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沙蚕养殖技术 海沙蚕养殖基地
时间:2023-09-10 14:33:29 作者:百里香 沙蚕怎么养沙蚕的外形特征
沙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要养沙蚕该如何去养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沙蚕的搭迅饲养方法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沙蚕的饲养方法
工厂化人工养殖
八十年代首先见于日本,多为首先进行人工育苗,继而实行投苗放养,具体作法多是在人为的室内池(槽)中进行,育苗时不铺沙,放苗养成则要铺粗沙30厘米左右。每日灌水,投饵2-3次,配上充气。如此只要供水及时,温度适宜,密度合理,饵料合适,只需半年即可养成商品,产量一般为每坪10公斤(约合3公斤每平知慎此方米)。
粗放型池沼养殖
采取人工(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土池大面积放养,利用不宜饲养鱼虾的浅池洼地是孝顷重点。鉴于这些水域面积较大,又多为初始开发,除害较差,而沙蚕本身又是一种饵料生物(包括成幼体),所以清池进水工作务必要比放养鱼虾还要严密,以防遭受多种生物的侵害,影响成活和产量。从实绩看,只要密度适宜,管理得当,亩产可在50公斤以上。
增殖型滩涂放养
是从增殖资源的角度开展工作的。据报道山东和辽宁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海区(潮间带)人工放养即将潜沙的沙蚕幼体,增殖沙蚕,起到了提高产量50-75倍的可喜成效,方法也很简单,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显著。
沙蚕的外形特征
长2.5~90公分(1吋~3呎),一般褐色、鲜红或鲜绿。
头部有锐利可伸缩的腭。身体第1节有两根短触手和4个眼,第2节有4对触手状须。体节数可超过200,除前2节外,各有一对疣足,用于移动。用鳃呼吸。
多毛纲叶须虫目的1科。体长圆柱形,两侧对称、后端尖,具许多(80~200多个)体节。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口前叶为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圆锥形肉质叶突,具2对简单的圆形眼,1~2个前伸的头触手和其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围口节为一大的环状节,腹面具横长的口,其两侧具3~4对触须,肌肉质的吻可由口伸出,吻前端具1对几丁质大颚,吻表面平滑或具几丁质颚齿或软乳突;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外伸的肉质扁平突起,即疣足。疣足多为双叶型具内足刺,外有刺状或镰状复型刚毛;尾部为虫体最后1节或数节,亦称肛节,具一对肛须、肛门开口于肛节末端背面。
沙蚕的生长规律
沙蚕头有腭。身体有两根短触手眼,各有疣足,用于移动。用鳃呼吸。临近生殖时,多数种类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穴到近海面处排出性细胞出球形幼体。有些沙蚕在洞内生殖。雌体排卵後即死去,并被雄体所食。有的沙蚕体圆形、后端尖,具许多体节。沙蚕可分为头身体和尾。沙蚕头发达,沙蚕和围口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沙蚕口前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圆锥形肉质叶突对简单的圆形眼,前伸的头触手和其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沙蚕口腔为一大的环状,沙蚕腹面具横长的口,沙蚕侧肌肉质的吻可由口伸出,沙蚕吻前端具吻表面沙蚕具颚齿;沙蚕许多结构相似,沙蚕每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的沙蚕等少数种在生殖前无多大形态变化外,沙蚕多数种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沙蚕体,有的沙蚕有出现于体中后,沙蚕有许多相似的疣足。沙蚕疣足多为内足。沙蚕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到近海面活动。沙蚕卵孵出球形幼体。使虫体呈现两个不同的体区;沙蚕头腹面有口,有触须,触角和触手。沙蚕吻分前后,沙蚕口无小齿,有的沙蚕等有发生在虫体,使沙蚕虫体呈现。沙蚕体的主要变化,沙蚕口前触手和触角缩短,沙蚕眼变大,沙蚕疣足在无性节仅背、腹须膨大,沙蚕有腹须,沙蚕有腹须,沙蚕变为宽扁状或扇形,刚亦逐步所替代。沙蚕雄的须具齿状化。沙蚕内部变化包括肌肉的分解和重组、沙蚕消化道的融体充满,结果使沙蚕虫体变化。
沙蚕的生活习性
主要食其他蠕虫及海产小动物。临近生殖时,多数种类体後部因有精子或卵而膨大。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穴到近海面处排出性细胞。受精卵孵出球形幼体。有些种在洞内生殖。雌体排卵後即死去,并被雄体所食,由雄的孵卵。有的雌雄同体,自体受精。
沙蚕养殖技术方面知识
沙蚕是一种生长在沿海和河口附近滩涂上的环节动物,可以作为钓饵,是鱼虾的天然饵料,同
时也是广东、福建、广西、浙江沿海居民喜食的佳肴。它作为对虾亲谈中虾饵料不仅亲虾嗜食,而且能防止性腺退化;日本每年大量出口沙蚕作为钓饵,出口销售非常看好,而且价格居高不下;沙蚕本身就是一种海洋药物,已被用于提取沙蚕毒素;利用沙蚕进行生态养殖,已取得很好果。可见沙蚕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均十分明显含碰山,本文将其主要养殖方式及养殖技术要领作一详细介绍。
一
、沙蚕主要养殖方式
1.滩涂粗放型增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非常低,养殖技术要求不高,管理简单,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时
好时坏。因沙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在南方和北方的泥滩、沙滩、泥沙滩均有分布;中、高潮带的滩涂密度较高,尤其喜欢在具有大量大米草、红树林、芦苇的滩涂上栖息,含泥量高的滩涂沙蚕资源最多、泥沙滩次之、沙滩最少。所以有条件的地区选择沙蚕养殖的滩涂最好是含泥量高、高潮位有植物分布的地区;如果只能选择泥沙滩或沙滩,就选择滩涂平缓的,可以使幼苗的流失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根据滩涂沙蚕斟酌自然资源多寡,决定放苗的数量。若自然资源量丰富,在第一年开始养殖时适量放些人工苗,以后两年可以通过合理采扑(取大留小、轮采等)、“没巢”、避开大潮汛采捕等方法自然补充苗种,第四年开始必须继续放养人工苗,如果遇到灾难性气候,需要每年增补苗种;若作为养殖的滩涂沙蚕资源平乏,那么在开始养殖时必须放养大量的人工育种,以尽快使沙蚕成为滩涂的优势种,为来年可持续性生产打下基础。这种养殖方式适合面积大、承包费廉的滩涂养殖,成本投入少,而产出有可能多也可能少.风险较小。
2.滩涂半人工育苗、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低,养殖技术要求也不太高,管理上只多了观察塘的安全与否、将塘中的苗种经常分散,其余与粗放型增养殖方式的正常管理一致,但这种养殖方式能使产量相对稳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由于沙蚕4~1O月均能繁殖,集中产卵期是4~6月和8~1O月,按理论上计算每年的繁殖量足够补充因采捕而减少的数量,但每年的气候状况不同,特别是南方的台风和北方的季风往往会把刚
繁殖的沙蚕苗带走或使其天折。在养殖滩涂上围上几十亩不等的
低坝塘作为沙蚕的自然繁殖场,在繁殖季节先肥水,然后将异沙蚕体放入其中,就能获得一部分苗种,仅比粗放型增养殖方式多用很少的成本,但能收到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效果。这种养殖方式是目前滩涂沙蚕养殖最为理想的方式。投入少,产出多,200元/亩投资可产出2000~3000元/亩。
3.粗放型池沼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投入相对较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属高密度精养,产量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养殖方式可以分为纯沙蚕养殖和与鱼虾混养两种模式。
1]池沼养殖:利吵燃用不适合鱼虾养殖的浅池洼或荒滩围塘(坝
高50cm),经过清塘、翻耕、肥水、放苗、投饵等的沙蚕养殖管理。养殖池塘最好能放干水,能经常充水即可;可采用人工苗种放养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定时加换水,产量十分可观,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2]与鱼虾混养:这种养殖方
式目的在于改善鱼虾池的地质环境,从而减少鱼虾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为鱼虾提供高营养的自然饵料。在此种方式下养殖时应注意:沙蚕苗放养不宜过早,待鱼虾苗达到一定大小后放养沙蚕苗较
为合适,因为3cm-4cm大小的沙蚕能摄食1cm左右的虾苗;在培
养过程中要注意鱼虾塘的前期肥水,否则过多沙蚕幼体容易造成池水过清,不利于鱼虾的生长,而且因透明度过大会使浒苔、石莼等大型定生藻类繁生,于鱼虾生长不利。
4.工厂化人工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投入大,产出也大,全部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养殖。八十年代首先见于日本,多为先进行人工育苗,继而实行投苗放养。先在不铺沙的水泥池中人工育苗,待幼体快附着时投沙开始养殖,成体养殖时铺沙30cm,每天换水1次~2次,投饵2次~3次,若放养密度适中、温度适合,半年可达出售规格,产量为3k异/m左右。这种养殖方式我国现在还没有进行,如果利用鱼、虾、蟹、贝育苗厂的闲季开展养殖,不仅有效利用闲置设施。还能创造效益,实为最佳的选择。
二、滩涂增养殖技术要点
1.生态习性、食性与摄食强度沙蚕营钻洞生活,退潮后埋栖在泥沙里,涂面留下许多圆形的小孔,穴孔直径约0.7cm,直接
开在滩面上,沙蚕栖居深度为0em~30cm不等,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温度较低时栖居较深以20cm~30era居多,随着温度升高,栖息深度日趋上升,特别在5月以后其分布以10cm~15cm居多,成熟的异沙蚕体一般在0cm~5cm的表层,个体小的-一般在表层里,适温范围在O℃~37℃,盐度7‰~35%。.pH7—8.5
2.养殖场地的选择,进行沙蚕养殖的滩涂最好是在河口附近,这一地区的饵料生物比较充足,滩涂上有机质含量最高,潮水涨退稳慢,含泥量较高,高潮带有丰富的植物(大米草、红树林、芦苇等)。沙蚕的食性为杂食性,个体较小时,喜食藻类,以扁藻,翼茧
形藻效果最佳,长到3cm~4cm后,以混合型为好(藻类、有机质、鱼粉、糟粕、麸皮等),摄食强度与季节有关,水温较低时摄食量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大,但在繁殖季节几乎不摄食。3.滩涂翻耕及敌害生物的清
除,放苗前必须对滩涂敌害生物进行清除,以生石灰最为安全且有改善土质的功效。
4.苗种放养
根据滩涂中自然资源量的多寡决定放苗数量,沙蚕资源甚少的滩涂2000条-3000条/m,资源量中等的滩涂放苗量为1500条-2000条/m,资源量较大的滩涂放苗量1000条/m以下,放苗的季节一般在4月~5月和8月~lO月。苗种来源:由日本进口②各地区工厂化培育的苗种,规格为7-12刚节长的刚节幼体。⑧滩涂土池育苗,挑选异沙蚕体人土池肥水,附着以后20天,分苗到滩涂。
5.日常管理经常观察沙蚕数量的变动,将过于密集区疏散到非密集区。
(2)注意气候变化,台风、大风期要做好防范工作。⑧观察生长情况,生长不快时加强施肥投饵。④及时补充苗种⑧换水:~般不需大量换水,经常补充被蒸发的水量,若水质变坏,则需换水(I/2~I/3)进水后重新肥水。投饵:每天投饵1~2次。饵料种类:鱼粉,麸皮等,视水色控制投饵量,但必须每天投喂。⑦观察繁殖情况:经过一年以上养殖的池塘中遗留的大个体沙蚕在气候适宜时会大批成熟,特别在大潮期间较为集中,如果数量较多,不宜排水,待5-6天附着后再排水,以保护幼苗。
6.起捕
放干池水,人工将池底用钉耙翻开,一般挖深至25cm~30cm,将沙蚕挖入容器,一般不全部收捕,留一部分大个体,再补充一些苗种可持续生产成熟个体的采捕可在大潮汛夜间用密网捕获。
沙蚕的人工养殖
由于其生殖方式多种多样,有些种类我们还养不起来。简单说,现能养的就是刺沙蚕(属)和围沙蚕(属)的几种。
另有一种,日本人叫它“黄金沙蚕”通称“红沙蚕”,实际上还有一种红沙蚕学名叫岩虫,售价均高达每公斤1万日元,属名贵种,也在试养。
想养殖哪一种沙蚕,首先要依底质而定,如是粘土底就不能养岩虫,再就是作什么用,如为养好虾,只能养刺沙蚕。工厂化人工养殖
八十年代首先见于日本,多为首先进行人工育苗,继而实行投苗放养,具体作法多是在人为的室内池(槽)中进行,育苗时不铺沙,放苗养成则要铺粗沙30厘米左右。每日灌水,投饵2-3次,配上充气。如此只要供水及时,温度适宜,密度晌毕合理,饵料合适,只需半年即可养成商品,产量一般为每坪10公斤(约合3公斤每平方米)。
粗放型池沼养殖
采取人工(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土池大面积放养,利用不改谨渣宜饲养鱼虾的浅池洼地是重点。鉴于这些水域面积较大,又多为初始开发,除害较差,而沙蚕本身又是一种饵料生物(包括成幼体),所以清池进水工作务必要比放养鱼虾还要严密,以防遭受多种生物的侵害,影响成活和产量。从实绩看,只要密度适宜,管理得当,亩产可在50公斤以上。
增殖型滩涂放养
是从增殖资核悄源的角度开展工作的。据报道山东和辽宁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海区(潮间带)人工放养即将潜沙的沙蚕幼体,增殖沙蚕,起到了提高产量50-75倍的可喜成效,方法也很简单,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