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白鲢鱼养殖技术视频 大型白鲢鱼养殖技术方法
时间:2023-09-09 18:45:59 作者:黑暗农场 鲢鱼养殖-鲢鱼图片(鲢鱼养殖技术)
鲢鱼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鲢鱼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产卵期与草鱼相近,每年4~5月产卵,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睁缓纯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适宜生长温度和草鱼一样,生长季节,大都在江河支流和湖泊中肥育,低温季节,食欲减退,但依然摄食,且多集中于河哪漏床及湖泊深处越冬。
鲢鱼分布范围较广泛,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分布,是我国淡水鱼中分布最广泛的鱼类,主要生活在水中的表层,具有生长快、疾病少、悉咐产量高的特点,多与草鱼、鲤鱼混养。
怎样养花白鲢
1、花鲢鱼分别为单养和混养两种方式,混养从书就是将其和其他品种的鱼放在一起养,这样可以使鱼塘中的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单养就是直接投苗,不需要掺入其他的苗种。
2、日常管理每天早晨巡视一次池塘,观察水的颜色和鱼的生长情况,并定期消除池边的穗粗杂草和水中腐败物,而且花鲢鱼的耐寒性较差,当冬季气温开始下降后,要采取保暖措施,同时将蓄养池内的水提高至两米以上。
3、鱼种放养时间和养殖方式:一般为5-6月份,避开车轮虫高峰期下塘。码稿放养方式一般采用混养,可以充分发挥了水体的利用率和对食料较经济的利用。可以混养少许白鲢、鲤鱼。
4、投料坚持定质、定时、定位、定量的“四定”原则,按鱼种采食节律予以投喂,饲料也不能够太单一。其摄食强度随季节而异,一般每年4-10月份摄食强度较大猜模镇。
5、花白鲢喂养什么长得快如果想要花白鲢长得快,可以给其喂食一些浮游动物(比如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和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白鲢鱼怎么养
池塘养殖又可分单养和混养两种。
(1)池塘单养。池塘单养革胡子绝的优点是产量高、管理方便、捕捞收获方便;缺点是池塘利用不够,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①池塘条件。池塘要求水源充足,不含有害物质,排灌方便,池底平坦坚实,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池埂坚实无漏洞。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以上,进水、排水口设置拦网防逃。在池塘水面投放水浮莲或浮萍,既可遮阴,又可净化水质和作为辅助饲料。在鱼种下塘前必须要求对池塘进行干塘、清整消毒和施基肥,注入新水,当池水中饲料生物繁殖达到高峰时方能放鱼种。
池塘面积一般以600-2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
②鱼种放养。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一致,放养密度因鱼种大小及池塘、饲料、水源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10厘米左右的鱼种5—10尾。投放大规格鱼种可提高成活率和增加产量。下塘鱼种规格应不小于5厘米。
③投饲。鱼种刚下池时,应投喂一些优质动物性饲料,使其尽快恢复体质和加快生长。革胡子鲶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如螺、蚬、蚌、蜗牛等贝类以及蝇蛆、蚕蛹、蚯蚓及动物尸体及下脚料等。贝类应将壳打碎后投喂,韧性大的需打碎或绞成肉浆做成食团以提高利用率。粉状饲料(鱼粉、骨粉、虾壳粉、玉米粉、米糠、麦麸等)最好与肉掺在一起混合投喂。有条件的可按照革胡子鲶的营养需要,配制成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颗粒饲料投喂,这样既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又可加速鱼的生长。饲为应在饲料台上。饲料要精粗搭戚闭裤配,每天早、中、晚各投1次,投喂坚持“四定”。
适当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可以满足革胡子鲶的摄食需要,降低饲料系数。
④日常管理。经常打扫饲料台,保持水质清新,防止鱼因密度大而缺氧。换水要过滤,以免带入寄生虫等敌害。还要防止蛇、鼠打洞及雨后涨水逃鱼,平时巡塘应检查有无漏洞,拦鱼设施是否被破坏等。
(2)池塘混养。革胡子鲶与其他鱼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
间,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利用这种方式还可以用来清除池中野杂鱼和控制罗非鱼的过度繁殖。
革胡子鲶可与链、鳙、鲤、草、罗非鱼等鱼混养,但不能与肉食性鱼类混养。混养的鱼种规格要适当大些,最好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能和革胡子鲶一起干塘起水上市。混养方式有:
①以革胡子鲶为主,搭养其他鱼: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革胡子鲶鱼种3—6尾,每2-3平方米搭养一尾家鱼种。
②以其他鱼为主,革胡子鲶为辅:可以饲料家鱼的成鱼池中,每2—3平方米搭养一尾体长6—8厘米的革胡子鲶,利用水中小杂鱼和水生昆虫作为其饲料,不需增加投饲。
③成鱼池中混养革胡子鲶亲鱼:按雌雄1:1或1:1.2的比例放入少量可繁殖的革胡子鲶,在繁殖季节投放鱼巢让其产卵孵化。根据繁殖的革胡子鲶数量,适当投喂一些动物性饲养,让它在成鱼池中直接养成商品鱼。放养时要态嫌考虑革胡子鲶繁殖后水体的负载能力。
【革胡子鲶的鱼病防治技术】
(一)黑体病
该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经检查,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鱼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水质不好最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洁,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五倍子2-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30克/升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隔天一次,泼洒2-3次即可。
(二)肠炎病
病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离群独游,轻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剖腹可见腹部积水,肠壁充血发炎,红紫色,后肠尤甚,肠粘膜溃烂脱落。此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发生在7-8月,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2天;每千克鱼用1毫克呋喃唑酮拌入饲料,连用1周,外加1.4—3毫克/升的五倍子泼洒一次;用磺胺胍每50千克鱼按17.5克药物分6天配成药饵投喂,并用漂白粉遍洒。
(三)气泡病
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鱼误食气泡所致。
防治方法: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放鱼苗;发病后迅速高简注入新水,并投以充足的活饵料,可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水深1米,用1.5—2千克的食盐对水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四)水霉病
病鱼感染水霉菌后,其体表出现灰白色的团状菌丝,形如棉絮状。菌丝逐步扩展后,鱼游动失常,皮肤粘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致病原因多是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由于低温冻伤引起。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勿伤鱼体,越冬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5℃以上;每立方米用10克的孔雀石绿浸洗鱼体或鱼卵;用3%-4%食盐水浸洗病鱼10—20分钟;每毫升用1毫克的漂白粉全池泼洒;用0.4‰的食盐与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五)车轮虫病
个体大的车轮虫寄生于皮肤和鳍条上,引起体色发黑,身体消瘦,游动缓慢。个体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的边缘和缝隙,在鳃上不断滑动,刺激鳃组织,严重时使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鱼暗黑消瘦,离群靠近池边缓慢游动。大量寄生时幼鱼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生石灰彻底清塘,不要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要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浸洗;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
(六)尾孢子虫病
中华尾孢子虫寄生于鱼的鳍条、皮肤,引起鱼体出现灰白色点状的小瘤或块状。主要危害土池中培育的苗种,以孢子形式进行传播。流行季节为5-7月。
防治方法:清除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可杀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1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遍洒。
(七)三代虫病
由于寄生鱼体的三代虫的运动,损伤鱼的体表和鳃丝,使得鱼体分泌灰白色粘液体表,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此病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革胡子鲶幼鱼,以寄主或水流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水温20℃左右时流行。
防治方法:鱼种进池时用2—3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浸洗;90%的晶体敌百虫0.2—0.3克/立方米全池遍撒;用0.1—0.24克/立方米敌百虫与面碱合剂(比例为5:3)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