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的养殖 浮游动物养殖
时间:2023-09-12 21:11:42 作者:泡泡海 鲥鱼养殖技术
一、人工繁殖1、亲鱼捕捞。人工繁殖所用亲本多来自天然的成熟鲥鱼,在产卵季节即将到来之时捕获。捕捞的渔具常用绵纶丝三层刺网,网长60米,高2米。网线直径0.25毫米,内网高而松弛,作业时形成囊袋。选择鲥鱼汛期下网,下网后要注意观察差扒巡视,当风平浪静时,有鱼上网,可见上纲抖动,浮子拉沉,应立即取鱼。取鱼时要小心,动作轻而快,取鱼不离水,尽量少碰鱼体。捕获的鱼立即养于船舱内,并不断换水或冲气,以防缺氧或受伤。
2、授精与孵化。人工授精常在江边进行,将捕获的鲥亲鱼栓养于江水中或放养在船舱内备用。如先捕到雄亲鱼,可先取其***保存在冰瓶内,待捕到有流卵的雌鱼时,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获得的授精卵,用尼龙袋充氧运往环道或其它孵化器内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值约7.0左右,水温27-33℃,流速约为0.3米/秒。在正常情况下,经14-17小时就可孵出鱼苗。
二、苗种培育1、鱼苗培育。人工孵化的鱼苗,体质弱,在集苗、运输的过程中易受伤。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可创造与天然环境相似的生活条件,即鱼苗到稚鱼阶段的培育仍在孵化环道中进行,密度为每立方水体0.6-1.2万尾。环道的水保持早期流速与孵化时相同,后期逐渐减缓。溶氧要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鱼苗在孵出后第3天就开口摄食。此时要用50目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投喂。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投喂。当鱼苗长到1.5厘米时,用1毫米孔距的窗纱过滤饵料,投饵量约为鱼体重的1.5倍。为了保持池水清新,每隔2-3天就要用皮管吸除环道底部的污物。皮管的入水端要用适当密度的纱窗包裹,以防鱼苗被吸出。仔鱼培养阶段鱼体易感染车轮虫病而引起大批死亡,可用食盐水泼洒,使池水保持1‰的盐度即可起防治作用。鱼苗经过30余天的培育,长到2.6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人工放流扮困,或转入池塘培育大鱼种。
2、鱼种培育。一般采用面积1-3亩,水深2-3米的池塘,放养密度为每亩3000尾左右。放养前一周,要彻底清塘消毒,然后每亩池塘下基肥200-500千克。放养前三天,每天每亩再泼洒2千克黄豆磨的豆浆,用以繁殖池塘中的浮游生物。鲥鱼火片放入池塘后,每天每亩投喂1-1.5千克黄豆浆,使水质显深油绿色或淡褐色,保持浮游动物有较大的密度,以保证鲥鱼有充足的饲料。池塘水源要好,最好设置增氧机,以保持池水中有稳定、高浓度的溶解氧。
鲥鱼种也可以用水泥池培育,每立方水体可放养40尾,每天的早、晚投喂浮游动物。2-3天要吸除池底污物一次,并注入新水以增加溶氧和调节水质。为了防止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可经常用食盐水消毒,若发现被感染时,也可用食盐水治疗,方法是使池水的盐度达1‰,2-3天后鱼体可恢复正常。
在有条件的地方,入秋后当水温降至15℃以前,可把鲥鱼种移入室内越冬。越冬时的放养密度约每立方米10尾,水温控制在20℃以上,每天投喂一至二次大中型浮游动物,投喂量为体重的1/10。待第二年春天室外水温上升到17℃以上时,再移到池塘中养殖。在越冬期间,在室内水温适宜,饵料充足的情况下,鲥鱼种的体重可比越冬前增重近二倍。
三、鱼种采捕鲥鱼苗种除人工繁殖获得外,还可进行天然采捕。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于七月下旬,鱼苗种全长1.4-3.5厘米,体重0.04-0.44克时,其体狭长灰白色,鳞片已形成或部分形成,但薄而透明,鳃耙细长。在静水中,这些鱼苗游泳迅速,但在流水中则随水流漂动。晴天无大风时,黎明前后游到浅滩处索饵,风雨天则游到水层深处。
鲥鱼苗与鮰苗、餐条鱼苗极为相似,应仔细辩认才能区别。鲥鱼苗口端位,吻部稍长,眼间距较宽,性急燥,捕捉后鱼苗头喜向容器底部钻,尾部剧烈摆动,此时应及时分选。可用密布网捕捞,作业方式为岸边围网,网长200米,高3米
网是用聚氯乙烯丝织成的网布做成。捕到的鱼苗种要认真分选,并且操作要细心,动作要轻、快,稍有不慎会造成大量死亡。
被分选出的鲥鱼苗,应立即放入盛有2‰食盐水溶液的暂养箱中,放置暂养箱的水体要大,水质要清。投放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500尾左右。暂养期间,也要投喂浮游动物作为饵料,鱼苗会上下虚缺昌翻动捕食。运输途中要换水和喂食,其成活率可达98%以上。运输工具和方法可参照家鱼苗种的运输,其密度可小些。
四、池塘养食用鱼在池塘中主要是驯养二龄和三龄鲥鱼。一般二龄鲥鱼的体重可达每尾200克左右,三龄鲥鱼个体重量可达600克左右,即为较好的商品规格。养殖方式常为混养,即在养殖家鱼的池塘中每亩搭配放养鲥鱼30尾左右,或每亩鱼池放养鲥鱼50-80尾,再搭配适量的其他鱼种混养。
由于鲥鱼属滤食性鱼类,主食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所以可参照鳙鱼的养殖方法,要尽量保持池水既肥,且活,池水中的浮游动物数量要保持在300个/升以上。使水体中溶氧量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池塘中可堆放青草沤肥或经常施用人畜粪肥等有机肥料,用于培育浮游动物,如果肥度一时跟不上,浮游生物数量不足,可增施速效肥和泼洒豆浆,以利于鲥鱼的正常生长。
浮游动物在养虾当中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与您分享不一样的浮游生物!
网友一:农事随谈
池塘中,会存在各种微生物,像浮锋局游植物,浮游动物,微藻,菌落等,其中浮游动物给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这些浮游动物营养丰富,虾摄食以后,可以促进增长发能,但浮游动物不是越多越好,数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发挥促进作用。
浮游生物对虾的作用
浮游动物是属于生态学的词汇,属于很大范围一个类群,主要的种类有原生动物,轮虫,软体动物和尾巴动物等。
,浮游动物可能达到了3万多种。
浮游动物一般处在池塘食物网的重要位置,是虾的重要饵料,还可以加快池塘中有机物的分解。
浮游动物能够对数量进行控制,从而使虾的生长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浮游动物的数量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浮游动物过多,就会抢食虾拦谨的饵料,浮游动物太少,虾得不到天然的营养元素补充。
如何避免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养虾的池塘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说明池塘养殖了很多年没有进行清塘,在肥水的时候大量使用了没有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浮游动物就会大量繁殖,使水中的溶氧偏低,影响虾的蜕壳发育生长,同时过量的浮游动物即将在水中产生代谢物,增加了水质恶化的风险。
如果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已经影响了虾的正常生长,可以用适当的药物来杀灭过量的浮游动物。
杀完以后,要进行换水,用解毒液对池塘进行解毒,避免误伤到小龙虾,使用毒品杀灭浮游动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开虾的蜕壳期,因为这个时候虾的体质很虚弱,操作时,要开增氧设备保证足够的溶氧。
虾生活的池塘里面有很多种生物集合,适当的浮游动物起着关键的作用。
提供天然饵料的同时,还维持着水体的自然环境,但是浮游动物过多就会起起反作用,养殖户在养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肥水,不能使浮游动物过量产生危害。
网友二:海神酒鬼
浮游生物多其实是水体富营养化,水简基基面没有泡沫,说明水质没有多少变化,你作到菌,水分解的技术比我高!看用一些含有腐植酸的底改可能对你有一些帮助的,他可以解毒,也可以遮光线,对生物的繁殖有一点效果的,料投7成就可以啦。
(1)虾塘的浮游生物多,对幼体虾苗是好事,早期虾苗有大型的挠足类吃,生长速度快,坏就坏的是对藻类影响过大,会造成过度过高.
(2)是他们的生长速度虽然快丶可周期短,如果塘内的基础饲料料不能支持他的生存条件,他会大量死亡,有的品种会生出体眠卵而保存下来,有的会沉到底腐败而产生氨氮过高,所以中后期要考虑底质的问题,而不是浮游生物的问题。
END
来源:养虾。
如果发现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回顾
增氧机的作用不止增氧!如何发挥增氧机的底改、调水和解毒作用?
冷空气轮番来袭,虾病成灾!改善养殖环境和增强对虾体质,缺一不可!
降雨期间如何保证青虾健康?这个几个养殖经验,不得不看
投稿
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二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cttwx”现诚征原创文章,欢迎广大行业人士踊跃投稿,积极爆料。
一经采用,必有稿酬!
投稿邮箱:bbwfish@163.com
浮游生物有哪些,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
浮游动物是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
本文介绍一下浮游动物的游大种类有哪些,谈谈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供参考。
一、浮游动物的种类与作用浮游动物的种类极多,有微小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轮虫、甲壳动物、腹足动物、尾索动物等。
浮游动物大体可分为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三类。
它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
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
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
二、浮游动物对鱼类养殖的影响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为50-100毫克/升。
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
在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销磨含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
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
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甚至“全军覆没”。
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进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三、浮游动物的季节性化特征由于亏笑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之间,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四、浮游动物与人工养鱼的关系根据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活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
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绿肥和粪肥培植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
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日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
浮游动物在池塘中形成优势,可用杀虫剂杀灭,或增加鳙鱼放养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