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水肥不起来怎么办 养殖池水肥不起来的原因
时间:2023-09-13 02:04:27 作者:瞬间的风 怎样才能让鱼池的水肥起来?
鱼池水肥不起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水温低、阴雨天、水体营养不足、光照弱、浑浊水、肥水困难:
处理方案:
A、北方养殖水温低,光照弱,天气变化租知无常,肥水困难,此时可以设置蓄水池(池水不要放满,在蓄水池上搭塑料棚,确保培育含藻丰富的水源),提前肥水,选择晴天上午9:00~11:00进行肥塘培水。有条件的添、换20~30公分的新鲜海(淡)水,引进藻种(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引进事先在蓄水池培肥的水);然后使用“生物肥水神”300~500g(每袋用2~3亩·米水型型让体,视池底腐殖质情况适量增减)浸泡后泼洒。遇阴雨天,加开增氧机或者抛洒氧源200g/亩·米水体(每袋可用5亩·米水体),让水流动、增加溶氧,隔2~3天再用一次“生物肥水神”300~500g(每袋用2~3亩·米水体,视池底腐殖质情况适量增减)。
B:每亩·米水体使用“复合枯草芽孢杆菌”300克(每袋使用3亩·米水体),用原池水活化5个小时,配合“生物底改”1kg或“澈底”200~300g(每袋可用3~5亩·米水体),全池泼洒;“生物肥水神”300~500g(每袋用2~3亩·米水体,视池底卜局腐殖质情况适量增减)或“净爽肥水菌”100g(每袋可用10亩·米水体)全池泼洒,间隔1天再补施“生物肥水神”300~500g(视池底腐殖质情况适量增减)或“净爽肥水菌”100g(每袋可pan>用10亩·米水体),3天后水呈茶色或黄绿色,即可达到理想效果。
虾棚水里虫子很多肥水肥不起来怎么办?
形成此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池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在养殖的中后期,个体小的浮游动物不能被池虾所捕食,反而影响虾的栖息,降低池塘的溶氧,使池虾极不安定,常沿池边群游,影响其生长。如果大量的纤毛虫繁殖,常导致体质较弱的虾被感染。另外,由于白浊水还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各种细菌容易繁殖,池虾容易得病。因此,出现此种水色时,首先应使用一些较安全的药物杀灭部弯孝分浮游动物,然后追加肥料和引入好的藻水培育水色。肥水时一定要一次性进埋岁稿水
并达到最高水位,这样可以减少底藻被阳光直射后疯长的机会。另
外在施肥时使用的肥料不能单一,要按塘底本身的营养程度,视老塘还是新塘,泥底还是沙底而施用不同的有机肥或无机肥。现在有
的养殖者用化肥在进水口吊袋和用发酵的鸡粪雀做吊在塘边追肥,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有益浮游藻类生长问题。
.早期的肥水对水产养殖尤其重要,请简述水肥不起来的原
影响肥水的因素
肥水的本质是培养藻类,藻类的生活和生长环境要素--光照、温度、营养物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些条件分析藻类繁殖不起来的原因如下:
1、早春水温低,光照不足: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早春水温低,藻类新陈代谢受影响,生长发育处于抑制甚至停滞状态,如冬季水温低于10℃时,以硅藻为多。光作为水中藻类光合作用的能量,早春的光照弱,光合作用弱藻类生长繁殖能力差。
2、阴雨天光照不足:阴雨天光照弱,影响光合作用。天气变化,阴雨天藻类应激反应导致死亡,易倒藻。
3、某些种类的营养盐缺乏或肥效已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磷通常时淡水浮游植物增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而氮通常时海洋浮游植物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藻类生长除了必需的大量元素(C、H、O、N、P、S、K、Ca、Mg),还需要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作为辅助因子促进藻类增殖。当某种营养盐缺乏或肥效用光时将会限制藻类的增殖,导致数量逐渐减少。
4、过量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杀虫、杀菌剂(如硫酸铜、氯制剂)将藻类和微生物杀灭而无法繁殖生长。
5、水中浮游动物较多: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摇蚊幼虫等)能吞食藻类或其分泌物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6、水中大型藻类过多:大型藻类过多,降低水体衡坦透明度,同时其分泌物会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繁殖。
7、缺少藻源,水体中缺乏藻种,主要发生在养殖初期,大量使用杀藻剂,新开挖的池塘。
8、缺乏碳源: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较易出现缺乏碳源局拦者的是虾蟹池塘,水草光合作用强,水中二氧化碳大量被利用,导致藻类生长被限制。
9、亚盐偏高、pH值偏高或偏低:亚硝酸盐通过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升高藻体内氧自由基浓度的方式抑制藻的生长。pH值即水体酸碱度,碱性环境有利于藻类光合作用,但各种藻类生长都有它合适的pH值范围,一旦pH值过低或过高藻类生长都会减弱。
10、池塘漏水:池塘漏水使水体中的肥料流失,营养物质的缺乏导致藻类繁殖较弱。
11、水质浑浊,有机质含量高:太阳光透入水体后,一部分光被水中的有机质等吸收反射,光照减弱对水体不同深度的分布对藻类的生长、分布都有影响。
处理方法
1、定期追肥: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其增殖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及时追肥能使其保持稳定增长和保持一定生物量。水温低时补充小分桐薯子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等)更容易吸收。建议一般7--10天追肥一次,具体情况根据藻相和水色而定。
2、定期解毒:减少消杀类药物的使用,定期解除水体毒素,给藻类稳定的增殖环境。
3、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控制浮游动物最好的方式是投放花鲢,生物调控的同时还能增加养殖效益。
4、定期加注新水:外源水中有丰富的藻类,而且外源水中的其他天然微量元素能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
5、定期补充碳源,如某些含碳量高的生物肥或红糖等,根据池塘情况合理的使用生石灰也有一定作用,同时能调节水体pH值。
6、针对水质指标这块,亚硝酸盐超标通过增加溶氧和培养菌种的方式降解,pH值较低可以适量的用生石灰,之后再下肥培藻培菌;pH值过高可以换部分水,控制水体藻类的数量和水体中水草的密度,同时勤用乳酸菌调节。
7、水质浑浊,有机质较多的池塘,如果有虫(枝角类、轮虫等)先杀虫,再用吸附剂把悬浮物沉到池塘底部,然后用氧化性底改分解,最后是下肥培藻培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