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衡中的种类较多,少量的青苔对河芹腔蟹生长无碍,等咐首山青苔老化后捞除,注意底改,以免死亡后污染水体。但是大量青苔暴发对水草特别是轮叶黑藻的生长发芽是毁灭性的,广大养殖户深受其害,有时越捞其繁殖越快,用药防控也是暂时性的,10天以后又卷土重来。遇到青苔厚盖塘底影响水草生长时,要采取果断措施,突击清除,突击补栽水草,以免影响水草布局。现推荐一种预防方法:先是环沟内通过肥水加深水色来控制,再是板田上水要迅速,突击加深池水到40厘米,突击施肥,施用有机肥后,泼洒芽孢杆菌,促进有机大分子快速降解为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生长。
水质调控。整个养殖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5~8.5。水位坚持“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河蟹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后期保持水位稳定。一般春季、秋季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6~9月,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先排池内老水后灌注新水。高温季节每天加注新水20厘米深左右,以降低水温,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当蟹池隐皮历水质不良时,应及时采取换水或其他措施来改善水质。5~9月,每10~15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剂,再依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另外,每15~20天施用生石灰1次,用量为10~15千克/亩·米,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调节水质和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投饲管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求做到科学投饲,保证营养均衡,主要投喂河蟹配合饲料、螺蛳、冰鲜鱼,另搭配少量小麦、豆粕、玉米等植物性饲料。日常投饲应“掌握一个方法、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饲方法、“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期青、后期荤”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日投饲量视天气、水温和河蟹摄食情况而定。养殖前期(3~6月)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切碎的小鱼、轧碎的螺蛳和蚌肉为原料,混合成团状投喂,或以开口性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养殖握旁中期(7月~8月中旬)灶搜以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等精、青饲料为主。养殖后期(8月下旬~11月)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动物性饲料占50%)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一般情况下,日投喂量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2%,5~7月为存塘蟹体重的3%~8%,8~10月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次数前期1次/天,中、后期2次/天,上午投喂30%、晚上投喂70%。精饲料与鲜活饲料隔天或隔餐交替投喂,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检查每天吃食情况,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宜。水草管理。保证水草密度合理,生长过旺时应进行“打头”处理,夏季适当放养浮萍。2~3月要做好肥水工作,适当控制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水草生根发芽。
一、清底药塘
清底药塘是改善底质和水质,取得养殖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清底:一般于年底排干池内残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左右,然后让阳光冻晒池底20~30天,直至底泥龟裂2厘米以上,以增加透气性,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延缓池塘老化。药塘:使用生石灰带水药塘,每亩用量为125~150公斤。使用生石灰药塘,不仅可杀灭潜藏于底泥中带搭举的寄生虫、病原体,而且还能中和各种有机酸,提高pH值,有利于营养盐的释放。
二、施肥追肥
鱼种放养前都需要施肥,一般投施生物有机肥,每亩用量为8~10公斤,以培养浮游生物,为即将入池的鱼种提供生物饵料。为促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繁殖状态,养殖期间还需追肥,一般追施氨基酸肥水素,每隔10~15天1次,每亩用量为1~2公斤,以补充营养,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三、加水换水
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随着鱼体长大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增加,池中残饵、污物也随之增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造成自身污染,导致水体恶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必须适时加水换水。一般每隔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每隔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
四、增加溶氧
根据水体溶解氧的蠢碧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3~5月份,阴雨天气半夜开机至日出;6~9月份,晴天早晨开机2小时、午后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开机至次日中午;10~11月份,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建议有条件的养殖户,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根据养殖实际,设置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自动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养殖鱼类提供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在增氧机因故不能使用时,可采取抛洒粒粒氧、增氧灵等应急措施。枝饥
上一篇:石斑鱼养殖技术平台网址是多少 石斑鱼养殖技术平台网站官网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养殖塘水温如何提升水质 养殖塘水温如何提升温度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57036.html