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企业亏损 养殖业2023年
时间:2023-09-09 21:31:46 作者:我们要一起变老 豪赌!牧原产能疯狂扩张至7500万头!2023年养猪真的能赚钱吗?
震惊!“猪茅”牧原发威,2022年预计营业收入为1220亿元-1270亿元,是唯一一家破“千亿”的上市猪企,且整体养殖产能为7500万头/年左右!不得不说这业绩实在太“亮眼”了,而且该公司的负债率也由于第四季度盈利状况较好,将显著下降,一时间业内纷纷传出了质疑之声,疑似牧原数据“造假”。
放眼望去,其余上市公司业绩颇为惨淡,例如新希望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净利润预亏4.1亿元-6.1亿元;正邦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110亿元-130亿元,亏到即将退市;而温氏公告虽然显示2022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亿元-5.3亿元,但盈利是来自养鸡并非养猪,与去年不同的是,养鸡赚的钱刚好能填上养猪亏损的窟窿。
牧原“独占鳌头”原因!
众所周知,养猪业是个周期性、波动性很大的行业,对于养殖散户、上市猪企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牧原之所以能稳坐“猪界一哥”的位置,不仅在降本增效上下足了功夫,而且在经营上也更加灵活。
当新一轮猪周期来临后,牧原立马调整发展战略,只要能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养殖利润,什么都能卖,在仔猪价格大涨时卖仔猪,大猪赚钱时卖大猪,这是许多中小散户、猪企都没有做到的。
2018年非瘟前,国内生猪养殖主体为散户。
但在非瘟爆发之后,国内大量能繁母猪死亡,众多养殖散户纷纷退出猪市,与此同时,规模养殖场大量涌入养猪业,年复一年,龙头猪企在生猪市场话语权越来越重,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猪价格走势。
据统计,TOP20猪企市场占比提升至21.41%,专家预计2025年上市猪企市场占有率高达40%,养殖散户处境艰难。
不过拥有着国家补贴的头部猪企也不是高枕无忧,例如曾经的养猪巨头雏鹰,惨遭退市的命运,黯然离开资本市场,而“江西养猪大王”正邦在逆势扩张下,也逐渐走下坡路。
在养猪规模化时代,降低成本是头部猪企的首要目标。
而养猪业主要分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以牧原为首的自繁自养;另一种就以温氏为首的“公司+农户”。
自繁自养养殖经营模式特点,企业自建养殖场、饲料厂,采用专业化养殖技术并雇佣饲养人员,拥有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繁育等全部生产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该养殖模式的优点在于保证养殖企业对生产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实现智能养猪,但缺点就在于产能扩张相对重资产。
“公司+农户”,该模式下,公司负责品种繁育、技术指导、提供疫苗饲料、产品销售等环节,委托农户则负责在自有或猪用的土地上生产栏舍,并按照公司技术进行饲养,公司向农户支付委托费。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轻资产”,但在疫病防控、成本上稍逊自繁自养模式。
而在非洲猪瘟后,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优点被放大,牧原因此一跃成为了猪业大佬,短短数年内,资产翻了几番。
近期,牧原披露了2023年资本开支,预计在100亿元-150亿元左右,包括养殖场、屠宰场的建设以及相关维修改造费用等,不仅如此还会加大智能化设备的研发投入,提升生猪养殖数字化智能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温氏进军预制菜赛道
对于巨头猪企温氏来说2022也是艰难的一年,虽然肉鸡出栏11亿只,达到行业内第一,但生猪板块却在亏损,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低迷,叠加饲料成本上涨。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温氏将继续向下延伸产业链,加大下游屠宰和食品加工的投入,不过此前预裤姿制菜就已经挤满各大农业公司,在强者云集的赛道上,温氏能否闯出一片天地呢?咱们拭目以待。
说来说去,养猪难题还是在降本增效、如何有效应胡岁绝对猪周期、把握出栏时机上,个人建议,养殖散户应重新认识自身优势,既然没有雄厚的资金链,那就只能在经营方式上更加灵活,才能不被残酷的猪市所淘雀桥汰,而大型猪企也不例外,除了拓宽产业链外,也要根据新一轮猪周期的特点制定经营策略,在生猪养殖行业走得更远。
猪价跌得一团糟!2023年,养猪人仍要煎熬?
对于养猪人来说,2022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从这一年猪价的波动来看,可以总结为“先是喜出望外,后是悲从中来”。
2022年一直被看作是迎来猪周期拐点的一年,自4月份开始,一直低迷的猪价终于从低谷中走出来,然后经历了两轮大涨:
一轮是在6-7月份,这也被认为是猪周期的拐点,猪价快速涨至成本线以上,使得市场情绪大振。
第二轮是在9-10月份,受市场情绪影响,养殖户十分看好四季度及春节的猪价走势,因此压栏惜售、二次育肥也明显增加,使得市场阶段性供需紧张,猪价最高涨至28元/公斤的高点。
但是紧接着,到了11月份,猪价开始下跌,而12月份陡转直下,再度跌破成本线,一直到当前,距离春节仅有不到10天的时间了,猪价仍然在成本线以下晃荡。
有时候让人绝望的并不是低谷本身,而是终于熬出低谷后,满怀希望、踌躇满志时结果再次跌入低谷,可以说当前养猪人的心态就是这样的。
而相比之前的下跌,这次的跌势更加惨烈:
一是猪价旺季不旺,旺季难旺。
之前猪价下跌主要是产能高位,供明显大于求,于是价格走跌。
但当前生猪产能已经恢复正常保有量区间,但受疫情影响,消费迟迟不振。
不仅旺季不旺,甚至也很难旺起来。
这也意味着,调控中枢开始从供给端转移到了需求端,而需求端何时能恢复并不袜举野是供给端能调整得了的。
二是猪价下跌,饲料高位。
猪价从年度高点跌回低点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但是2022年饲料价格却是频频上涨。
虽然近日随着豆粕价格的回落,部分饲料企业也开始回调价格,但比起之前的涨幅来,仍然处于高位。
这意味着,单纯从价格来看,猪价重回低点,但是养殖户的压力却倍增了。
三是规模场的碾轧。
前一轮生猪产能的深度去化,用行业内的人的话说,不如说是中小散户的去化。
因为相比规模企业,中小户因为承压能力不强,抗价能力弱,尤其在猪价持续下跌、持续亏损的时候往往难以坚持,就会选择清栏退出。
而此次猪价旺季不旺、答旁旺季难旺,其中也有规模场不断增量的因素。
在这样的局势下,即便接下来随着春运开启,返乡人潮增加,消费会有上涨,但在供强需弱的格局下,猪价也很难有太大的反弹。
然而养猪是一件长期的事,年过完了并不意味着养猪人的担忧过告喊去了,而年后即将迎来传统的消费淡季,这使得养殖户更加担忧:2023年的猪价还能涨吗?
在新农观看来,猪市经过产能去化、产能回归以及2022年末的旺季不旺之后,到2023年会有3大变化:
一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户继续承压。
头部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快速上升是2023年猪市的一大重点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截至去年11月,全国生猪上市企业存栏占比为25%,而母猪1万头以上占到14%,母猪1千至1万头的占14%,合起来约占到了53%。
而在2019年,母猪1000头以上的企业占比仅有20%,可见提升速度之快。
而2023年,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随着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度越来越高,对市场的控价力也越来越强,中小户的压力将进一步上升。
二是养殖成本难降。
除了猪价令人忧虑外,养殖成本更令人担忧。
而2023年来看,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及豆粕的供需依然偏紧,因此预计饲料价格回落有限,并且在产能的加持下,需求有一定支持。
这意味着,2023年养殖成本大幅走低的几率不高,再加上规模企业进一步扩张,养殖户压力仍然不小。
三是市场逐渐回归,猪价波动减弱。
虽然2023年消费有望全面回归,但是全面报复性的消费预期并不高,收入下滑是最主要的原因。
再加上供给小幅增长,因此猪价难有太大的波动涨幅。
不过,这仅是基于没有其他突发因素影响下的判断,而在其他影响因素中仍然需要警惕的是疫情感染率的变化,对猪价走势仍具威胁性。
对于养猪人来说,2023年仍然是不能放松的一年,操作层面应多以降本增效为主,不宜盲目增产压栏,2023年市场操作的空间并不大,下半年更是供需双增,压力仍存。
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一直有一种呼声,即希望让中小散户能有更多生存空间。
一方面,以前农村家家养猪,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养猪与农村、农户密不可分。
而从消费层面来说,很多消费者也都表示,大企业养出来的猪没有猪味,味同嚼蜡,不如小时候家里养的猪肉香。
这其实也不单纯是一种感觉和怀念,现在很多农村散养的土猪肉也十分受到市场欢迎,可见这是有一定市场的。
而另一方面,在各行业的发展中,几乎都有资本进入,而资本对于行业的干预也易引发了市场的非正常波动。
资本是逐利的,而生猪养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应当有所控制。
而从长远来看,生猪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中小户也不会消失殆尽,但是中小户需要生存空间。
一个行业的发展并不能一味偏倾哪一方,只有各自有市场、有空间、有利润,行业才能正常长远地发展下去。
又亏了!温氏、天邦等猪企1月业绩出炉!2023一季度猪价能反转?
日前,多家猪企公布了1月销售业绩。
按养殖成本推算,温氏、天邦、大北农、神农等猪企无一例外,均处亏损状态。
这一情况与业内先前热议的“2022年猪企预赚”形成强烈反差!那接下来猪企能不能再度扭转亏损格局?2023年上半年行情有望反弹吗?
1月猪企大多亏损
根据企业发布的公告,温氏、天邦、大北农、东瑞、神农等猪企1月生猪销量与销售收入环比去年12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具体来看,2023年1月份:
温氏股份销售肉猪158.71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27.68亿;
天邦食品销售商品猪38.31万头,收入5.46亿;
大北农控股及隐埋参股公司生猪销售数量合计49.42万头,收入8.15亿;
唐人神生猪销量23.23万头,收入约3.61亿;
东瑞股份销售生猪5.32万头,收入0.91亿;
由上表可以看出,以上猪企1月份出栏量、销售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缩减,其中天邦、唐人神、神农、灶局蚂罗牛山等企业生猪销量降幅接近20%,而销售收入降幅却都在30%以上。
猪价行情的波动确实对企业业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从卖猪均价看,除东瑞股份均价在18元/公斤外,其余企业的销售均价基本维持在14元/公斤左右,但这个价格已经远低于各企业的成本。
以温氏股份为例,2022年全年其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17.2元/公斤,但1月毛猪销售均价仅为14.73元/公斤,按110公斤/头的均重计算,温氏股份一头商品猪要亏损271.7元,那整个1月或亏损超4.3亿。
如此来算,1月份猪企业绩大多亏损。
猪价旺季不旺成亏损主因
究其亏损原因,部分猪企表示:1月有春节假期,可供出栏的天数减少,叠加猪价行情下滑,造成了此种情况。
的确,2022年10月猪价达到高点以来,行情便一路走跌,这与业内预期的“旺季高价”正好相反。
而10月的猪价高点使得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进行了压栏和二次育肥,意图在元旦和春节卖出高价,这种现象造成了市场上生猪出栏均重与数量大幅提高,而需求没有跟上,猪价一路下滑,大多数养殖户赶在年前集中出栏,造成了价格踩踏。
据猪好多数据监测,2022年10月猪价最高点达到了28.36元/公腊或斤,1月低点价格降至14.46元/公斤。
以当时130公斤/头的出栏均重计算,一头猪的利润缩水了1807元,养猪自然由盈转亏。
春节假期结束后,居民以消耗囤货为主,猪肉需求进入季节性淡季,部分地区猪价跌破14元/公斤。
2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猪粮比过度下跌一级预警,收储即将托市,那猪价是不是要反转了呢?
2023上半年猪价将反转?
我们从收储的作用及当下供需情况来分析。
从历年收储情况看,官方每次进行的收储量只占全国消费量很小的一部分,收储不会直接拉高生猪价格,而是提振市场信心,传递出未来行情将向好的信号。
猪价的涨跌主要还是取决于供需。
供应方面,据业内人士调研,目前河南地区许多养殖场二次育肥的猪源基本出清完毕,部分地区大肥价格稳中有升,侧面说明了大肥存栏偏少。
但是农业农村部曾透露,2022年11、12月份规模场中大猪存栏分别增长了10.9%和5.6%,这些生猪将在春节前后出栏!如今已到春节假期后,规模场恢复了出栏节奏,生猪供应量依然有保障。
需求方面,上面也提到,春节假期结束后,居民以消耗囤货为主,猪肉需求进入淡季。
当下学校开学、叠加旅游业复苏,对消费稍有支撑,但难以跟上供量,短期内需求难有大幅提振。
专家表示,二季度开始猪肉消费将恢复往年水平。
也就是说,二季度开始,猪价有望逐步回升。
值得提到的是,不论猪价何时反转,行业降本已迫在眉睫。
当下多数猪企的成本还在8元/斤左右,散户的成本也在7元/斤以上,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使养殖压力倍增。
牧原、温氏、新希望、天邦等企业纷纷提出了降本目标,天邦目标甚至剑指5元/斤。
猪企成本大战已经打响,谁能控住成本,谁就能站稳脚跟。
那行情到底何时反弹?谁又能在成本战中脱颖而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