成转移性坏死灶。
1病原
病原为坏死梭杆菌。坏死梭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的细菌,分类上属拟杆菌科、梭形杆菌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小者呈球杆状,大者为长丝状,且多见于病灶及幼龄培养物中,染色时因着色不匀,犹如串珠状。本菌无鞭毛、无芽孢,也不产生荚膜。该菌至少可产生两种毒素,其外毒素皮下注射(兔)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则数小时内死亡;内毒素皮数简下或皮内注射可致组织坏死。
坏死梭杆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在污染的土壤中能长时间存活。本菌对4%的醋酸敏感。
2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动物的饲养场、被污染的土壤、沼泽池、池塘等处均可发现。此外,还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和外生殖器等处。羊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草料锐硬,饲料中矿物质特别是钙、磷缺乏,维生素不足,营养不良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本病多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多雨季节潮湿、拥挤圈舍内的羊只。本病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
3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反刍停止,行走不稳;结膜充血,流泪,后流脓性激毕码分泌物;鼻腔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脓性;口流涎,体温升高至41℃以上,咽喉、舌肿胀,粪便松软,带粘液或血液;妊娠母羊流产;有的病羊眼睑、嘴唇、颊部、乳房肿胀,临死前呻吟、磨牙、抽搐。急性病例呼吸困难,在24h内死亡。一般情况下2―3d死亡。
4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尸僵不显著或者不明显。淋巴结出血、肿大。鼻、咽喉、气管黏膜出血。肺脏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变,呈大叶性肺炎,有时可见有坏死灶;大网膜、肠系膜有出血点。胃肠黏膜肿胀,有的部分脱落。第四胃出血及内容物变稀。第三胃内容物干如石灰;幽门出血及充血。肠道充满气体,十二指肠内容物变为橙黄色。肺脏常与胸壁粘连。肝脏肿大,表面有少量出血点;胆囊肿大2~4倍,胆汁外渗。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梗死,被膜不易剥离。膀胱内膜出血。各脏器浆膜面常覆有黏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质。
5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镜检本菌多呈双球形,呈链状或单个存在,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6防治措施
6.1预防
①未发病地区勿从疫区引入种羊、购进羊肉或皮毛产品时,应加强防疫检疫工作。②常发病地区坚持免疫接种,每年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6月龄以上羊,5毫升/只羊,3月龄以下羔羊,2~3周后重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维持半年以上。③做好夏秋抓膘、冬春保膘、防寒保温工作。发病后,及时隔离病羊,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羊圈可用含l%有效氯的漂白粉、10%石灰乳、3%来苏儿等消毒液消毒。在本病流行区,病羊群要固定草场、牧场放牧,避免与未发病羊群接触。对未发病羊提前注射青霉素或抗羊链球菌血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④加强清洁工作,清除牧场或圈舍遗留的皮毛和尸骨,进行深埋或焚烧。
6.2治疗
及时隔离治疗发病后,对病羊和可疑羊要分别隔离治疗:每只病羊肌注青霉素30~60万IU,每日1次,连用3d。肌注lOCk的磺胺噻唑lOml,每日1次,连用3d,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氨苯磺胺4-8g灌服,每日2次,连用3d。在治疗的同时,对场地、器具等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尔严格消毒,对羊粪及污物等要堆积发酵,病死羊严格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7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羊炭疽、羊梭菌性痢疾、羊巴氏杆菌病相鉴别。羊炭疽病羊缺少大叶性肺炎症状,病原形态不同;羊梭菌性痢疾无高热和全身广泛出血变化,病原形态有差别;羊巴氏杆菌与羊链球菌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很相似,但病原形态不同,前者为革兰氏阴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