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有哪些 过度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大吗
时间:2023-09-10 19:28:52 作者:家家的冬天 大规模养殖三文鱼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三文鱼养殖海虱寄生(滥用杀虫剂破坏海洋)
苏格兰西海岸拥有养殖三文鱼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网箱养殖方式的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户需要施用大量化学药物杀灭寄生于三文鱼体表的海虱。
十几年来,菲尔每天都会迎着潮锋告手汐捕捞贝壳,和三文鱼养殖者们分享着这片海域,但最近,他开始变得忧心忡忡。
“我们生存得越来越艰难了。”菲尔摇了摇头,嘟嚷道,“三文鱼养殖业的确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但我认为他们现在做得有些过分了。在如此小的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养殖,这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苏格兰西海岸拥有养殖三文鱼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三文鱼养殖能够增加偏远地区的就业,因此受到苏格兰政府的大力支持。
过去30年,三文鱼养殖业解决了6500人的就业问题,其中70%的养殖户来自偏远地区,每星期能给当银嫌地居民带来200万英镑的收入。
然而,环保人士却严厉指责该行业给当地纯净的海洋环境造成了污染。
由于海虱是天然海生三文鱼的体表寄生虫,而网箱养殖方式的养殖密度又非常高,因此,为了控制疾病发生,养殖户就需要施用大量化学药物杀灭海虱。
然而,这些毒性强烈的农药在增加三文鱼产量方面不仅收效甚微,还对当地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苏格兰环境保护总署(SEPA)9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四年里,由于海虱产生了抗药性,化学药物的使用增加了110%。而在同一时期,三文鱼只增产22%,2011年的产量为158018吨。
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农药中的毒素对贝壳类生物的影友培响。防治海虱所使用的农药主要为有机磷,后者起作用的机制是破坏寄生虫的神经系统。不幸的是,有机磷恰恰对龙虾、螃蟹和明虾的生长构成了巨大威胁。
高密度水产养殖模式带来的水体污染,有益微藻能解决吗
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高密度的养殖带来的不仅是品种的多样化,产量的剧增,同时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排放、残饵的分解、排泄物的产生以及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等使水体中营养物质、有机碎屑等严重超标,导致养殖水域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病害滋生。水体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危害养殖业本身。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以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等为代表的益生菌类制剂得以较好地推广应用,有益微藻类制剂也渐渐的进入了养殖户的视野。
微藻是一类微型单细胞植物,通常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资源丰富,个体小弯梁,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适应能力强的优点。
1、改善水质微藻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将光能、水和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转化为体内的有机化合物,同时产生大量氧气,提高水体溶氧水平,并使水体PH升高,促进细菌的矿化,在细菌的作用下使硫化氢变为无毒的硫酸盐,因此微藻对改善水质和稳定水体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硅藻具有高效率的净化废水的作用,螺旋藻能够除去水体中氨氮,颤藻有较强的吸收磷的作用,硅藻和鞭毛藻不但可以除去氨氮,还能促进虾体生长。
2、作为饵料生物微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大量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和生物活性物质等,是维持和促进鱼类健康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因此被广泛用于水产动物的饵料,是贝类、花白鲢、虾苗、蟹苗、鱼苗等最好的天然饵料,而且微藻蛋白质中的天然免疫物质和促长物质,是配合饲料无法达到和生产的。微藻做为饵料也可有效控制弧菌的生成,将小球藻添埋闷运加到鱼饵料中,可提高预提抵抗力,改善肉质。养殖早期的河蟹塘施用有益微藻,可使池水嫩爽,河蟹由于容易采食,脱壳成功率大大提高。沿海贝类塘施用有益微藻,可提高虾蟹贝的产量。
3、增强养殖动物抗病能力通过微藻进行水体的调控、改善养殖环境,可有效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力,因此微藻调控是水产生态调控防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不仅传递氧也传递了热能,在较高的温度下,病原体的寿命极大缩短;另一方面由于藻类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导致水中pH值升高,也缩短了病原菌的寿命。使用微藻进行调控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始终使水体中保持一定微藻种类密度,这样才能使微藻发挥其作用,达到防病促长的作用。
4、微藻产品的施用技巧一般微藻产品建议在晴天上午使用,这样有助于微藻在水体中尽快繁殖为优势种群,对于偏瘦水体,可同时配合使用肥水肥料,这样也有助于微藻的繁殖;对于原生动物较多的水体,应先对水体进行杀虫,杀虫后三到五天再使用,这样避免原生动物对微藻的危害;使用了微藻制剂的水体在三到五天内不得使用杀虫剂消毒剂等,以免影响藻种的繁殖;菌藻联合使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与微生态制剂联合使用;最重要一点是微藻的使用要有连续性,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密度,罩枣才能起到稳定水质、防病促长的目的。
水库养殖对水质有没有影响
当然有影响: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1、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①(DO)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水质必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水产养殖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水质,其溶解氧量必须保持在5~10mg/L左右。水产养殖的释氧作用与耗氧作用可以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具备时空的变化,当水产养殖的释氧速度小于耗氧速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将逐渐减少,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减少到4mg/L时,水产养殖的生存将受到威胁,甚至出现大批的死亡,当水中溶解氧耗尽时,水中有机物将出现厌氧分解,水质逐渐下降,水域环境因此遭受比较大的影响。
②(TN)与(TP)升高在衡量水质优劣的各项指标中,氮与磷是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水体总氮的浓度与总磷的浓度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随着总氮浓度与总磷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剧,当水体总氮的浓度在015~115mg/L之间时,水体属于富营养型,当水体总磷的浓度大于0101mg/L时,可以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
③(BOD)与(COD)增多当水域环境被有机物污染时,生化需氧量(BOD)是其污染程度重要的指标之一。若水域环境被限制,无法进行生化需氧量测定时,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需氧量(COD)进行测定,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化学需氧量的影响与化学需氧量类似。在水产养殖的水域环境中,一般选择在20e条件下,培养5d后所测得的化学需氧量作为水域环境有机物的耗氧量。通常认为当BOD5<1mg/L时,水域环境表示优秀;当BOD5在2~3mg/L时,水域环境表示良好;当BOD5>5mg/L时,水域环境表示受有机物的污染;当BOD5>10mg/L时,水域环境表示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恶化。
2、水产养殖对底质的影响。水产养殖的饲料通常具备存保型性较差以及悬浮性较差等特点,如果饲料没有被鱼类摄食时,其必然会沉入水体,降落在水体的底部处。目前,我国饲喂水产的技术比较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因此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地沉入水体底部。时间越久,水体底部堆积的东西就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的频繁,进而消耗底部更多的氧气,水体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NO22N、H2S以及NH3等有毒物质的出现,这些有毒物质不仅可以污染水体底部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的抗病力下降,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